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类活用近年(2010-2017)研究综述

2018-09-16刘颖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词类古代汉语古汉语

刘颖(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一、词类活用概述

词类活用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学者们研究词类活用的角度很多:词类活用的定义,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词类活用的分类,专著中的词类活用,某个具体词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与修辞的关系,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普通话中的词类活用,方言中的词类活用,教学中的词类活用以及一些新角度研究词类活用等;研究的成果也比较丰厚,据不完全统计,从词类活用的概念提出后,研究词类活用的论文至少为1400篇,专著中研究词类活用现象也不罕见;但目前词类活用的研究依旧存在各种问题:是否存在词类活用,如果存在,那么词类活用的定义是什么,分类变准是什么,如何与兼类区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词类活用体系如何与高等教育衔接等。

本文搜集了36篇2010年以后研究词类活用的论文,并将这些论文加以分类整理,希望对近年来词类活用的研究做一个总结并能给未来研究词类活用的学者们一点启示。文章将搜集的论文分为6大类:词类活用定义与成因研究,词类活用综合研究,专著词类活用研究,词类活用与修辞,个别词的研究,词类活用其它研究。尽可能梳理近年(2010-2017)词类活用研究成果。

二、词类活用近年(2010-2017)研究

(一)对词类活用的态度

对词类活用的定义研究,归根结底可以说成两种态度,即承认词类活用的存在与否定词类活用的存在,这两种争议从词类活用被提出之后就一直存在,至今仍无定论,这里我们选取了2010年以后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作简要论述。

否认词类活用存在的文章如邓明《从方法论的视角论古汉语词类活用说的偏误》(2011)文章认为古汉语词类活用说在方法论上存在重大偏误:忽视语言的民族性,因袭印欧语的语法理论和方法分析汉语,以洋框古;忽视语言的时代性,拿现代汉语比附古代汉语,以今律古;忽视语言的系统性,孤立地就个体词的某种用法妄下结论,以意逆古。

承认词类活用存在但仍认为其存在一定问题的有赵月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研究》(2010)文章首先承认词类活用,接着将词类活用进行分类,最后论述了研究词类活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张文国《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定义的检讨》(2011)文章对词类活用的定义进行检讨并指出当前研究的问题,尤其是“词类活用”的“词类”内涵模糊,所指不一;不能区分开活用与本用、兼类,常用的词频统计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把词类活用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语法现象,没有提到词类活用与词义引申的关系,致使该种语法现象的本质隐而不显等。

谢文乾《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综述》(2011)文章归纳了众多讨论“词类活用”的论文或相关著作中主要呈现出的三个热点:术语名称方面、态度方面、研究视角方面。

聂云《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2011)分别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讨论了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范围,名动词类转变的分类标准,名词词类转变与辞书编纂,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董延丽《浅析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2013)文章通过例句分析探究名词、形容词、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词类活用对文言文中句子表达上的独特作用。

邹晓玲《当代汉语新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研究》(2014)文章结合对当代汉语新词语活用现象的调查,运用兼位理论从语义-语法角度初步考察了当代汉语新词语词类活用现象。

梁徽《谈谈被扩大化的“词类活用”》(2014)文章首先承认“词类活用”的存在,但认为目前语法学界部分学者将“词类活用”的范围扩大化,因此试从古代汉语的实际出发,以“词的兼类、名词用作状语、使动,意动以及其它特殊动宾关系、破读词、古今字”为例,以动态的目光,从历史的角度对各种被误认为是词类活用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词类活用的成因

雷祥艳《浅析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之成因》(2010)文章认为古汉语词类活用具有现代修辞手法的作用是追求语言表达效果的需要,是古汉语句子结构模式化的应有之意,是古代语言系统内部分工“粗糙”的必然要求,是古汉语经济简洁的需要。

谢文乾《从<论衡>看古汉语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2012)文章认为活用的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看名词的语义特征是否包含与该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这是名词是否可以活用为动词的内在原因;二是语言使用者的表达意图,即语用的需要是使具备了活用可能性的名词最终能否被活用的外部原因。

张硕《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成因》(2016)文章认为词类活用在语法体系中客观存在,古汉语词类活用是语言系统内部“粗疏”、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追求经济性特征下的必然选择,是语言内部机制、规律及语言表达需要等促成的结果

(三)专著中的词类活用

曲文蕾《<吕氏春秋>词类活用研究》(2011)文章主要采用词频统计的方法对《吕氏春秋》一书中出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讨论《吕氏春秋》中主要词类的活用规律,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词类活用”研究提供语料依据。

李衛芳《<馬氏文通>“字類假借”之研究》(2012)文章重点论述《文通》“字类假借”用例中一些反映词类多功能特点的类型,并简要评论它们在汉语词类划分问题上对后人带来的启发。最后简要分析了《文通》论述“字类假借”时所举的一些有误用例,以引起我们阅读《文通》时的重视,避免误解。

师为公《从<水浒传>看近代汉语的词类活用》(2012)文章借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研究的方法,以《水浒传》为认识材料,探讨近代汉语的词类活用问题,以观察其中的古今继承与消长信息。

王金芳《<论语>述谓词词类活用考察(2013)文章对《论语》中述谓词的词类活用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分析,述谓词的活用,包括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副词的活用。

(四)词类活用与修辞

张昕《试析现代汉语词类的活用及其修辞效果》(2011)文章认为词类活用可以使言语表达生动形象、含蓄幽默,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分别举例加以分析。

林海燕《谈词类活用的修辞特征》(2012)文章列举专有名词动化、动词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等词类活用现象,说明词类活用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李轶坤《从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看语法与修辞的关系》(2014)文章分析了词类活用在修辞上的作用,即使语言简洁精炼,生动形象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音乐感。

(五)个别词的研究

刘佳,孙磊《从语法化角度看“凭”的兼类和“坐”的词类活用现象》(2012)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凭”是一个兼类词,而“坐”则是词类活用。

纪秀辉《再谈“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中的词类活用》(2013)认为“鼎”“玉”“金”“珠”并非名词用作动词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其它研究如研究中职语文词类活用教学引导法、古汉语教学中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和辅重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机制、汉语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港式中文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的误用现象等。

总结

词类活用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自从陈承泽首次提出后就在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以今律古,生搬硬套,确定某个词是否为词类活用的标准不一致,词类活用和兼类难以区分,词类活用的分类标准不一致等。虽然学者现在致力于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我们不能把词类活用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那么再多的角度也会失去研究的基础,从而使这些研究失去意义。

猜你喜欢

词类古代汉语古汉语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