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探究

2018-09-17陶瑞朱陈凤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7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工匠精神大学生

陶瑞 朱陈凤

摘要:创新的潮流导致部分大学生错误理解创新的深刻内涵,一味追求形式化、功利化以及高产出,浮躁的风气必然导致大学生创新质量的下降。而工匠精神所蕴涵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的尽善尽美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发展。工匠精神视角下注重创新典型宣传、推行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多学科”创新交流平台、打造校内外创新导师团队、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等是大学生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大学生;创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大学生作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也加入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但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体系方面尚未完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不足,大学生创新浮于表面,呈现出简单化和功利化等趋势,因此,“工匠精神”的回归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发展的价值蕴涵

在古代,工匠是“掌握某种娴熟技艺并赖以生存的人”,古代的工匠精神追求的是一种善美的境界,体现为尊师重道、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匠指“在生产、服务一线具体操作或依靠自身技能提供服务的人”,工匠精神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即: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工匠精神”是匠人们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从业者在其世界观引领下所形成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大学生创新作为新时代创新创业浪潮中的关键部分,与“工匠精神”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工匠精神”之于创新,具有深刻的价值蕴涵。

(一)工匠精神凸显守正创新的思维

真正的工匠,享受的是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追求的是工作的内在价值,而不去计较所获得的利益,守得正道,不断突破与超越,方得始终。一名真正的匠人从灵魂深处燃起的是对工作的敬畏、热忱与执着。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他认为“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创新创业对于大学而言,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不能把创新创业功利化。”守正是继承传统、不忘初心,创新是开拓进取、推陈出新,大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正需要这种守正精神,需要坚守信仰、坚持底线、脚踏实地谋发展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倡导精益求精的创新态度

工匠终其一生,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思索、实践、再思索、再实践,以求将这件事做到极致与完美。精益求精的创新态度源于工匠在无止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生产产品进行学习、思考与再加工,最终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过程。大学生创新也是同样如此,同一件事情做就要做到极致,做到最好,要将精益求精的创新态度内化于心,摒弃浮躁、潜心钻研,不断用严格标准要求自己。

(三)工匠精神追求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

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中论述:“任何人只要有好點子并努力实现,都可以被称为工匠。”这里的工匠所体现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反观如今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一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半途而废,他们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很大程度上不会取得成功。大学生应该学习匠人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在挑战与逆境中锻造出坚韧的心理素质,在创新征程中披荆斩棘、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

二、工匠精神与大学生创新的内在关联

(一)工匠精神与大学生创新的价值契合

大学生创新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等一系列基本素质养成的过程。同时,大学生创新也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大学生创新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即大学生要用纯粹的、精益求精的方式对待创新,摆脱以往灌输式教育形成的固化思维,逐渐形成自由自觉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性意识。工匠精神的培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向未知领域探索,激励大学生养成精微的、不追求极致不罢休的气派,十年如一日,反复磨炼方成器的信仰。

(二)工匠精神是大学生创新的实践引领

大学生创新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由于受到传统就业择业观念的束缚,一些大学生对创新缺乏热情,未能深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大多是为了比赛而比赛, 将创新活动当做一种机械的、丰富履历的硬性任务,真正付诸于实践并坚持到底的只是少数。第二、部分大学生虽然有创新的想法,但是受到自身创新能力的局限,又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创新的积极性明显不高。目前大多数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以讲座形式开展, 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科特色进行有效开展。第三、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指导的强力师资队伍。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多是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担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经验与创新创业教育所需求的教师存在差距,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工匠精神与大学生创新的融合途径

(一)育匠人: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创新的前提,现今大学生创新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一是源自我国保守的传统思想观念,大多数父母认为稳定的工作是子女的首要选择,这无形中扼杀了青年人的创新意识;二是源自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出于应试考试的压力,学生们尊崇古板僵化的“标准答案”,严重压抑自身的创新意识。因此,要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匠人需要通过高校采取如下手段,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

(二)注重大学生创新的典型宣传

以美国为鉴,许多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迸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创业典型的鼓舞,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出资鼓励学生成功创立惠普公司,激发了美国大学生的创业神经。美国的创业成功又激发了英国、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而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也同样是源于1999年“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上产生的“视美乐”等大学生公司的成功创办和运营。因此,要注意大学生创新成功案例的运用,通过课堂、校园品牌活动、特色校本教材等宣传渠道,树立成功楷模,加强正向引导,增加成功暗示,正确评价大学生创新失败的负面作用,为培育一个合格匠人提供良好和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推行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

“广谱式”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学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新型教育模式。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三是教新创业教育普及不广、成效不显著。广谱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平等公正,鼓励人人创新,不放过任何一个创新创业的萌芽的种子。它着眼于广泛性和普及性,最大限度地惠及了每一位学生,拓宽了受众面,而在这面向全体普及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会受到鼓舞,卸除防备,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入创新创业行列。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要引导学生创新,而是要培养学生走向自觉创新,成为一名富有匠心的优秀青年。

(四)比匠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对国家而言,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际地位的核心竞争力。现今社会,与其说是人才的比拼,不如说是创造力的比拼。对高校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创新意识是基础,有了意识就是创新开始的第一步;创新能力是关键,能力的高低甚至可以直接决定结果的成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工匠苦心磨炼自己的技艺,不断比拼并超越原有水平,只为追求极致的匠术。

(五)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应有一套完备的符合本校实际情况、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且随着教育趋势的不断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完善。首先,目标定位上,方案应该凸显出要培养国家及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培养理念上,高校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最后,要构建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应根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增设隐性课程,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从显性教学下的灌输、传授逐步转化到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学习。

(六)搭建“多学科”创新交流平台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经验型知识的掌握,高校通过打造多学科创新交流的线上线下开放式平台,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沟通渠道。在交流中,多学科的思想碰撞,创新火花的激荡,有利于学生长善救失,提高以匠术为本的创新能力。每个平台成员都拥有自己的专属“名片”,包括自己的身份信息、创新观念、擅长领域等。平台汇聚来自不同学科的力量,这就为组建一个个跨专业、跨年级、互传互带的创新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打造校内外创新导师团队

各大高校应积极与周边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与各院校专家定期开展有关大学生创新的交流研讨,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特色教育资源,同時邀请名师名匠做兼职创新导师,与校内创新导师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导师团队。对于校内创新导师,既要注重指导学生创新课题的申报,又要重视对学生的管理监督并适时加以引导;对于校外兼职导师,高校应聘请有一定教学科研成果和工作经验的创新导师,外聘导师中也要增加年轻血液,因为青年导师的独特视角与创新思维往往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大的助力。

四、弘匠魂: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敢于冒险,勇于判断,勤于发现,无惧质疑的气质,它是培育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匠人的灵魂。现如今,大学生创新精神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后天环境。因此,高校应营造个性化,自主性较强的校园氛围,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发展,在各种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不少被大学生用于参加竞赛的创新成果随着竞赛的结束,通常会被闲置甚至是抛弃,虽然高校都会有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但是它所起的效果并不突出。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就是加强对参赛后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这一过程的监督,增加大学生从创意到科研开发全过程的参与程度,一方面给予有创意创新能力学生锻炼自我的机会,逐渐培养作为匠人之魂的坚持勇敢;另一方面监督消极怠工的学生,时刻提醒继续进行创新发展,鞭策培养创新精神。同时,高校要定期组织开展创新成果发布会或推广会,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机率。

(二)在高校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高校弘扬工匠的灵魂品质,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在高校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氛围是慢慢烘托出来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比如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交流峰会,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出名的风险投资人、著名学者等前来交流讨论,并使这类活动成为一种惯例,成为高校的品牌活动。学生们可以在校园内时常见到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等,从而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创新氛围。除此以外,高校可以加大对创新型社团的扶持力度,高校社团是学生自发集合、学生参与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广的学生组织群,学校应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促进创新型社团的茁壮成长,通过此类社团的壮大来影响整个学校的创新氛围。大好的创新发展局势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持久性创新,有效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亚力克·福奇.陈劲,译.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07).

[2]张凯亮.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

[3]王芳,曹云峰.工匠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内涵及培育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12).

[4]李丽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

[5]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6]杨坤.教育自觉视阈下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路径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7(10).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工匠精神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