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田玉与清代宫廷玉器

2018-09-17张广文

紫禁城 2018年9期
关键词:玉料和田玉陈设

张广文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著有《玉器史话》、《古玉鉴识》等

和田玉,以其玉质特点,成为清代宫廷用玉的首选材料,直接影响着清宫玉器的生产与发展。乾隆二十至二十五年,新疆平定,宫廷着手在新疆开辟采玉及贡玉机制,每年宫廷制造的玉器就有数百件之多,且逐年递进,高潮迭起,精品丰呈;大件陈设玉器,如大玉瓮、大玉山、大玉瓶等亦接连出现。

更有清代帝王著文、写诗,盛赞和田美玉。

和田玉甚至进入清代宫廷典章,以祭器、乐器等形式承载着中国文化……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不乏玉矿贮藏。古往今来,人们把各种玉材加工成器物,赋予它们艺术生命,形成了传统的玉文化。和田玉属透闪石矿族,可以确定,很多地下的透闪石玉在古代已开始被使用,成为古代玉文化的发展基础。尤其是新疆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仅就和田玉与清代宫廷玉器的关系进行初步讨论。

清代宫廷玉器系统的形成

清代宫廷建立了庞大的消费系统,玉器作为一个独立的工艺美术品种,出现在宫廷典章制度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宫廷玉器体系,而支撑这一体系发展的正是新疆和田玉。

和田玉是宫廷玉器的主要材料

清代宫廷玉器,就其来源而言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的宫廷玉器遗存,各级官员的贡器,宫廷组织生产的玉器。

明宫遗玉属明代玉器的精华,是以和田玉料为主体的玉器群,经分析其多为和田青玉、白玉作品。证明在明代,新疆和田玉料已经成为玉器生产的主要材料。

各地官员及各级官吏向朝廷的进贡是清代宫廷消费品的一大来源。贡品多为吉祥物、珍玩、地方特产,其中多有玉器。官员进贡的玉器,在作品品位、题材、制作上有所差别,也有玉材选择的不同。但从现存宫中进单分析,官员进单所列玉器中,列为上品的多为和田玉作品。

清代宫廷制玉使用了多种玉材,但作品较有系统的仅见云玉、岫玉和新疆玉,其中新疆和田玉又占据主要地位。

云玉产于我国云南及缅甸,青白色,微透明,硬度一般为七,其中一部分为翠绿色,称为翡翠。从宫廷档案可以看出,乾隆时期已有云玉进入宫廷。清宫中又存有一定数量的翠玉作品,如炉、瓶陈设及盘、碗用具,许多作品上带有「乾隆年制」款。乾隆朝之后,云玉仍不断贡入,匠人将其中较绿的玉料取出,制成首饰、佩玉,其余部分再视体积设计成器。目前清宫遗玉中云玉作品(除小型首饰外)仅有数百件,在数量上远较和田玉作品为逊。

清 白玉“长命百岁”、“永保青春”锁高五·六厘米 宽八·三五厘米 厚〇·五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岫玉属蛇纹岩类玉材,国内产地较多,以岫岩县所产最为出名,故又称岫岩玉。岫玉有多种色泽,硬度低于和田玉与云玉,透明度略高。在清宫使用的玉器中,岫岩玉占有一定的数量,这类玉材多为白色、青色,作品主要有建筑饰件(如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住宫内外东路乐寿堂、倦勤斋等处,室内木装修上嵌有玉夔龙饰件,一般为白色岫玉作品)、用于庙堂祭祀的白玉爵杯(主要为道光之后的作品)、如意等作品(多为清后期作品)。清后期还制造了一批岫岩玉镂雕片饰,或为嵌片,或为玉坠,数量不大,档次也不高。总体上,宫廷用圭璧礼器、大件陈设、高档玉佩等重要器物中,极少有岫岩玉作品。

清 白玉花鸟纹花囊(正、背) 径四·八厘米 厚一·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和田玉属透闪石 -阳起石矿族,较其他地区出产的这一矿族玉料而言,和田玉在色泽、藏量、实用效果方面都有显著优势。据栾秉璈先生研究,新疆和田玉产地有:莎车 -塔什库尔干地区的叶尔羌河、密尔岱山、玛尔瑚普克山等地,和田 -于田地区四处,且末地区三处。(栾秉璈《怎样鉴定古玉器》,文物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和田玉有坚硬且柔细的特点,是清代宫廷使用的最主要的玉材,现存清代宫廷玉器中,和田玉作品超过万件,品类齐全,包括了宫廷玉器的绝大多数品种,既有上万斤的玉山,又有精小的佩饰,形成了完整的宫廷玉器系统。

清乾隆 白玉瓜式鼻烟壶及局部高六·四厘米 口径〇·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和田玉料的供应直接影响清宫玉器生产

顺治至乾隆初年,新疆玉路不甚畅通,宫中所贮玉料甚少。尤其是雍正朝以前,宫廷器物制造逐步发展,漆器、玻璃、珐琅、官窑瓷器相继进入了创新发展的阶段,玉器制造却步履艰难,作品亦不成体系。据杨伯达先生研究,乾隆初年,「弘历要造办处将收贮的各色玉料呈览,当时司库白世秀将各色玉石十块并碎玉六十六块,进交太监高玉等呈览,弘历只相中白玉一块让人认看」。(杨迫达《清代宫廷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页四九~页六一)当时宫中玉料所贮甚微,白玉料更缺,为了制造玉佩,乾隆皇帝又下令将一批明宫遗存的白玉带板改制成小型玉件。(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清 白玉嵌宝石麦穗小鸟纹如意及局部长三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二十至二十五年,新疆平定,宫廷着手在新疆开辟采玉及贡玉机制。先是采玉,「取斯玉于密尔岱之山也,司事之臣盖驻叶尔羌之大臣玛尔兴阿,于凡凿采递运无不给以日价茶盐……」其后又由高朴替任玛尔兴阿,高朴到任后,「清开密尔岱山,派回人三千余至山采玉,所获玉料大小无算」。但高朴勾通奸商,将玉料「私售牟利」且引起当地民众不满,上谕将高朴审明并于该处正法示众,又减免采玉人应纳之税。此后,驻疆大臣每年将玉材按岁贡运抵至京,保证了宫廷玉料的供应(见清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四之《玉瓮记》并注),其后便是宫廷玉器生产高潮的到来。贡玉到京后由军机处转造办处,在乾隆皇帝的旨意下确定制造方案,再分派到各地加工。为宫廷加工玉器的作坊除了宫廷内如意馆、玉作外,两淮、苏州、杭州、江宁、淮关、长芦、九江、凤阳等地都曾分派任务为宫廷加工玉器。乾隆年间,每年宫廷制造的玉器有数百件之多,且逐年递进,高潮迭起,玉器精品不断出现。

嘉庆十七年后,和田、叶尔羌两处每年贡玉减少,由原四千斤减数至二千斤,道光元年后,又着和田、叶尔羌大臣暂行停止进玉(李久芳《清代玉器概述》,《中国玉器全集》第六册,河北美术出版社,二〇〇五年),宫廷玉器的生产也进入衰微阶段,这一时期宫廷玉器制造几乎无大件玉陈设,仅有少量仿古彝器、玉佩及器皿,工艺水平也每况愈下,这些情况充分表现出新疆和田玉料的供应状况同宫廷玉器的生产状况关系密切。

清 白玉观音通高一一·七厘米 宽一一·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帝王的最爱

古来帝王爱玉者众多。大量考古发掘表明,古代王侯多以美玉入葬,且数量巨大。清代帝王亦属爱玉一族,尤其是乾隆皇帝,在宫廷组织制造了大量玉器,并著文、写诗赞扬美玉,尤其盛赞和田玉。

清 青玉《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册长二一·八厘米 宽八·六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青玉爵杯、盘通高一四厘米 底盘直径一六·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带有款识的和田玉器物

清代的一些皇帝往往在自己喜爱的器物上刻上「╳╳ 御玩」、「╳╳ 御用」、「╳╳ 御赏」等字。宫廷常见的玉器款识有三种:一为制造年号款,康熙款作品尚不明确,雍正至光绪,制造年号款玉器几乎皆有,主要表明制造时间、制造者,间接表明器物为宫廷所用;二为仿古款,多为器皿,主要见于乾隆、嘉庆年间玉器,署「大清乾隆仿古」、「乾隆仿古」、「嘉庆仿古」等字;三为「御用」、「御玩」、「御赏」类款识,从已发表的材料看,清代宫廷遗存带有这类款识的玉器主要为和田玉作品。

带有御制诗的和田玉器物

清代皇帝继承女真人尚武之习,又把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功课,读经研史,写了大量的御制诗文。这些诗文或刻制碑石,或刊印成册,或铭于器物,宫中器物之上多有所见,玉器上也有很多。

清 白玉八出戟长方彝式瓶及款识高一五·一厘米 口径一三·二五╳六·五厘米 底径五·四╳一二·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青玉兽耳活环壶及款识高二四·五厘米 口径六·八厘米 足径六·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瓶身上刻乾隆丙午御题诗《咏和阗玉汉兽环方壶》,另镌“大清乾隆仿古”款

清乾隆 青玉百兽纹豆及局部通高二一·三厘米 口径一五·五厘米 足底径一〇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豆内镌刻乾隆丁未御题《咏和阗绿玉百兽豆》,内底镌“大清乾隆仿古”款,附木座

玉器上的御题诗涉及内容广泛,一是旧玉之上,多为见物思史;一是宫制玉器之上,或感物而发,或感情而发,不一而足。这种带有御制诗的玉器主要见于和田玉作品,而其中诗句有咏及玉材的,又以咏和田玉为多。具体来说,咏及玉材的御制诗有赞扬和田玉材质的,有解析和田玉与昆山玉关系的,有记述和田玉贡入经过的,诗句中表达了皇帝对和田玉的喜爱。

清乾隆 御题青玉七佛图钵及局部口径二二·五厘米 高一四·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白玉碗高七·三厘米 口径一八·三厘米 足径一〇·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碗身镌刻乾隆御制诗《咏和阗大玉碗六韵有序》

清乾隆 白玉碗高六·三厘米 口径一六·八厘米 足径七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碗身镌刻乾隆御制诗《咏和阗玉碗》

清乾隆 白玉高足碗及款识高五·七厘米 口径一三·八厘米 足径六·七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碗身镌刻乾隆御题诗《咏和阗玉碗》,另镌“乾隆御用”款识

清乾隆 碧玉高足碗及款识高五·九厘米 口径一三·二厘米 足径四·九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碗身镌刻乾隆御制诗《咏玉茶碗》,另镌“乾隆御用”款识

和田玉促进了宫廷大件玉陈设的制作发展

清代宫廷玉器以大件玉器、大件玉陈设著称。人言「明玉无大件」,清代以前,玉器皆以小件为盛,除元代之时,宫廷制造了渎山大玉海(现于北海团城),有明一代不见有大型玉器制造。这一现象的出现,同玉材来源的困难有直接关系,清代和田玉的大量入进,促进了宫廷玉陈设的发展。大玉瓮、大玉山、大玉瓶等大型玉陈设接连出现。这类作品不仅体积大,且玉质精良,有观赏性,同宫廷建筑相呼应,其陈设效果是小件室内陈设器所不能相比的。

清乾隆 青玉「召夫」鼎高二五·二厘米 口径二〇·九厘米╳ 一三·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内底满镌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御题《题和阗召夫鼎》:「和阗贡玉来虽多,博厚尺盈亦艰致。材拟召夫今作鼎,祥非王母昔贻环。亚形还与摹铭款,鼋彩宁当视等闲。事不古师说闻匪,惭因赏并把吟间。」

大玉瓮的制造

元代制造了闻名于世的渎山大玉海,这是玉器发展史上的壮举,一则改变了传统的用玉观念,一则炫耀了元朝的国力。乾隆皇帝读《辍耕录》及《金鳌退食笔记》,知此物沦为西华门外道士贮菜器,颇为震惊,以千金得之,设于北海承光殿,异常喜爱,一再题咏。新疆平定后,玉石西来之路贯通,乾隆皇帝知和田产大玉,欲造大瓮,与元代比高低,

「悉有产玉之山孕玉之水,盖水孕者精而山产者钜,因命舆致一山产者为玉瓮,较承光殿所设者质美而工精」,但「质美器钜乃过之,虽弗侈言怀畏,而较有元为胜,此吾所以为幸也」。并于庚寅之春与诸翰臣联句。(见清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四之《玉瓮记》)乾清宫东暖阁陈设有一件玉瓮,置于紫檀木座上,内外遍刻词句,并有御制诗文,瓮之内膛略小,使用之时也贮水无多,因而陈设当是其主要用途。

清 碧玉盘口径六六·六厘米 底径二七·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盘心镌刻乾隆御制诗《玉盘谣叠旧作韵有序》,末署「乾隆壬午御题叠前韵」,并篆书阳文「乾隆宸翰」、阴文「得象外意」二印

宫廷内现存最大玉瓮为福海云龙玉瓮,存于乐寿堂,与南山积翠玉山并立。其体型巨大,因材施造— 上部略阔,外雕玉龙,盘旋凸起。原玉料重约五千斤,玉色青碧而兼有青白,似两色岩浆搅合而成,色泽浑厚古朴;内膛颇大,取出玉料本应很多,但宫廷遗玉中未见以此种料成器者。可能是利用玉中白色有似古沁之处,拿去仿制古器了。此瓮为和田玉作品。乐寿堂以其室内木装修华丽讲究而占清代宫廷内室华丽之首,同时又有大玉瓮及玉山陈设,瓮内可贮水,对调节室内干湿及备不虞之患都是有益的。

清宫档案内多有取新疆玉制玉瓮的记载,紫禁城内存瓮除前述两件外,还有两件碧玉作品,一为碧玉云龙瓮,其形椭圆,宽腹敛口,上部一小口,其下有铜座,铜座下又有木座;一为鱼龙式瓮,瓮身呈圆桶状,直壁,外雕鱼龙、人物,制造规范,需用较大玉料且进行大量剔除才能制成。

乐寿堂明间南山积翠玉山旧影摄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四九年

宫中陈设的大玉瓶

大型玉瓶是清代宫廷使用的重要陈设。陈设性玉器皿在宋代就已出现,明代玉器中瓶、壶、炉等器皿很多,陈设兼实用,但一般都不太大。在清宫遗玉

中有相当数量的玉瓶、壶,多为仿古样式。同其他时代的仿古玉器相比,清宫使用的仿古瓶、壶体积略大,玉质又好,有非常明显的陈设效果。

乐寿堂明间福海云龙纹玉瓮旧影摄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四九年

清 碧玉云龙纹瓮及局部高二七·七厘米 长七七厘米 宽二九·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使用的玉陈设中,也有很多兼有实用价值,如阔腹的奁盒、簋、炉等;而玉瓶则应属纯粹的陈设用品。清代宫廷讲究室内陈设,金、瓷、漆、珐琅等各类器物中大体量作品不断出现,其取材一般都不成问题,但大型玉雕陈设的出现却要以玉材来源得到解决为前提。和田玉的大量入进,为大型玉雕陈设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清乾隆 碧玉兽面纹兽耳衔活环方瓶及款识高四七·二厘米 口径一七╳一二·九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廷使用的陈设性玉瓶,按其尺寸大小可分为三类:一类为高度在四十厘米以上的大瓶,一般为仿古样式,无盖;另一类为高度超过二十厘米而不足四十厘米者,多有盖,或仿古,或应时,用玉好,制造精,属宫廷玉器中的精品;再一类属二十厘米以下的小瓶,多为实用器。第一类大玉瓶在明代以前的玉器中未见实物或文献谈及,应是清代宫廷使用的高档特殊陈设品。这类大瓶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宽度较大,近似扁瓶,但有一定厚度,纹饰简单,陈设效果往往同玉材的优劣关系密切;另一种整体呈柱状而腹部凸起,这类瓶的纹饰多为厚雕,且较复杂,横截面或为方形,或为圆形,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碧玉兽面纹长方瓶,瓶口、瓶身截面皆为长方形,瓶腹有浅浮雕兽面纹图案,瓶底阴刻「大清乾隆仿古」款。目前,故宫博物院存有这类清代大玉瓶十数件,皆为和田玉,这类大瓶的制造是在和田玉大量贡入宫廷的条件下出现的。由于瓶体积较大,表面光滑而少起伏,故对玉材的要求很高,最一般的要求是色泽一致而少绺裂。而采玉时遇到的常规情况是玉材若大则易出现岩层叠压,绺裂与色泽差异很难避免。因此玉瓶越大,玉材越难选择。

清 青玉花卉纹山座双耳扁盖瓶高二三·二厘米 口径五·五╳三·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碧玉梅瓶高二六·三厘米 外口径七·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传统观点认为和田玉分为山料玉及河捞玉两种。河捞玉为山洪将山上之玉带下,几经碰摔,有绺处已裂断,因而玉料较小,呈籽儿状,少绺。山料玉直接采自玉山,料大而多绺,色泽不一。故清代制造的大玉瓶,无河捞玉之大料可用,只能于山料玉中精选少绺及色泽一致者为之。乾隆皇帝对这样的山料玉给予了极大的赞赏。故宫博物院藏一件仿古碧玉大瓶,细颈粗腹,截面椭圆形,颈两侧有兽吞式耳,耳下挂活环,瓶腹饰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各有一周由涡纹及夔纹组成的带状纹,瓶颈刻有乾隆皇帝题诗:「山产似水产,今壶法古壶,意存殷传训,制命玉人图,周尺长尤突,吴工巧法诬,神魖刻蜿蜒,饕餮义同符。」署「乾隆甲寅御题」钤「八徵耄念」、「自强不息」二印。诗中说明此壶用山产玉料制成,赞其玉质与水产玉料相似,并道出玉瓶为苏州制造。由此而知,清代宫廷陈设的大玉瓶,多是用新疆和田山玉料在苏州加工制成的。(见清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四之《玉瓮记》并注)

大玉山的制造

玉山是圆雕立体景观,制造时往往依玉材的形状雕作山形,辅以人物、建筑、流水、林涧表现一个特定的主题。现发现早期的此类作品为宋金时期所制,但作品的体积很小,且多为所谓的「炉顶」,真正意义上的陈设为极少数,大型玉山的大量出现是在清代。

玉山是清代宫廷玉陈设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制造玉山的选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玉材本身色泽变化较多,制成器物不好看,却宜利用颜色变化制成山林景色;一是玉材外形奇特,若取材制器则恐去料苦多,有失天趣,因而保全以作大型玉山的用料。清代宫廷制造了一批大型玉山陈设,以大禹治水玉山最为著名,其料重万斤,制成后置于铜座上,高逾两米,目前陈设于乐寿堂后室。另外还有南山积翠玉山,玉料重约三千斤,现设乐寿堂;会昌九老玉山,高一点四五米;秋山行旅玉山,高一点三米。玉料重量或可超过千斤。这类大型和田玉陈设器的制造,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嵌玉家具

嵌玉家具在明、清两代十分流行,所嵌玉料、彩石品种甚杂。清代宫廷中镶嵌装饰家具出现了多样化倾向,有多种多样的嵌玉桌、凳、床等。乾隆年间在造办处的组织下,宫廷制造了一批繁复精致的嵌玉家具,品类包括宝座、屏风、挂屏、座屏等。很多作品上嵌有大面积的方形玉板,玉板透光而不透明,其上浮雕花纹,图案若隐若现,使嵌玉家具陈设于室内时能产生不同以往的装饰效果。这类宫廷家具之上所嵌的大型玉板皆以和田玉制成,是和田玉的大量贡入

清乾隆 大禹治水图玉山及局部高二二四厘米 宽九六厘米 厚九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青玉会昌九老图玉山及局部高一一五厘米 宽九〇厘米 厚六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山顶悬崖绝壁处刻乾隆御题七言诗:「和阗质写会昌䜩,雅称皤然眉与须。七益二来成九数,三山五竺拟多娱。秘书府尹岁未至,李老满公格略丽。我亦祝釐鸳集侣,独嘉赓韵鹿为扶。赢其翰墨徒成画,视此琢磨重作图。欲问清通裴叔则,玉人交此可能无?乾隆丁未新正月用白居易诗韵。御题。」隶书描金。使这类家具的集中涌现成为可能。

清乾隆 青玉秋山行旅图玉山及局部高一三〇厘米 宽七〇厘米 厚三〇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三螭纹插屏玉璧径二四·三厘米 孔径二·二厘米 厚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插屏背面刻:「和阗之璞,温润晶莹 。琢以为璧,肉好是程。三螭蜿蜒,嘘如芝英。蒸云致雨,时若应诚。用庇嘉谷,万宝告成。御题。」

和田玉促进了清代宫廷文化、典章制度的发展

清代宫廷玉器的发展是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进行的,与宫廷文化、典章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和田玉与清代宫廷文化、典章制度更是关系密切—— 宫廷文化的发展对玉材供给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和田玉的特点适合这一需要,体现了宫廷的用玉观念,使得和田玉在整个清代宫廷玉器中成为首选材料。

和田玉与宫廷玉礼器

在传统的用玉体系中,瑞玉和礼器用玉占有相当的地位。《尚书·舜典》有「辑五瑞」之言,「舜敛公侯伯子男之瑞圭壁」。《周礼·大宗伯》中对不同爵位的诸侯所执象征身份的信物有详细的规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周礼·春官》又有「以玉作六器」之说。所谓六器,《周礼》云:「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六瑞与六器是关系到国家礼制的玉器,是历代统治者制定礼法时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有清一代,对于传统的六瑞、六器制度并不那么重视,对于瑞玉和礼器,清代宫廷一是在特定的场合按传统加以使用,二是视其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加以学习,研究收藏。《清史稿》卷八十二「吉礼」记:「祭品……玉、帛、牲牢、玉六等,上帝苍璧,皇帝祗黄琮,大社黄圭,大稷青圭,朝日赤璧,夕日白璧,旧制社稷坛,春秋常祀用玉,祷祀则否。乾隆三十四年,会天旱祷雨,谕曰:﹃玉以成荫嘉古,俾免水旱偏灾,特敕所司用玉将事,自此为恒事。﹄」说明清代宫廷在吉礼中使用了圭、璧、琮等礼器,我们现在虽还不能从清宫实物遗存中确认记载中所有的玉礼器,但圭、璧两类器物的存在是很明确的。清代宫廷遗玉中有两类璧:一类为古璧,较好的作品一般都嵌在屏中做室内装饰;一类为仿古璧,主要为和田玉作品,其中一些较大,刻有宫廷制造年号。现知最大的玉璧为和田青玉制成,嵌于内廷养心殿门前的铜影壁上。清宫廷档案中也有很多关于制造使用玉圭的记载,乾隆皇帝对用和田玉制成的圭非常喜爱,一些大玉圭上刻有御制《搢圭说》、《圭瑁说》,还在盛放成组玉圭的盒子上刻《五瑞说》。现知清代最大的玉圭为乾隆三十六年御赐岱庙之圭,为和田青玉制成,高九十二点五厘米,宽二十九点五厘米。(泰安市博物馆《泰山祭器》,山东画报社,一九九五年)清代玉圭、璧主要以和田玉制成,和田玉的开发为宫廷玉礼器的使用提供了条件。

和田玉与宫廷雅乐

宫廷的各种活动中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各种礼仪活动和祭祀活动中都要奏乐,而演奏宫廷雅乐、丹陛大乐时特磬与编磬是必不可少的乐器。磬的声音清越悠远,独具一格,使用时将其悬挂,敲击出声,因尺寸不同而音色不同。可制磬的矿料很多,古来多崇尚石磬,清代还使用了灵璧石磬,但其音色皆不如和田玉磬—— 和田玉磬是磬类打击乐中的珍品。

清 碧玉《御制圭瑁说》圭(正、背)高四一·二厘米 宽一〇·六厘米 厚一·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碧玉《御制搢圭说》圭(正、背)高四〇·五厘米 宽一〇·五厘米 厚一·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青玉蚕纹璧径一〇·八厘米 孔径二·三厘米 厚〇·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养心门外照壁旧影 摄于一九二二年

明代宫廷已有和田玉磬使用,清代宫廷使用时将其改刻了年款。这批磬的尺寸较小,音量自然也小。乾隆二十七年始,清宫系统地制造了和田玉特磬、编磬,最终以和田玉磬取代了灵璧石磬。

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二十七年十月十一日造办处接得乐部行文一件,称先时「……成造特磬所有御制磬铭,遵旨俟和田玉送到造成特磬再行镌刻,其款式另行行绘」。送到玉石磬料四十件,乐部将特磬款式成造木样呈览,乾隆皇帝认可道:「照此样做。」十月二十六日,乐部又请旨将制造三十三面特磬之料发往苏州「精细制造」。(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清乾隆 碧玉描金云龙纹特磬(正、背) 故宫博物院藏

同以往的玉磬相比较,清代制造的玉磬大了许多。乾隆四十年造办处档案计特磬尺寸「黄钟:股修一尺四寸五分八厘,股博一尺九分三厘,鼓修二尺一寸八分七厘,鼓博七寸二分九厘,厚七分二厘九毫」。玉磬变大,所需玉料尺寸则更大,乾隆三十六年「叶尔羌办事大臣其成额送到磬料青玉三块,内一块重四百斤,一块重三百四十斤,一块重一百六十斤……奉旨,此三块内一块重四百斤交如意馆,其二块做成太簇特磬二面以为圆明园,紫光阁二处乐器内换用」。(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太簇特磬在特磬中还并非最大者,由其所用玉料之大可知清代玉磬之大。

乾隆四十年,宫廷又一次派员去叶尔羌采办制磬玉料。先是皇帝传旨玉匠邹景德挑选可制磬之料,结果「银库内之玉做编磬者有,但颜色玉情不或一,又兼具有柳道石性,俱使不得」。又传旨「将从前跟德魁去过之人派往叶尔差办玉磬料」,而此次采办玉料「应办宁寿宫添设青玉特磬二份计二十四面,备料一份计十二面,编磬二份计二十四面,备料一份计六面」。乾隆四十一年五月军机处奏交玉料,档案记:「今该处初次送到磬料可做玉磬三十面」,乾隆皇帝命发往苏州,又传旨:「其余未到之磬料,俟其陆续到时照此次第发往苏州织造一例成造。」 (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清 白玉双凤纹佩高七·一厘米 宽三·九厘米 厚〇·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宫廷使用的玉磬,乾隆三十七年造办处曾进行查补,得知:「热河中和乐器内之特磬乃全份十二面俱系青玉成造,环丘坛等九处内旧有玉编磬三份,新造六份系青玉成造。」朝日坛等十六处的灵璧石特磬被分次换下。

和田玉与宫廷玉佩

中国的许多民族都有佩玉习俗,清代宫廷内佩玉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有相应的习俗、制度。在清代宫廷遗玉中有大量的玉佩、坠、玉头饰,其制造精致,用玉精良,继承了明代制玉的传统工艺,同时在器物造型及加工精度上又有较大发展。清代宫廷玉佩的制造在康熙朝已经进行,乾隆朝进入高潮。「乾隆玉佩」在清晚期已是官吏、士人纷纷追捧的对象。

乾隆玉佩的特点就在于玉好工精,而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批带有「乾隆年制」款及千字文序号的玉器。这批玉器大约在乾隆中期或后期制作,嘉庆时又有仿制,以白玉或青白玉作品为主,所用玉

料应为新疆和田玉。从两件故宫博物院藏白玉斧佩的御题诗中,可证其材质选用了和田玉,亦见乾隆皇帝对和田脂玉的高度评价及对和田玉佩的重视。这两件白玉斧佩装于册页式匣中,匣上分别刻有「纽佩昭文」、「浮筠贲色」题词,两件斧佩尺寸一样,中部饰人面纹,人面的下侧为孔,所刻御题诗曰:「和田玉虽夥,如脂亦艰致。兹质实琳琅,无瑕葆精粹。相材做斧佩,刚柔协中义。隐现刻夔纹,缛采法古制。迩来俗工辈,时样翻新意。斲器牟贵贾,呈进率掷弃。斯亦玉之厄,是用五字剌。」

清乾隆 白玉兽面斧佩及局部长一八·二厘米 宽七·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佩上镌刻有乾隆御题诗

猜你喜欢

玉料和田玉陈设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和田玉子料特征
简述罗布林卡格桑颇章陈设幢幡的保护与修复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浅谈和田玉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