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问:激活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

2018-09-17张丽娟

考试周刊 2018年80期
关键词:激活课堂有效途径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提问,巧妙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生命活力。本文提供了五种较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巧借冲突、层层铺垫、比较鉴别、化直为曲、假想设疑。

关键词:巧问;激活课堂;有效途径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平庸、常规的提问往往使学生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好的提问,则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生命活力。善于引导的教师总能用巧妙的提问点燃学生思维中沉睡的激情,照亮学生内心深处潜伏已久的灵感,使学生在思想交锋中走向丰富、深刻,形成能力、提升思维品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巧妙地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热情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提问方式。

一、 巧借冲突引争论

不同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很容易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认知冲突可以激励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为了辩倒对方而积极思索、寻找理据。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设置争议性的问题,往往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争论,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如教《马说》一文,韩愈在文中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有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老师,千里马既然是有才能的,又怎么会甘心屈死在马厩呢?如果君王有眼无珠,千里马难道就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君王看到自己的才能赏识自己吗。人定胜天、事在人为,我认为千里马能否被赏识,关键在于千里马是否努力展现自己才能,努力创造自己遇上伯乐的条件。听到这一番话,我感觉到这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好机会,于是调整教学,抛出了一个辩题:千里马的命运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问题一出,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的发言踊跃而精彩。经过思想的交锋,学生普遍认识到:千里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不能坐等良机或错失良机而应该主动出击,更应该增长自己的才干。即使遇不到伯乐,也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伯乐,自己开辟出一片天地。又如教学《台阶》,文中父亲倾其一身心血建造了一幢高台阶的新屋,但是,新屋造成了,父亲也老了,他失去了他最宝贵的劳动力。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父亲的付出值不值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涨,议论纷纷,有的说值得,有的说不值得,不少学生认为父亲这么做不值得,理由主要是新屋造好了,父亲老了,不能再干活了。新屋没能给父亲带来尊严。对此,我反问学生:如果父亲不去做这一番努力,他又会怎样?最后学生意识到:父亲虽然付出了一生,但是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给家人创造了更好的居住条件,这也是他付出的所得,如果不努力,那么他的人生的台阶将更低。如此,学生在争论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组织语言,训练了思维,开阔了思维,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二、 层层铺垫掀高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有趣味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层层铺垫,让教学如涓涓细流,渗入学生心田,直至掀起高潮,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最后使学生豁然开朗、回味其中。

如教学陶渊明的诗歌《饮酒(其五)》,关于作品的题旨,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就从陶渊明恬淡平和、任真的思想性格出发,抓住诗歌中“有”和“无”这对反义词设计了三个主问题,逐步引导、逐层剖析:1. 陶淵明的生活中有什么?2. 陶渊明的心中有什么?3. 陶渊明的心中没有什么?这三个问题层层推进,学生思维步步深入,从草庐、菊花、东篱、南山、飞鸟、雾气这些意象去想象诗人的生活,进而领悟诗人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人生理想,再由诗人的追求去体会他人生中的舍弃,他的无拘、无争、无悔。三个问题就像一道光为学生照亮了探寻奥秘的路,在“有”和“无”的探究中,学生自然地进入了诗歌的意境,品出了“悠然”的诗情雅趣。

三、 比较鉴别激思维

有些思想性和艺术性强的文章,通过直接的剖析,往往吃力不讨好。这时,我们可以转换一个角度,采用比较法。借助于比较,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抓手,往往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把思维引向深入。增删词语是非常好用的一种比较法。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需要引导学生品味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处理这个环节,如果用漫谈式的提问:这句描写,妙在何处?恐怕大多数鉴赏能力一般的学生会茫然无措,无从下手。而如果采用比较的方法,将原句进行改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抓手,学生就容易感受原文的精妙了。第一,将原句改为“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引导学生感受到比喻的精妙。第二,“盖”字前增加语气词“噢”,让学生比较朗读,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感受“盖”字所包含的一种恍然大悟的喜悦、欢欣。有时,为了更好地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需要联系不同的作者加以比较。如教学《陋室铭》,为了走进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我们可以将陶渊明、周敦颐这两位文人引入,与刘禹锡进行比较,向学生这样提问:周敦颐对陶渊明是什么态度?你认为两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你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这样的提问,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文本解读的抓手,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发散思维,向文本的纵深处漫溯,获得深刻的理解。

四、 化直为曲激情趣

课堂提问有曲直之分。直问,即直截了当的提问。优点是直奔中心,直击要害,经济快捷。但缺点是直来直去,呆板、缺乏趣味性。在教学中,如果总是采用直问,平铺直叙,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相反,曲问,以迂回的方式,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问在此而意在彼。教师采用各种旁敲侧击的手法,使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要拐一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问法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就是善用曲问的高手。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把直疑化为曲问,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比如:教学《游山西村》,不是直接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而是抓住“拄杖无时夜叩门”这句诗提问:诗人夜里去敲人家的门,难道不怕引起误会吗?学生再读诗歌寻找答案,就会体会到山西村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以及诗人与他们之间的情谊。曲问不仅可以降低问题难度,更重要的是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了一种深刻的理解。

五、 假想设疑引思考

莫里斯.L.比格说过:“有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为了诱导学生亲身介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有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假设的方法设置问题。所谓假设法,就是无中生有、虚拟一定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动用积累,进入情境,自己思考、探究结果。这种提问有较强的开放性、情境性、创生性和挑战性,能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思考。

如教学《藤野先生》,作者用这样的语言表达他对藤野的情感:“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名字并不为许多人知道”,在文中,“伟大”是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核心,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藤野先生有如此高的评价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大多数都认为,藤野先生“伟大”是因为他关心照顾鲁迅、教学认真细致。而作为医学教授,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这只是尽到了老师的职责,称“伟大”实在勉强。显然,学生的理解和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是有偏差的。那么怎么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偏差,与作者的情感对接呢?笔者在教学中就借助了假设提问,首先引导学生探讨“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带给鲁迅的刺激,使学生了解到鲁迅当时在异国的遭遇。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两个假想的问题:1. 假如你是和鲁迅一起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你怎样看待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2. 假如你是藤野先生,请你说说你为什么要关心鲁迅这个学生?如此,学生站在日本学生的立场,发现他们内心所想,道出了他们对中国留学生的蔑视。站在藤野先生的立场,道出了他对鲁迅,对爱国青年的希望和关爱,对医学的热爱。

总之,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应该设计何种类型的问题,怎样向学生提问,大有讲究。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语文能力才得以形成,语文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玉华.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07).

[2]曹勇军.略说语文课的设问与应答[J].中学语文教学,2011(05).

[3]赵红星.刍议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8).

作者簡介:

张丽娟,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激活课堂有效途径
激活中学思想政治课堂的路径探索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浅析供热客服中心提升服务的有效途径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