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日本枯山水与禅文化

2018-09-16顾娇娇

丝路艺术 2018年5期

顾娇娇

摘 要:禅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作为佛学的一个重要的流派,禅宗讲述的的是“心”和“顿悟”。禅宗的特点为在无言中开始,又在无为中完成。禅于13世纪传入日本,并被日本的各个阶层所接纳,禅宗思想对日本的文化、文学等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建筑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反映其国民性的特征,日本有许多令人陶醉的庭园,枯山水作为日本庭园的代表,它把深受禅宗“空性”思想影响的日本人的“空寂”美意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使人们从静寂、简素、枯淡的庭园中,通过冥想而感悟到无穷的奥义。

关键词:枯山水;禅宗文化;空寂

枯山水,顾名思义乃没有水的庭园山水景观,以山石和白砂为表现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因此,枯山水是具有典型“象征”手法的艺术载体,日本最早的造园著作《作庭记》中就曾写道:“无池无溪处立石,称枯山水。”

枯山水之所以被视为日本庭园艺术的精华正因为它是一种凝聚了日本文化的综合性造型空间,尤其是对“留白”美学的执着阐释与实践,营造出了浓郁的日本禅宗精神的文化氛围。因此,枯山水美学是极度注重精神与内心的,并对之提出较高要求,关于心境沉淀,关于内心觉悟,关于精神冥想。正如日本文化中一些无形的美:潇洒、幽玄、恬静、闲寂等,它们皆非双眼能看到的具象物体,而是需要用身心去感受、去挖掘。

禅宗来源于佛教,是佛教在中国和东亚国家的一个流派。“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原意为“思考”或“静虑”。由于禅宗主张修习禅定,即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安静地沉思,呈现的是在彻底的寂静中的一种思想状态,“禅宗”即得名于此。又因禅宗以参究的方法,是以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所以称为佛心宗,其核心思想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禅宗作为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不仅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它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于唐、宋期间逐渐流传到了东郊日本,对日本的宗教文化、绘画艺术以及园林造景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文化的基本观点

禅宗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东、西方的文化体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系统的阐述禅宗文化的内涵与观点,对我们了解日本的园林文化尤其是理解日本枯山水景观的造园理念和空间布局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好的欣赏日本的园林文化,并且为我们今后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纵观禅宗文化,我们可以将它的观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禅宗的修身思想

在许多禅宗文化经典著作中都有完整的修身理论,例如“六祖坛经”中的修身理论,不仅展示了丰富的理论内容,同时也为大众构筑了一整套修身养性的思维方式,成为知行合一、定慧双用的法则,对中国历代文人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禅宗的修身思想是以“唯识”为出发点的,认为一切修行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治“妄心”上,如果一个人做到心平气和,那么人心就好像傍临一泓清泉,自然就会觉得神清气爽,做到知妄除幻。其实禅宗所讲的修身主要是修心,是一个不断体悟和省察个人内心世界的过程,所以禅宗不仅有系统的修心理论,还有独特的修心实践,即禅宗文化中常说的禅定。这种修行方法是通过静虑凝神的冥想,了悟一切形态的真实本质,从而达到思其过、悔其形、净其心的作用。日本也受到了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将禅宗思想融汇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日本的禅宗文化有别于中国,日本禅宗比较重视心性,依靠内省的方式进行修行,在修行方式上表现为“自解自悟”“不着文字”,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排除一切矫揉造作的修饰,因此在禅宗思想与修行方式上表现的更加纯粹。

日本的枯山水庭园在空间布局上简单、清晰又不失内涵,造园者可以巧妙的运用几种简单的天然材料象征性地表现山水。枯山水庭园构成要素相对简单,所以没有一般园林的实用要素,也没有考虑工程技术层面的因素,至多用石组来表现驳岸,主要突出庭园景观造型。

禅宗思想对枯山水庭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式和意境两方面。首先,枯山水庭园采取了写意的方式表达了“自解自悟”、“不立文字”的禅宗哲学内涵。在造园上,枯山水庭园以石块象征岛屿和礁石,以白砂象征大海,白砂上耙出的纹理代表万顷波涛。同时以修剪过的绿篱象征海洋或龟蛇仙岛,通过简单的抽象写意,在方尺之地展现天地浩然,很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禅味,堪称“精神的园林”。从禅的角度来说,庭园和禅的关系就是“禅庭一如”的关系。

一般来说,“无池无水不成园”,而日本的枯山水却排斥水和池,更去除了能反应四季枯荣的花草植物,竭力将庭园的构成要素石、砂、苔藓等高度抽象化,构成了蕴意无限的洗练组合。这样的造园手法大概有三个方面意义:其一,以枯山水作为“理入”的机缘,通过“去繁多”、“非枯荣”来引导观者泯灭心中之妄想,使其舍妄归真;其二,禅宗特别强调“心性”,以为世上万事万物皆由心造,枯山水庭园就是通过大大简约化的要素讓观者去用心体悟,去观照自然和世界,同时,无水似有水,无形似有形的视觉感受促使人能切身感受到宇宙万物皆由心生的道理;其三,庭园要素的简约化,抽象化符合“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禅学理念,那寥寥几尊石组和一面白砂使观者能通过“心悟”进入到一个宇宙大时空,进而使之认识世间万物皆为“质同而形异”的道理。

其次,枯山水庭园营造了与冥想和禅坐等行为相适应的闲寂氛围,为观者内省顿悟提供了很好的环境。禅宗主张通过凝心入定、静默、澹泊之感,这无疑为禅修提供了入定所需要的宁静环境。

就禅宗理念而言,主张“梵我合一”,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关系,而是浑然一体的关系。因此禅宗美学非常强调欣赏自然之美和山水之美,反对人工的雕饰和装饰,强调运用纯粹自然、单纯的材料,通过极为简洁、凝练的手法来营造空间,表现大自然的广阔无垠与清净纯美,反映内心的空灵于冥思。这种追求自然与纯净的审美观使得禅宗美学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枯山水造园中,主要通过三方面体现了崇尚自然的理念:通过石组的造型和白砂石耙出的波纹较真实地模拟了自然之景,这种写生式表现手法体现了人们对海洋和禅道的至真追求:在造园构成中没有加入池泉和亭榭等人工要素,庭园内一般有栽置不太高大的的观赏树木,即便栽植常绿灌木也在修剪树的外形时注意不失其自然性状,并保持自然生态的完美和谐;枯山水庭园虽然紧凑小巧,但“缩三万里程之大自然于尺寸”,巧妙的赋予无生命的石砂以生命,高度体现了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

其次,“空寂”作為一种审美意识是日本传统审美观和佛教相结合的产物,而枯山水庭园充分体现了“空相”的禅宗理念。受台风和地震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日本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都有无常感和宿命感,往往从自然界中的花开花落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就是哀感落寞的“空寂”情怀。这种孤寂感和无常感含有一种悲壮的和崇高的意蕴,随着这种孤寂感和无常感的深化,就会产生寻求解脱或超越的渴望,这就为禅宗思想的传入提供了可能,使识破无常世界的“空相”思想得到确立。

在禅宗思想中,万物本性皆空,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换而言之,就是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无住”、“无常”即是真如本性。《金刚经》中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内容。[]就枯山水庭园而言,它是在禅宗冥想的过程中被勾勒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激发下形成的一种象征性较强的庭园模式,可以说,枯山水庭园通过岩石和白砂等抽象的表现出了“空相”、“五相”的境界。

日本的枯山水石庭多见于寺院园林,设计者往往就是有名的禅宗僧侣。他们赋予此种园林以恬淡出世的氛围,把深奥的禅宗思想通过可观眺的园林艺术完美的表现出来,把源于自然的“写意”造景方法发展到了极致,也抽象到了顶点。枯山水庭园在表象和性质上固然有禅宗思想的影响,但就其内涵而言仍然可以寻找到固有的信仰和文化的影子。枯山水中的石组不仅是禅悟而幻化的岛屿,追溯其源,在古代日本人就有对岩石的崇拜和奉祀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庭园中的岩石是石神的代表。枯山水庭园设定为观景式庭园,这与日本自古以来的宗教信仰有较深的渊源关系。按照日本神社等的拜祀习俗来看,庭园中的白砂不仅仅是幻化的海洋,更准确的说是为了营造与宗教信仰相适应的“明净”环境,是出于为神灵创造的一个神圣的空间。枯山水庭园是固有的神道文化和传入的禅宗文化融合的产物,从审美角度来看,禅宗文化使枯山水庭园赋予无生命的石砂以生命,高度体现了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使朴素无华的石庭蕴含了无穷的禅意。

参考文献:

[1]高峰:《禅宗十日谈》,上海辞书出版社

[2]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加水三郎:《日本文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