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残余肾功能对腹膜透析患者透析效能及病死率的影响
2018-09-15田其生
田其生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 周口 466100)
残余肾功能(RRF)是指肾组织遭受损伤后仍旧存在的内分泌和滤过功能,残余肾功能不仅能有效清除机体的代谢产物,还可有效维持机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磷水平,减少心脏肥大、血管硬化等危重症情况的出现[1]。为了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腹膜透析应用效能,本文就不同残余肾功能对腹膜透析患者透析效能及病死率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2例腹膜透析患者,剔除恶性肿瘤、失访、风湿性心脏病、肝硬化病例。根据rGFR分组:rGFR≥2 ml/(min·1.73 m2)归为A组(n=45),rGFR<2 ml/(min·1.73 m2)归为 B 组(n=37)。A 组男 27 例,女18例;年龄 29~82岁,平均(58.61±4.43)岁;糖尿病肾病14例,慢性肾炎22例,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3例,多囊肾3例,病因不明3例。B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 28~80岁,平均(58.39±4.86)岁;糖尿病肾病11例,慢性肾炎17例,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2例,多囊肾4例,病因不明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腹透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腹膜平衡试验结果确定透析方案,采用美国百特(Baxter)公司生产的1.5%葡萄糖-低钙腹膜透析液和Twin-bag双联系统对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治疗,其中日间交换3~5次,每次留腹时间4~6 h,夜间交换1次,每次留腹时间10~12 h,每次留腹剂量2 000 ml。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临床随访,统计患者透析相关指标水平,做好数据记录工作。
1.3 观察指标 (1)比较治疗初始和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磷、血钙、尿量和每周总肌酐清除率(Ccr)水平;(2)比较透析1年后两组患者的病死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病死率采用%表示,行χ2检验;iPTH、血磷、血钙、尿量和每周总Ccr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透析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初始透析时,两组患者iPTH、血磷、血钙、尿量和每周总Ccr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1年后,两组患者iPTH、尿量和每周总Ccr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血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 1、表 2。
表1 两组患者透析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透析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n iPTH(ng/L)初始透析 透析1年后血钙(mmol/L)初始透析 透析1年后A组B组血磷(mmol/L)初始透析 透析1年后45 37 t P 417.13±103.61 615.62±105.37 8.567 0.000 193.64±83.29 360.55±85.78 8.909 0.000 2.08±0.52 2.29±0.58 1.727 0.044 1.79±0.54 1.82±0.47 0.265 0.396 2.03±0.21 1.85±0.53 2.090 0.020 2.13±0.17 2.10±0.23 0.678 0.250
表2 两组患者透析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透析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n 尿量(ml/24 h)初始透析 透析1年后每周总Ccr(L/周)初始透析 透析1年后A组B组45 37 t P 1612.73±328.91 751.12±189.37 14.117 0.000 1183.64±297.69 524.55±156.78 12.145 0.000 65.09±11.54 54.05±11.36 4.341 0.000 62.02±10.84 51.45±9.71 4.603 0.000
2.2 透析1年后病死情况比较 透析1年后,A组病死率为 6.67%(3/45),B组病死率为 29.73%(11/37)。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对比,χ2=7.628,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残余肾功能对腹膜透析患者的效能影响受到了临床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既往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关联密切,当患者保留残余肾功能时,机体即可有效清除尿毒症引发的各种毒素及分子物质,控制血容量,降低透析频率,提高透析时间的有效性,同时促进大量红细胞和活性维生素生成,改善患者肾性贫血、代谢功能紊乱等并发症,因此保留残余肾功能患者的生存状况与丧失肾功能病例相比较,生存状况明显更具优势[2]。
由此可见,残余肾功能对腹膜透析患者临床透析效能发挥着重要影响,这是因为残余肾功能在清除体内毒素物质的同时,还可有效维持机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改善钙、磷代谢紊乱现象,与完全丧失肾功能的患者相比较,后者钙、磷浓度偏高,贫血程度严重,营养状态更差,死亡风险呈现上升趋势,患者预后存活率明显降低[2]。有学者研究发现,rGFR≥2 ml/(min·1.73 m2)的有残余肾功能患者在透析初始和透析1年后的尿量、每周总Ccr等相关指标水平方面均明显高于rGFR<2 ml/(min·1.73 m2)的无残余肾功能患者,且前者透析治疗后病死率相对更低,预后病情控制效果更加理想[3]。随着尿毒症患者残余肾功能的衰减,临床中为了维持透析效果必须提升腹膜透析剂量,但本质上并无法完全替换残余肾功能对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炎症介质、大分子尿毒素的清除作用,且经糖基化反应获得的代谢终端产物均会导致患者炎症反应增加,影响肾脏溶质和腹膜溶质的清除效果[4]。临床实践证明,腹膜透析尽管能够有效缓解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症状,但对磷的清除效果具有明显局限性,透析充分性评估良好的患者并不代表血磷水平控制效果良好,为了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在临床中必须定期监测患者钙、磷水平[5]。另据相关报道显示,残余肾Ccr≥1 ml/min病例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残余肾Ccr<1 ml/min病例,因此RRF溶质清除率与腹膜透析相比较对患者病死率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6]。本研究结果与上述分析一致,初始透析时,A组患者血钙、尿量和每周总Ccr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iPTH和血磷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透析1年后,两组患者血磷、血钙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iPTH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尿量和每周总Ccr明显高于B组(P<0.05),表明不同残余肾功能患者的透析相关指标数据比较存在差异,A组患者各指标均相对更加稳定。且透析1年后,A组病死率为6.67%,明显小于B组的29.73%(P<0.05),充分表明保护残余肾功能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情况,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残余肾功能直接影响着腹膜透析患者体内溶质清除效果,有助于患者维持营养状态,清除炎性因子,提高清除效能,改善患者内分泌、代谢紊乱,与患者病死率高低关联密切,对患者生存情况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必须注重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