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2018-09-16孟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60

丝路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警匪片黑帮价值观念

孟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160)

2002年《无间道》在香港上映后引起票房和艺术上的巨大轰动,由此也吸引了好莱坞的目光,2003年华纳兄弟就购买了版权并请知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来执导翻拍,最终,好莱坞版本的《无间行者》于2006年上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殊荣,且伴随着巨大的市场收益。虽然两部影片的故事内核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影片却从主题、人物以及叙事等各个方面赋予了中国和美国基于不同的文化和地域所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

一、从改编中反观中国的价值观

《无间行者》在保留了原有的叙事核心外,在其余方面的处理其实都带有美国的色彩和好莱坞的电影痕迹,首先影片把空间由香港转移到了美国波士顿,并选择了有黑帮文化的城市来进行,这首先就给影片奠定了城市氛围和文化基础,强调了影片美国化的基调,这种改变并非仅仅是空间上的,而是与空间有关的一系列关于叙事、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上的改变。《无间道》则是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放置在警匪片盛行的香港,并用一种与以往警匪片不同的方式,将人物内心冲突替代了原有警匪片中强烈的外部冲突和场面冲突,从而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较量,扩大了人物心理的张力和叙事维度,除此之外,影片也不再强调黑白强烈的冲突和正邪的二元对立,而是用一种更为辩证的角度来直面每个人物内心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而关于《无间行者》的改编,影片更多的还是在强调黑帮片的众多元素,并且省略了关于《无间道》影片中较为内敛和“点到为止”的片段,比如其中使用“摩斯密码”的暗号就被省略为直接短信来告知观众,关于情节的设置,《无间道》中很多开放性的细节也被《无间行者》改编为一目了然的情节。反观这种改编上的对比,我们其实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中所具有的那种“内敛”、“含蓄”以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现手法和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有关于“美”的体验和感悟,且对于电影来说至关重要。

二、从影片中寻觅中国的价值观

在上述对于改编的简单论述中,我们其实可以从中窥见许多暗含其中的中国电影独有的意味,如果回归到影片本身,从对比中更是能够看出其中所蕴藏的中国价值观念。

首先从主题来看,影片开场伴随字幕出现的是佛家的各种意像,有张牙咧嘴的护法形象,也有佛祖形象,伴随着阴暗的影调打开了影片的序幕,最后出现引自《涅槃经》第十九卷的话“无间是八大地狱之中最痛苦的一个”。在一定程度上,有关于“佛教”的引言就已经成为有别于美国叙事的特色,而有关“痛苦”和“摆脱痛苦”的主题则成为整部影片的叙事核心,也是其价值观念的基本走向。而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的设定,陈永仁的愿望就是想要做一名真正的警察,在面对犯罪分子时正大光明的说出“我是警察”,但是却被派去做了黑帮卧底,最终知晓他唯一身份的警官也被黑帮分子害死,而他最终也没能实现愿望,证明身份,反而死于黑帮团伙的子弹之下。刘健明则表面上是风光的警官,但却又是黑帮团伙的耳目,虽然他游走于两种身份之间,但是随着正邪的对立,他的内心也越来越纠结,他开始在两种对立之下徘徊,游转,并最终渴望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而在《无间行者》中,科林击毙了黑帮头目,但是动机却有根本的差别,刘健明的转变是源于他内心善意尚存的一面,而科林则是因为不得已为之,且因为口角的争执最终开枪,这就让人物的形象发生转变,最终科林死于比利上司的枪下,使得人物最终成为一个十足的恶人,凸显了对立性,从而也削弱了恶与善的转变性,而人物的塑造以及主题的表达恰恰映射出不同的价值观念。首先,从《无间道》中,我们更多的看出一种人性的真实和心灵的善意,即使影片最后,陈永仁依旧没能活下来而刘健明作为影片中的反面角色成为存活的主角,但是,我们看到一个反派角色最终被正义所撼动,最终选择从善的认同远远超过邪恶与正义的二元对立。从对比就可以看出,《无间道》更多的具有中国“性本善”的价值观念,同时,影片并非没有对反面角色进行惩戒,《无间道》中,对于刘健明的处理,其实远远超越了简单生死的结局,而是让这个人物的内心永远处在反省和纠葛的轮回之中,从而也呼应了影片开头的“无间之罪”。

其次,在人物的设置上,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中国价值观念的渗透,在《无间行者》中,玛黛莲的角色设置包含了Mary、May和李心儿医生三个角色,而黄志诚的角色则被分解成两个人,其中可以发现,在《无间道中》关于情感以及家庭的叙事要远远多于《无间行者》中的分量,而《无间行者》设置的两位知晓比利身份的警官,在一定程度上也舍去了《无间道》中某种关于人性的展现和人物内心纠葛的叙述,进而简化为一目了然的正邪对立。这种对比也映衬出关于不同的文化和地域所呈现的在情感、伦理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无间道》中情感戏的部分在《无间行者》中被减至最低,把黄志诚警官与陈永仁之间那种如父如子的情感省略为上司与下属的等级关系,从这些处理中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凸显的那种人文价值观念和情感内核,那种内敛的、静默式的感情以及后来一下子爆发的力量。

总之,《无间道》中,我们可以从每个镜头的调度中看到精心设计的人物关系以及以克制表达张力的电影语言和表现手法,而在《无间行者》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短镜头的剪接以及纪实感的拍摄手法,这种把冲突外露化的处理,不仅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风格,也是美国文化和价值的体现。同言而语,《无间道》中那种对于正义的展现以及内敛、细腻的表现手法同样也是中国价值观念的呈现。

猜你喜欢

警匪片黑帮价值观念
我的黑帮祖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认识 精读
柏林公布黑帮报告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马警方:当地华人黑帮最多
《拆弹专家》逆袭五一档,这是香港警匪片复兴的开始么?
从电影《窃听风云》看香港电影新模式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东方电影报道》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