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赏析
2018-09-17李虻
李虻
即兴曲(impromptu)原意为“即兴创作”或“一时的兴致”,是开始于19世纪初的一种乐曲体裁,指作曲家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临时创作的乐曲,常为一时灵感的流露,没有确定的音乐性质,后来发展为具有即兴创作性质,而非真正即兴创作的器乐短曲,其中多是为钢琴而作的独奏小品。即兴曲常采用歌曲似的形式,结构简洁明了,带有即兴创作、抒情性和精致典雅等特点。
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更注重结构严谨的大型音乐作品,因此,直到追求自由和音乐个性的浪漫主义时期来临,即兴曲才以其抒情的风格、独特的个性和富有吸引力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它不仅适合在高雅正式的音乐厅及音乐沙龙演出,也非常适合音乐爱好者在家中自娱自乐,因而发展成为非常普及并被作曲家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
把这一体裁提高到较高艺术水平的是舒伯特和肖邦。即兴曲这个名称是舒伯特开始采用的,他的即兴曲是一些内容各不相同、大多为抒情的小型乐曲,感情纯朴真挚。肖邦的即兴曲则没有明显的体裁特征,多用三部曲式结构,乐思不受拘束,性格则较为多样化,音乐强调自由性,但又与很严谨的形式结合在一起。
肖邦创作了4首即兴曲,《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Op.66)是其中的第一首,創作于1834年,是在肖邦死后发表的作品之一。作品采用了复三部曲式,充满炫技的旋律非常优美,使人激动、亢奋,并深受钢琴爱好者喜爱。
引子(1~4)一开始就在低音强奏出主调的属音,紧接着又出现主题的分解和弦音型,明确了乐曲的调式调性。
第一部分(5~40)是激动的快板。从织体上看,炫丽、流动的音符更像是一段手指练习曲,在左右手起伏的快速跑动中,充满着烈火般的激情和绚丽斑斓的色彩。这部分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B乐段和再现A乐段的后乐句都做了较大篇幅的扩展。
A乐段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右手快速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在左手六连音分解和弦音型的衬托下,不断重复着向上涌动的主题动机,配上每拍四对三的节奏,像是在梦幻般的色彩中犹豫、彷徨、探询、躁动不安。
B乐段也是由两个乐句组成,但后乐句的长度扩展了一倍。前乐句先转入E大调,又分为两个变奏的乐节,在f力度的基础上,每拍第一个十六分音符的重音于急速翻滚的音浪中形成了一段比较清晰的旋律,隐隐埋藏于中间声部。第17小节开始的平行后乐句则巧妙地使重音滞后出现,移到每拍的第二个音符,微妙的切分与前乐句节奏形成对比,突出了躁动不安的情绪,伴随着渐弱与渐慢,外声部两次向中间对称收拢,自然地过渡到A乐段的简单再现。
A乐段再现扩展时,右手旋律两次自上而下半音下行后,紧接着一段长达3个八度的下行半音音阶,如瀑布一泻千里,气势蓬勃。旋律随后转到左手,在属功能上以分解和弦形式下行4个八度,引导着激越情绪向中部过渡。
中部是如歌的行板,被认为是肖邦最优秀的明朗如歌的抒情篇章之一。其主题甚至在肖邦的歌唱性主题中也是非常突出的,因为它意味深长、温存迷人,旋律的发展也特别舒畅,被公认为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气质,与激情澎湃的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中部开始是两小节的连接,在广板的速度下更像是中部的小引子。随后转入中板,右手借助于臂力,由手腕轻柔地奏出极富歌唱性的主题旋律,委婉抒情、平和安定、明朗柔和。这部分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各含有两个不对称的平行乐句,这使整个中部更像是4个长短不一的平行乐句在变奏。第43~50小节为第一句,调性为降D大调;第51~62小节为第二句,调性为降D—降A;第63~74小节为第3句,调性为降D—降A;第75~82小节为第4句,调性为降D大调。
再现部采用原样再现的方式,但急板速度显然比第一部分更快,情绪更加激烈。
尾声从强弱有规律地交替开始,重音移到了每拍的第3个音符,情绪渐渐地平息下来。快结束时,低音不断重复中部安详如歌的主题,最后以极弱的ppp力度在两个琶音和弦上结束全曲。尾声结束的和弦是由同主音大调的主和弦与属和弦叠加而成,所产生的复合音响,没有通常结束终止的稳定感,与演奏效果相互影响,产生了余音缭绕的氛围,使音乐在安谧、恬静的梦幻中结束,余韵悠长,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