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综合治疗COPD稳定期的疗效观察
2018-09-15吕铁军
吕铁军
(甘肃省礼县妇幼卫生保健站中医科 礼县 742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气流受限持续存在并呈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病程相对较长,易反复发作,患者稳定期给予支气管舒张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存在长期使用毒副作用多、耐药性及影响预后等问题[1~2]。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中指出,慢阻肺的防治应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点和优势,以期减少疾病发作次数,延缓肺部进行性受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3~4]。本研究以我站收治的1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综合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站收治的1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男40例,女24例;年龄68~82岁,平均年龄(73.49±8.35)岁;病程 5~18年,平均病程(14.89±7.19)年;COPD分级:Ⅰ~Ⅱ级22例,Ⅲ~Ⅳ级42例。观察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68~81岁,平均年龄(73.41±8.55)岁;病程5~18年,平均病程(14.77±7.23)年;COPD 分级:Ⅰ~Ⅱ级 23 例,Ⅲ~Ⅳ级4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COPD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诊断标准者;出院后能坚持治疗,中途无退出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因支气管扩张、哮喘、肺纤维化、肺部占位性病变等引起的气流受限者;伴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或造血系统异常者;精神、意识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研究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指导戒烟、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祛痰、氧疗等。观察组给予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综合治疗方案。(1)给予中医药治疗:肺气虚证给予玉屏风颗粒口服(6 g/次,2次/d),给药3个月;肺肾气虚证给予玉屏风颗粒(6 g/次,2次/d)联合金匮肾气丸(8丸/次,3次/d),给药3个月;肺脾气虚证给予玉屏风颗粒(6 g/次,2次/d)联合人参健脾丸(2丸/次,2次/d),给药3个月;肺肾气阴两虚证给予百令胶囊(1 g/次,3次/d),偏肺肾阴虚者加适量麦味地黄丸,偏肺阴虚者加适量养阴清肺丸,内热咳喘者加适量蛤蚧定喘丸。合并感染者,加用防感方剂(板蓝根15 g,苏叶、薄荷各 6 g,荆芥 10 g)代茶饮,给药 2 d,1剂/d,密切观察患者痰液性质、量、颜色及咳嗽、喘息等情况。(2)三伏天、三九天时进行穴位贴敷(取肺俞、肾俞、脾俞、大椎、关元、天突穴)。(3)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调理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4)指导调摄情志,如多参加社区活动、多与人沟通、听音乐、练习书法、多锻炼等,保持愉悦的心情,使情绪稳定,促进健康。(5)功能锻炼: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选择太极拳、散步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4次,每次锻炼约半小时,运动强度以微出汗为宜,出现气短、心慌等症状时需立即暂停。
1.4 观察指标 随访1年,观察两组随访期间慢阻肺急性加重(AECOPD)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肺功能改善情况、中医症状评分及患者生存质量评分。(1)肺功能改善情况评估指标包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2)中医症状:包括咳嗽、喘息、咳痰量、肺部啰音等症状,每个症状根据严重程度赋分为0~6分。(3)生存质量评分采用CAT(COPD Assessment Test)评分,分数越低,患者生存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慢阻肺急性加重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生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生情况比较(±s)
?
2.2 两组肺功能、中医症状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FEV1%、FVC%、中医症状评分、CAT评分等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FVC%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CA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功能、中医症状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肺功能、中医症状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
CAT评分(分)治疗前时间 组别 n FEV1%(%)FVC%(%)中医症状评分(分)观察组对照组64 64 t P治疗后 观察组对照组64 64 t P 48.92±12.88 49.07±13.05 0.065>0.05 60.74±15.34 54.46±14.76 2.188<0.05 55.81±17.52 55.70±17.64 0.033>0.05 72.34±21.66 64.28±21.05 2.134<0.05 9.37±1.48 9.29±1.54 0.299>0.05 4.32±1.33 6.89±1.59 9.918<0.05 22.05±7.86 21.93±7.33 0.089>0.05 10.42±5.79 15.27±6.74 4.366<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肺胀”范畴,病程多慢性、迁延,而久病可致肺脾气虚,加上长时间咳喘,可致肾脏受累,导致肾气虚,肺、脾、肾亏虚则津液、水湿运行失常,痰浊内生,血瘀气滞,外邪侵袭时可致病情加剧或反复[5~6]。治未病强调阴阳气血调整,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使之平衡,气血、经脉顺畅,改善体质偏颇,为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1)既病防病,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肺气虚证给予玉屏风颗粒,其中主要成分黄芪、白术(炒)、防风可益气固表;肺肾气虚证联合金匮肾气丸治疗,温补肾阳、化气行水;肺脾气虚证联合人参健脾丸,补肺气兼健脾等。(2)未病先防,内调体质,外避高危诱因,如通过指导功能锻炼、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调节情志,改善体质偏性,缩小与平和体质的差异,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机体防御能力,实现未病先防[7~8]。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慢阻肺急性加重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中医症状评分、CAT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EV1%、FV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综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改善肺功能,延缓慢阻肺急性发作及发展,提高生存质量,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