APP下载

浅谈新医学模式下如何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临床素养

2018-09-17陈蓉

青年时代 2018年18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

陈蓉

摘 要: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经典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转变。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面对的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处在复杂社会背景下个性化的病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是一名具备基本临床素养的医生。因此,本文将从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艺术的服务三个角度出发,结合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浅谈新医学模式下如何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临床素养。

关键词:新医学模式;医务工作者;医德医术;艺术服务;医学院校

“仁爱、奉献、仁心、救死、扶伤、济世”,一直以来,中国社会对医生职业有着极高评价和期待。传统的精神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最高的政治理想人格,而“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则是从医人士最高的理想追求。虽然时代在进步,但对于肩负着“救死扶伤”崇高使命的医务工作者,精湛高超的医术、崇高的职业道德、艺术般的沟通,仍然是临床工作要求中的重中之重。在现今复杂的医疗环境下,不论是疾病本身还是病人,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务工作者需要认真履行并强化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自律地锤炼自身的临床素养,方能无愧于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为此,本文就如何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临床素养,如何成为一名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展开讨论,以呼吁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将提升临床素养落到实处。

一、人文素养与医德的建立

西方医学自上世纪初传入我国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虽然我国医学发展迅速,对疾病认识越来越深入,但近年来,医疗行业却缺少对“人文素养”的关注。近几来,由于医务工作者缺乏人文关怀所致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甚至有医者、病患为此“兵戎相见”。因此,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急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时刻自省,树立良好的医风医德。

(一)人文素养的建立在于把握整体,注重融合

人文素养的建立,首先要求医务工作者在诊疗中对患者做全面了解,做到既看“病”又看“人”。医务工作者不仅仅要重视患者器质性的病变,消除患者身体上痛苦,还要致力于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痛苦,为患者提供心理精神上的治疗与支持。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能认清过去只重专科的偏颇,将临床医学各专业学科重新组合,不断探索心理、社会、医学服务新的方式与途径。同时,医务工作者还需将规范与个性化治疗相融合,将循证与经验医学相结合,优化医疗过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医务工作者还应该在维护患者的生命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考虑到临床诊疗中的伦理社会问题后,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危重患者的治疗上尽力将延长生命与提高生命质量相结合,在临床试验、实验性治疗以及新药物、安慰剂的使用上严格把关 [1]。

(二)彰显医德在于以病人为中心

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需具备一定水平的人文素养,更需要有良好的医德。医德不是一个空泛的词语,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医德的首要前提,是仁义善良。临床职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要是拥有一颗关怀之心,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呵护。

虽然医疗服务在商品社会中具有商业性质,但起主体仍是一种社会事务,且是“人命关天”的事业,因此不能以盈利为其主要的职业目标。医生需要具有高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关怀,向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医德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向患者提供了有利治疗的心理环境,即使出现了“治不了命”的情况,也能向患者提供良好的临终关怀。学会做“人文的医生”。往简单了说,也就是需要遵守伦理道德,学会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学会换位思考,对病人多些笑脸、多些温柔的动作、多说几句关心的话。

二、专业技能与医术的提升

精湛高超的医术既是诊疗准确、护理全面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高尚医德必要的支撑。只有医务工作者拥有缜密的临床思维,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基础以及操作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病患的问题,达到让病患充分满意的程度。

(一)醫术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中提升

医务工作者始终坚持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临床技能的操练是提升医术的必备前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医学的认知和对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也随之日新月异。新的医疗知识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要求医务工作者要以思辨的态度主动去接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专业技能是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相辅相承

专业技能的提升是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是为了指导和提升实践。因此,想要提高临床技能,提高诊断水平,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医学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术科学研究与进一步的实践探索,这样才能促使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不断应用于实践,真正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不竭的福祉。医学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学习这一环节上,互学互助尤显重要,这不仅是团队精神建立的基础,也是最有效最便捷的学习通道[2]。

三、艺术的沟通与服务合二为一

在当今比较紧张的医疗环境下,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不断涌现。在某些媒体的不实引导下,整个社会民众对医疗行业存在偏见,甚至对医务工作者的评价也过于偏激,导致医患间的冲突逐渐贯穿于各级医院和各个科室。近几年来,暴力伤医、暴力杀医的案例呈逐年剧增,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理解和信任。因此,医务工作者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需保护自身,注重艺术的沟通,掌握交流的技巧。

“医生和健康护理者们既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又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家。”充满艺术性的服务语言,是医务工作者沟通的工具和手段,也是缓和医患关系的法宝。因此,医务工作者在与患者沟通时,语言需兼顾科学性与通俗性,既要符合医学科学,又要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地听懂。在诊疗过程中既要注重保护患者的隐私又要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在沟通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语气、表情、肢体动作需庄重,同时也需要随和,使患者在一种相对放松的情况下以一种配合、信任的态度去面对。同时,要认识到患者具有复杂的心理变化,在向患者解释病情时,要注意措辞,既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又要考虑到患者的接受能力。

四、注重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才的在校培养

医学是一门自然与人文科学相融合的学科,伴随着医学模式的改革,教育观已从单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到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格素养塑造,教育的指导思想已从“临床/疾病”为主线转变为“人/健康”为主线。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过程中,培养医术精湛,又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医学院校培养人才需结合新形势下医学生培养专业性、技能性、服务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重视提升整个医学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的新型医学人才不断探索创新[3]。

(一)开展“走进医学”第二课堂

从医学生第二课堂入手,邀请校内外名医名家进行“医学大讲堂”系列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广大医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兴趣;结合特殊的医学纪念日,开展科普宣传、展板制作等活动,逐步提升医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医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规划,于合作中体会思维的碰撞。

(二)提前实施“早临床,晚查房”

积极引导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前往医院进行实习、见习,挑选经验丰富的带教医师和兼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医学生在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方面的结合学习,针对性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

(三)开辟科研创新平台,

组织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相关知识培训,鼓励医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实验的申报;积极为在校医学生配备科研导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争取早科研的实验室平台,使医学生在查阅文献、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方面都获得规范化的指导。

(四)“医学服务—社工—志愿”三点一线

将医务社会工作理念融入到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过程中,通“點·线·面”假期社会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的医务社会服务,开展能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使学生深入医疗第一线,以实践促专业。

(五)传播榜样能量

医学生誓词,作为医学生习医行医的行为规范,是医德教育的体现。注重医学生誓词宣教,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引导;如今,医患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成为医疗界广泛被关注的热点话题。邀请附属医院、教学工作者以及毕业生中的榜样人物,参加访谈。访谈中,访谈人物可结合自身丰富的人生经验、职业生涯,为学生在阶段性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拍摄学术权威、科室医生、实习见习生和医学相关的行政者的工作状态并发表于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对医学生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广大民众切实了解医务工作者的艰辛。

以救命立志,以气节立人,以学问立身。高尚的医德,需要医务工作者对病人和社会有极端的责任精神;精湛的医术,要求医务工作者既扎实掌握医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又能及时吸取医学的新进展,准确熟练的运用医学知识和技术;艺术的沟通,医务工作者要懂得病人的心理和需要,以人为本,融会贯通。医生的医德医术时刻影响着病人和医学的发展,医生在服务病人的同时,也需要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和配合以促医环境的良性发展,这些均是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临床素养的要求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怀东.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

[2]蒋梅,祝雄,洪银修.尚医德、精医术、重管理——加强医院作风建设的思考医学[J].大理学院学报,2015,14(4):82-85.

[3]黄春,朱丹,钟昌明.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双轨合一”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教育[J].重庆医学,2017,46(36):1580-1581.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高等医学院校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价模式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有效教学交往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