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人的大梦想
2018-09-17哈林
◎文/哈林
印象中,舞龙总是出现在佳节盛典和乡间街头,伴着年味喜庆,还夹着一些土气,因此,当几十条形态各异的“巨龙”出现在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场上时,颇有一番新鲜感。
这一天,天气奇热,不大的体育馆没有空调,27台加了冰块的蒸发式冷风扇开足了马力,还是镇不住馆内的高温。全运会群众比赛舞龙决赛在这里举行,来自9个省市的16支队伍齐聚一堂,人气加心气的热度大大超过天气,氛围像是过节,却远胜过节。
说起舞龙的起源,一是与原始的求雨祭祀活动有关,二是由“鱼龙漫衍”的舞蹈演变而来,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本届全运会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重庆舞龙队,整支队伍踩着激昂的音乐时而游腾蹿跳,时而滚缠托举,十分壮观。
舞龙人是一名保安
51岁的梁志春是重庆舞龙队的资深龙头,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传承人之一。平时他是铜梁县中医院一名普通的保安,谁也料不到他曾经带着队伍把铜梁的龙舞到了北京的鸟巢、天安门,舞到了法国、澳大利亚、土耳其……
做保安这几年,梁志春和同事们每天在门诊大楼巡逻5次,并在其中15个科室签字,有时候,他们会帮助警方抓在医院行窃的小偷,更多的时候,他们盯着保安室的二十几面监控显示屏发呆。间或有人来问路,发烧门诊在哪儿?耳鼻喉科在哪儿?厕所在哪儿?他都要帮忙解答。
行色匆匆的路人不知道,保安梁志春,其实还是一名舞龙人。
清光绪年间的《铜梁县志·风俗篇》有这样的文字:“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这说的,正是铜梁舞龙的盛况。2006年,铜梁龙舞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铜梁,会舞龙的成年男子大约有1000多人,梁志春就是其中一个。
奥运会开幕式上舞龙
梁志春会舞龙并不奇怪,在上世纪80年代,铜梁从县城到每个乡镇、每个村,甚至每个企业、工厂都有自己的舞龙队伍,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最热闹的日子。
1984年春节,18岁的梁志春加入了乡里舞龙队。因为身材结实、有力,身高也正合适,1.70米的梁志春被安排舞龙头,“一个龙头有20斤重,没有一身蛮力气是不行的。光有力气也不行,还讲究穿、腾、跃、翻、滚、戏、缠。”
1988年春节,他被选到县城去舞龙,一天有两元钱的补助。梁志春说,那时候,铜梁县城还只有两条正街,他们的舞龙队挨家挨户的讨彩头,得到一包香烟、一块糖,晚上全队的人一起分着吃,一天下来竟也不觉得有多累。
2004中法文化年,铜梁龙舞被选到法国巴黎表演,梁志春和他的队员们得到了这个机会。“哪里会想到舞龙能舞到国外去?反正就是兴奋、自豪呗。”梁志春说,“有很多法国女孩子跟我合影,只是照片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2008年,梁志春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表演;2009年,参加建国六十周年的文艺演出,配合宋祖英演唱的《好日子》;2010年,跟随舞龙队伍赴澳大利亚进行文化交流;2012年,参加土耳其中国文化年活动,为期26天的演出,走了土耳其的8个城市。
梁志春说,让他压力最大、最紧张的,是北京奥运会那次,“在北京集中训练了3个月,每天练习七八个小时,早上7点开始,先在400米的跑道上跑3圈,再练习左右挥臂2000次,舞龙1000次。我们100多名队友,几乎每个人手上都磨出了血泡。”
希望一代代传下去
舞龙演出并不是常年有。没有演出的时候,梁志春靠打零工过活,干得最长的是泥水匠。
1981年初中毕业之后,梁志春做了泥水匠,跟着施工队天南地北的跑。“不太累的时候,就在工地上吹牛,跟工友们讲我去法国巴黎舞龙的事,让他们羡慕。”一直到2008年,老婆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田里的活儿没人干,梁志春就没再做泥水匠了,开始在铜梁县城跑出租车,2012年从土耳其回来又做起了保安。
像梁志春这样,铜梁的舞龙人都会在没有演出时另谋一份职业,开出租车、跑摩的、木工、搬运工……多是自由职业。他们队里的詹志强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专门开夜班,平时会接一些商业演出,2016年春节期间,他就去了贵州,“舞一天200元钱,管吃管住,十天就是2000元。我也想有一天,像梁老师那样,去北京天安门舞龙!去国外舞龙!”
但梁志春却有些忧愁,他感叹:“好时光没了,今年51岁,体力不如从前了。舞龙比其他体育项目更有难度,拿龙头来说,一只龙头好几公斤重,平时如果不坚持锻炼,很难掌握动作,所以大家每天都在进行高强度训练。”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梁志春打定主意,要将这项运动传承下去,“我曾参加过国庆6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等大型表演,这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现在,我儿子在我的影响下也加入了舞龙队,希望孙子辈也能喜欢上舞龙文化,将舞龙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