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和显明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
2018-09-15仇伟王琮
仇伟 王琮
摘 要:言语交际涉及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交际传递的信息;第二,交际的达成。两件事情之间变化多端,言语交际中的言者和听者也存在诸多离合向背的关系。会话主要源于会话内容以及言者和听者双方对合作原则的把握。本文引用Grice的合作原则,运用Levinson的语用学知识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中的代码模式,对言语交际和显明进行研究,对不同显明模式下的言语交际进行探讨。
关键词:言语交际;离合向背;合作原则;代码模式;显明
一、前言
吕叔湘说:“两件事情之间,可以有种种关系,最简单的就是联合关系。”Grice指出,“‘[S]藉X表达某义大致等同于‘[S]意图藉X的表达对听者产生某种效果,并且听者意识到了这样的意图”。Grice从意义理论出发,试图分析言者意义对听者产生的会话含义。在会话含义概念的发展上,Grice对语言的“使用”(Use)格外重视。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会话行为的假设,这便是最基本和最普遍的会话准则(Maxims of Conversation)、参与会话的人需要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以及准则的违反(Flout of Maxims)。
首先,会话含义显然不出自连续的表面结构。许多交际话语中,言语的表面结构不同,会话含义却是一致的。
1.1.1a perhaps p; maybe p; possibly p; potentially p
1.1.1b possibly not p
1.1.1c There may be lift on the Mercury.
1.1.1a 的4个陈述例子中,它们的表面结构不同,但是表达的会话含义均为1.1.1b。1.1.1c也表达了相近的意义。
其次,列举一种会话形式“Not all of the As are B”,由此引申出它的会话含义“Some As are B”。例如:
1.1.1d All of the bullets didnt shoot the target.
1.1.1e ~ (?埚x (A(x) → shoot(x, the target)))
i.e. 不存在所有x,如果x是一颗子弹,x射中目标。
1.1.1f ?埚x (A(x) → ~ (shoot(x, the target)))
i.e. 对所有x,如果x是一颗子弹,并不存在x射中目标。
1.1.1g Some of the bullets shoot the target.
1.1.1f意味着“任何子弹都射不中目标”,但是1.1.1e意为“不是所有的子弹都会射中目标”,因此与1.1.1g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一致。
Levinson指出,會话含义可以由语义推导而出。然而,它们常常由单独的结论计算而来。例如:
1.1.1h p
1.1.1i p and if p then p
显然,1.1.1h 和1.1.1i 共享一个真值条件:无论何时p为真,所以1.1.1j为真,反之亦然。对比1.1.1k和1.1.1l。
1.1.1k Its done.
1.1.1l Its done and if its done, its done.
由此得出:
1.1.1m Its no good regretting what has already happened.
因此,至少有一些同义反复的会话含义是由语义或逻辑结构推导而来,并不是单纯的真值结构,虽然推导的含义与其真值结构有所联系。
1.1.1n A pentagon has five sides.
1.1.1o Boys are boys.
1.1.1n与1.1.1o 为真,并且必定有同样的真值条件。所以可以从1.1.1o中读取出会话含义:thats the kind of unruly behaviour you would expect from boys.而1.1.1n 却无法推导出其内在的会话含义。
同理,真值条件相同的命题具有不同的逻辑形式。
1.1.1p John kissed the girl.
i.e. K(j, g)
i.e. It was John who kissed the girl.
i.e. 存在x (K(x, g) & (x=j))
因此,上述两例命题意义虽然近似,但因逻辑形式不同,命题意义也有细微差别。
二、代码和显明对言语交际的作用
1.预设结构与语句的关系
哲学家Frege被誉为“现代逻辑学建筑师”。他提出人们使用的一个简单的或合成的专有名词具有一个所指,这个语言现象可称为预设。如果在一个表达中,“Kepler died in misery”,预设便是“Kepler”指的是某个事物的所指。
随后,Frege指出,“Kepler designates something”并非是“Kepler died in misery”中的一部分。如果“Kepler died in misery”的逻辑形式是“Kepler died in misery & Kepler designates something”,于是“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or the name Kepler has no reference”。
Frege 将句子的使用作为预设,有时将句子本身作为预设,甚至将谈话人作为预设。Atlas指出,“当我们谈到‘月亮……我们预设出一个指称”。十分清晰的是,我们需要援引一些参数引导预设的形成。
2.1a The Queen of Britain is kind.
有一个实体x,即:
a.x 具有F的性质
b. 没有一个实体y与x不同,并且具有F的性质
c. x 具有G的性质
所以,该推论得出以下主语预设形式:G (The F)
于是,该逻辑具有以下特征:
a. kind (The Queen)
a. ?埚x (Queen (x) &?埚y (y ≠ x) & Queen(y) & kind(x))
解释为:有一个英国女王,并且没有另一个英国女王,是仁慈的。
a.?埚x (Queen (x) & ~?埚y ((y ≠ x) & Queen(y) & ~ kind(x))
解释为:有一个英国女王,并且没有另一个英国女王是不仁慈的。
因此,Levinson 提出,关于对A的预设,A和B的关系可以解释为:
a. if A is true, then B is true.
a. if A is false, then B is true.
i.e. A‖-B
~ A‖-B
2.代码对言语交际结构的作用
BE (x, y) + > ?埚F ?埚G (SIMILAR (F(x), G(y)))
i.e. 隐喻“x is a y”可以解释为:存在两个命题F和G,并且x具有F的性质,y具有G的性质。
在这则隐喻结构中,x和y并不是两个实体x和y的比较,而来自两个命题(x being F, y being G)。
Iago is an eel.
由此可以解码分析:伊阿古(阴险狡诈的人)面临困境的能力犹如一条鳗鱼蠕动着离开鱼钩一样狡猾。
另外一种隐喻是表语隐喻:
Mrs Gandhi steamed ahead.
为了理解相应的明喻结构,可以架构一个类似的逻辑形式:
G(x) + > ?埚F ?埚y (SIMILAR(F(x), G(y)))
i.e. 存在一个命题F和一个实体y,使得x Fing具有y Ging的性质。
Levinson认为,会话中的隐喻内容并非从语义解释的原则而来,语义含义仅仅传递出字面意义的特征,或者言语表达的传统意义。当字面含义与语境的细节结合时,就会给予话语的隐喻性解释。
3.显明对言语交际的意义与作用
一个言者想要达到使听者接受的目标,较好的做法是把自己的传信意图描述为意欲直接接收听者认知的环境意图。言者与从事其他行为的人一样,一定程度上可以支配自己所构想的意图。言者发出刺激信号,借此传递意图。
传信意图:使定识之集合I对听者显明。
由此可知,对听者和言者互为显明后具有的传信可称之为交际意图。当言者在言语认知环境做出明示行为时,听者的注意力便集中在相关信息上,进而产生明示交际。
2.3a Marry wants Bob to fix her hair drier, and she scattered them to show him.
如图1,只有Mary对Bob意图显明,因此明示交际具有传递社会蕴意的形式。如果听者Bob的行为使相关传信意图变得互显,那么言者意图对听者显明的定识之集合就变得互显。明示—推理交际可以独立使用,而编码交际可以用来增强明示—推理交际。良构子串表(WFST, Well-Formed Substring Table)用于表示保存歧义结构。花园幽径句(Garden Path Sentence)是用代码处理的一种特殊错位的语言现象。
2.3b The old make the young man the boat.
比较图2、图3可知,由于man 的词性不同,系统的子串规约依据图3中不同的规则运行,这样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WFST。因此,代码系统根据语义匹配排除图2,最后图3成为系统的最佳选择。
4.会话含义与语义结构
会话含义理论实际上是语言使用论,一定程度上也与语言结构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可以把语言看作规则的自给系统。简单来说,词素和词条的描述涉及会话含义,或至少有时与之类似。
2.4a Lily said to Peter, “That will be cool down.”
2.4b Lily said to Peter, “That dish will be cooled down.”
Lily通过意图说“菜要凉了”而对Peter显明,组成定识集合I。聽者Peter 必须从对话中找到一个互为显明的定识集合A,该集合可能包括定识a、b、c、d。
a. Someone made some sounds.
b. Someone was at a room.
c. Lily was at home.
d. Lily said some sentences.
在交际中传递的定识集合I就是在该语句中所显明的定识集合A的一个子集。此外,Peter必须确定A中的哪些定识包含I中的成员。也就是说,他必须确定Lily所显明的诸多定识中,哪些定识能通过言者意图使它们具有互相显明的效力。
集合I可能包括定识a、b、c、d、e(如图4)。
a. Lilys words were optimally relative to Peter.
b. Lily said that the dishes were going to cool down.
c. Lily believed that the dishes were going to cool down.
d. The dishes were going to cool down.
e. Lily wanted Peter to have supper immediately.
通过2.4的对言者行为的描述,加上语境信息提供的前提,从而导出集合A 的定识子集I。集合I中,与其关联最密切的意义最为接近的是子定识e。设想Peter已经确定Lily传递的两个信息:一是她相信饭菜很快要凉了,二是饭菜本身很快就要凉了。根据直接互显信息可以推出:Lily要Peter马上来吃饭。语言编码的概念特征和经过语境推出的概念特征通过显义结合起来。一个显义的直显性可大可小。语境特征的相对性效力越小,直显性就越大。
三、结论
言语交际是一种话语理解活动,主要依靠说者与听者之间的相互话语理解。理解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话语字面意义的理解;二是对话语意图的把握。对会话双方来说,话语意图牵涉对复杂语境的加工和认知,因此较前者来说不易把握。言语交际涉及代码和显明两个过程,通过对言语代码的编码和解码,形成语义合成的独特信道,为言者的传信意图提供直接证据,确保言者与听者共享认知环境,达到会话的最大优化关联(the Max Optimal Relevance)。
参考文献:
[1]Atlas, J. D. Freges Polymorphous Concept of Presuppositions and Its Role in a Theory of Meaning[J].Semantikos,1975,1(1).
[2]Brown, P. & S. Levinson. Unic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In E.Goody(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Choi, Y. & T. John. Childrens Inability to Recover from Garden Paths in a Verb-final Language: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Control in Sentence Process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0,106(1).
[4]Levinson,S.C.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4.
[5]Maxfield, D. & J. Lyon, et al. Disfluencies along the Garden Peth: Brain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of Disrupted Sentence Processing[J].Brain and Language,2009,111(2).
[6]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5.
[7]郭志艳.关联理论的隐喻与格赖斯会话含义的隐喻[J].科技资讯,2008(33).
[8]廖德明.话语交流中的动态语境模型及其认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9]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館, 2014.
[10]于屏方,杜家利.良构子串表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程序化应用:以花园幽径为例[J].中文信息学报,2012(5).
[11]宗成庆,曹右琦,俞士汶.中文信息处理60年[J].语言文字应用,2009(4).
注:本文系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胡塞尔现象学视阈下的认知语言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SD0016B)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仇伟(1976— ),山东章丘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认知语言学;王琮(1991— ),女,山东济南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三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责任编辑:黄天骏 王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