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探讨

2018-09-17敖翔王宾吴志坤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24期
关键词:体质健康测试健康管理大学生

敖翔 王宾 吴志坤

[摘要] 本文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通过综合体质测试、个性化辨体施教、综合评估三大路径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在获得健康方法缺乏个性化、体质健康测试缺乏关联性、关注健康管理缺乏延续性、体育课程选择缺乏实效性。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的引入在体质健康测试、后期干预、健康管理、教育功能等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中医体质理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8(c)-0152-05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s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theory, via establishing the comprehensive physical tests, personalizing distinguished teaching,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latform, to form a physical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management is lack of individualization in obtaining health methods, lack of correlation in testing physical health, lack of continuity in paying attention to health management, and lack of effectiveness in choos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int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theory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physical fitness test, late intervention, physical health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func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test; Physical health management

2017年11月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体育总局等7部门联合制订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提出了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根本宗旨;到2020年,广大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为发展目标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指导性文件。尽管国家如此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但是《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近些年大学生的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方面压力较大且又缺乏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的亚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1]。

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健康素养是困扰当今体育教育学界的重大问题之一。针对大學生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观”体质健康管理体系,在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治未病”思想基础上整合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等手段,通过调整选课方法、丰富课程评价、建立个人活动监控平台等手段,营造全校园的体育活动大环境,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专业的体育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代人身体的浅层疾病,却难以解决“身体场”的深层疾病。现代教育的使命,不是要适应现代的“规训与惩罚”,是要立足于完整的生命本身,对现代社会做出矫正与引领。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提倡全人教育,就是要恢复中国古典的身体整体观。更古典、更现代,通过这种温故而知新,才有利于更独立的教育思想与行动,以应对正在飞速到来的未来。

1 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现状

1.1 获得健康方法忽视个性化

大学生对于健康的概念浮于表面,“跑得快、跳得远、不生病”对于他们来说就等于健康,良好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心调养等中国传统促进健康的方法被严重忽视;现代体育多采用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锻炼方法,运用于体质状况千差万别的普通大学生,以达到改善体质健康的做法不够全面,忽视了学生体质个性化的差别。

1.2 体质健康测试缺乏关联性

现行体质测试评价方式对大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等级或符号,缺乏对测试结果的正确解读使得个体对体质优、差的感受不像身体患病的感受强烈,无法更好的促使学生对自我健康产生关注或进行相应的健康行为。由于缺乏后期的干预措施,“体质健康测试”流于形式,为了测试而测试。

1.3 关注健康管理缺乏延续性

体育活动碎片化是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难以管理、监控的症结所在。体质健康归根到底是自己的事,但由于缺乏健康与科学运动的知识,导致对体质、运动健康认识不足,不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锻炼,结果导致学生有时间、有空间也不知怎么锻炼,只好将自己的体质健康问题全部寄托于体育课教学,而教师在体育课中完成的健康、锻炼指导由于课程的结束而结束,一周一节的体育课很难彻底改变大学生多年形成的思维与习惯。这种没有延续性的体育教学对于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是缺乏实效性的,也是不符合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的。

1.4 体育课程选择缺乏实效性

高举健康促进大旗的高校体育课在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以及健康素养养成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首先,以浅层兴趣及难易程度为导向的体育课程项目选择往往带有情绪色彩,易波动也易转移,长期来看对学生活动积极性都有比较大的影响,促进体质健康的目标也无从谈起;其次,以传授运动技能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模糊和隐蔽了体育课健康促进的功能,无法实现“养成”终身体育的目标。

2 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与大学生体质健康

2.1 中医体质辨识理论

中医体质辨识理论是以中国传统医学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治未病”的预防观弥补了现代健康管理手段的不足。中医体质辨识是实践中医“治未病”特色优势的方法,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评估和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学指导,而且融入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健康管理更容易被国民接受,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1]。2009年国家颁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中医体质分为9类即血瘀体质、特禀体质、气郁体质、平和体质、湿热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为体质辨识及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中医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2]。根据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体质可以分为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各种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化的内在依据。中医体质辨识是实施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据,根据机体的中医体质类型,遵循“辨体施养”“因人制宜”的原则制订养生处方,调整人体体质的偏颇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2.2 中医体质辨识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中医体质辨识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也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徐仰才等[3]从中医理论角度,论证了中医体质理论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增加大学生人文素质大有裨益,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研究建议将中医体质测试项目纳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并加强测试后期的干预和指导,从而完善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张彩等[4]从不同方面比较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异同,从理论上佐证中医体质测试纳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的可行性。吴志坤等[5]从数理统计上证明中医体质测试结果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具有统一性、一致性,平和体质评分越高,相应的体质健康测试各个项目成绩越好,8种偏颇体质评分越高,相应的体质健康测试各个项目成绩越差。中医养生对大学生体质测试后的干预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以调整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弥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干预不足的缺点还可以解决其缺乏教育手段的问题。将中医体质测试纳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具有可行性。刘雪凯[6]对浙江省1702名大学生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辨识,并对九种类型中医体质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了调查,九种中医体质大学生在锻炼项目、锻炼频率、锻炼时数、锻炼强度、锻炼形式、锻炼时间具有不同的表现行为特征。建议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中医体质的体质特征,深入了解不同中医体质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体育评价等方面以人为本,区别对待。

3 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构建

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不能再是健康测试加运动项目训练的简单组合了,而是要以健康促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为最终目标,借助大数据化的平台统筹实施体育课,包括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自由锻炼等方面的健康监管,只有这种科学化(依托个人中医体质分类与体质健康数据为基础)、个性化(根据不同体质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健康促进方案)的高校体育课程才能解决现有高校体育课程与健康促进之间严重脱节的现状。

3.1 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为现代高校学生健康管理工作不仅提供了新的思路更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发设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一方面便于学生知晓自己的健康数据、学习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掌握学生身体状况开展及时有效的教学辅导。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以下简称體系)的实施路径见图1。

3.1.1 综合体质测试模块 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受到部分专家学者的质疑主要因为其不能全面反映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态,缺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制订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涵盖了反映人的心理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中医体质类型判定能够较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身心状态[3]。中医体质辨识可以弥补现行体质健康测试的不足,全面反映大学生身心健康状态。根据国家于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与《中医体质量表》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制定综合体质测试平台。测试结束后,可以确定个体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夹杂中医体质类型及相应得分同时获得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相应成绩。体质测试的数据不应仅仅作为大学生体育成绩或毕业证书内的一个数字,在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中,综合体质测试数据实际是为个性化辨体施教提供的科学化依据。

3.1.2 个性化辨体施教模块 个性化辨体施教是体系的核心部分,它是指引健康促进的必要手段,是能否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高这个终极目标的关键。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的形成是先天享赋与后天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转化的,从而使得体质的调节与转化成为可能。中医尤其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保健之法,要注意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情志状态中合理运用[7],这就是中医的辨体施养。运动锻炼是“辨体施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体质的人群有其适应的运动项目,例如,血瘀体质有潜在的体内淤血倾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运动可增进气血流畅,适合做一些平缓的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运动中注意呼吸深度和均匀;痰湿体质的人痰湿浊气易滞留在体内,形体多肥胖,神倦意怠,长期坚持运动是改善痰湿体质的关键,年轻者可以选择较剧烈运动如球类、跑步等,每次坚持40 min以上。在本模块中,根据学生综合体质测试数据,直接推荐并限定体育课选课项目,由原来学生单方面“喜欢”为选课导向转换为“促进健康”为选课导向,体育教师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提供科学个性化课程;由原来根据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的分层教学转变为基于综合体质测试数据的“分类教学”;由原来大锅饭式的身体锻炼转变为私房菜式的运动处方指导。

社团活动与日常锻炼是对每周1次体育课运动量不足的强力补充,稳定的运动锻炼习惯与足够的运动时间是健康的有力保障。充分发挥手机移动端的便捷优势,通过平台设置并发布社团活动内容、社团活动时间、以及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化运动处方,使大学生在了解个体体质健康状况的情况下,掌握有效运动、健康养生的方法,该模块还可以通过定位、信息提醒等功能随时督促学生,有针对性的纠正不良行为,促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充当学生体质健康的管理员、指导老师并提供服务,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随时随地的监管与督促。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版平台监测学生执行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出反应,保障学生运动养生的过程安全、合理,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课程结束后通过数据分析、对比,调整课程计划。通过体系完成“人+机”双管,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的跟踪反馈。

增加互动是辨体施教模块的另一大功能,基于体质辨识结果成立以“微信群”为代表的互动社区,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醒与分享、鼓励和监督,增强主观积极感受的同时,调动群内大学生的运动及养生积极性,更加有利于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1.3 综合评估模块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强调遵循运动技术层面,注重对学生体育项目学习效果的考察和测量,以量化指标如高度、远度、速度、重量、次数等为唯一表达、呈现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形式,然后根据瞬时性的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排序与评价。对于体质状况千差万别的学生,采用这种孤立、武断的评价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体育素养的养成。

体系采用的综合评估手段以“技能评定+进步幅度+运动时间”来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技能评定为专项课程技术与运动表现评价;进步幅度暨以原始测量数据(体质测试成绩、中医体质辨识得分)为基础,运用进步幅度得分衡量运动质量;运动时间为可监测到的真实运动时间(主要通过打卡和移动设备来实现)。这样的评价方式既正视个体差异又突出激励作用,实现了评价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主动改善自己的偏颇体质状况,在品尝体育活动带来成功感的同时收获身体健康与身心愉悦,从而实现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健康的目的。

3.2 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管理体系的优势分析

3.2.1 分类评价优势 为综合、全面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真正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必须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使测试项目以及体育教学项目能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学生通过完成《中医体质量表》,受试者的得分经过换算后得出每种体质类型的转化分,其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夹杂体质类型继而被判断出来。中医体质辨识的评价方法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但是测试内容即包含了身体健康状态,也涵盖了心理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現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客观性较好,测试结果能够反映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与机能情况。所以两者相结合,可以综合全面的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态。

课程评价与考核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管理与控制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体系结合技能评定、进步幅度、运动时间,立体、全面的对学生做出个性化、针对性的课程评价与个体发展的指导,更加切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现体育教育的原本真实追求。

3.2.2 干预方法优势 影响中医体质的因素多样且复杂,而且是在遗传因素与外界环境的长期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这也导致了体质的个体差异性。中医体质的可调性是经过众多研究调查证实的结果,改变运动方式、调整生活习惯就可以实现改变偏颇体质的目的。中医体质的偏颇主要表现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阳盛、气滞、血瘀、痰湿等,各种偏颇体质者都具有不同的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疾病易感性、形体特征、心理特征、表现症状以及适宜运动项目。根据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及体质健康测试数据,遵循“辨体施养”“因人制宜”的原则制订运动、起居、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养生方案及课程指导,调整大学生体质的偏颇状态。

3.2.3 健康管理优势 健康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而在中国则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健康管理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7]。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体系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校园实现多部门的协作方式,将大学生中医体质辨识、体质健康测试、生活方式、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等多信息集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醒、监督、反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多维度的全方位管理。

3.2.4 教育功能优势 《健康中国2030年纲要》中提出要“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8-15]。中医药文化是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它包含了浓厚的人文文化色彩,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积淀,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与平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通过体系的实施,在这个特殊人群中种植下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及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功能的优势也显而易见[16-21]。

4 结语

将中医学纳入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管理,在帮助他们建立起早预防、早诊断、早干预的健康管理的正确认识,降低个人健康风险和疾病发生率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传承中医药文化,其意义不仅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关乎个人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厚的内涵蕴藏弥足珍贵,是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药知识与文化更广泛的认同感,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将会更深远地影响到其他领域的进步,在我国学校体育的应用与探索也将显示出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以促进学校体育事业更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素花.对大学生实施中医健康管理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9):135-136.

[2] 王剑.现代疗养中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的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3):239-241.

[3] 徐仰才,吴志坤,张彩,等.中医体质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4):74-77.

[4] 张彩,吴志坤,徐仰才,等.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 22(6):12-14.

[5] 吴志坤,张彩,徐仰才.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9):598-601.

[6] 刘雪凯.九种中医体质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2014,35(1):123-126.

[7] 裴毓华,熊振芳.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5):49-50.

[8]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7.

[9] 国家卫生计生委.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设健康中国的行动纲领[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1):2.

[10]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11] 馬晓峰,王琦.论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11):2265-2267.

[12] 陈曦,潘桂娟.论中医学的整体观[J].辽宁中医杂志,2008,25(4):515-517.

[13] 潘钰婷,朱燕波,李彦妮.114例公务员生活运动强度和中医体质的关系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8,35(2):107-110.

[14] 刘晨,王媛.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女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6):798-801.

[15] 徐仰才,李纪霞,吴志坤,等.基于中医体质视角的上海城市白领体质健康状态促进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2):93-96.

[16] 肖全红,黄灵霞,苏绍兴.1484例大学生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9):28-30.

[17] 郑玉,张伟.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医体质分类与身体素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3):40-41,80.

[18] 陈燕,林静,洪净.构建个性化老年中医体质辨识重要性的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6,22(23):25-28.

[19] 孙理军,柏云飞.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地位及作用[J].现代中医药,2015,35(6):58-61.

[20] 郑玉.体育项目干预中医体质的教学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2017,38(1):29-30.

[21] 潘秋霞,陈家旭,刘玥芸,等.略论中医证候与体质的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0):1394-1396.

(收稿日期:2018-04-02 本文编辑:金 虹)

猜你喜欢

体质健康测试健康管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体质健康测试执行偏差和矫正措施研究
晋中学院201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分析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①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