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和血清骨转换标志物的影响

2018-09-15申红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8期
关键词:胶原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申红梅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信阳 46400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骨代谢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减少、骨质脆性增加以及骨微结构的变化。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主要人群为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驼背、腰腿疼痛、易发生骨折等,其中最严重后果是发生脆性骨折,导致病残率和病死率的增加,严重影响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3]。本文分析唑来膦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血清骨转换标志物的影响,并获得了较好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0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55例:男20例,女 35例;年龄 51~88岁,平均(69.21±7.52)岁。对照组53例:男19例,女34例,年龄50~90岁;平均(70.52±7.37)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均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标准要求。(2)患者没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干扰实验结果的慢性疾病。(3)所有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1)患者有影响骨代谢的基础性疾病,如严重消化系统疾病、严重肾功能异常、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等。(2)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等。(3)有骨折、脊柱侧弯畸形、骨肿瘤等疾病[4]。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补钙治疗方法:服用骨化三醇软胶囊(国药准字349200H1),1粒/次,2次/d。服用钙尔奇碳酸钙D3片(国药准字H10950029),1 片 /次,1 次 /d。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唑来膦酸注射剂(国药准字 H20041346),静脉滴注,5 mg/次,用10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15 min,每年给药1次。

1.3 观察指标

1.3.1 骨密度变化 所有入组患者均测量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的骨密度,测量部位包括:腰椎正位(L1~L4)、股骨颈以及大转子[5]。测量仪器为GE公司lunar双能X线骨密度仪。

1.3.2 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变化 所有入组患者均测量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的血清骨转换标志物。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具体包括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钛(CTX)、Ⅰ型前胶原 -N 端前钛(PINP)、骨钙素(OC)[6]。具体方法为:上午采集空腹状态下患者静脉血10 ml,离心后去血清分别采用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钛(CTX)检测试剂盒,Ⅰ型前胶原-N端前钛(PINP)检测试剂盒,骨钙素(OC)检测试剂盒(均购自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三种血清骨转换标志物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含量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 12 个月在腰椎正位(L1~L4)、股骨颈、大转子区域三个区域的骨密度均比治疗前高(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比较(g/cm2,±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比较(g/cm2,±s)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在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钛、Ⅰ型前胶原-N端前钛、骨钙素方面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变化比较(±s)

组别 n 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钛(μg/L)治疗前治疗12个月tPⅠ型前胶原-N端前钛(μg)治疗前治疗12个月tP骨钙素(ng/L)治疗前治疗12个月tP对照组研究组53 55 6.35 9.51 0.00 0.00 3.10 4.22 0.00 0.00 4.30 5.88 0.00 0.00 t P 0.42±0.26 0.43±0.24 0.21 0.84 0.18±0.09 0.12±0.03 4.61 0.00 42.57±28.06 41.79±27.94 0.14 0.89 29.71±11.09 25.08±9.15 3.10 0.00 16.67±7.15 16.65±7.43 0.01 0.99 12.09±3.01 10.27±3.08 3.10 0.0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迅速上升,其中骨质疏松症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疾病。骨质疏松症按照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妇女自身卵巢功能减弱,分泌雌激素减少,进而导致骨量减少甚至骨组织结构变化。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弱,导致其吸收、利用钙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骨密度降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占骨质疏松症的90%。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D、钙剂、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双膦酸盐等[7]。

本研究表明:(1)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在腰椎正位(L1~L4)、股骨颈、大转子区域三个区域的骨密度均比治疗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在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钛、Ⅰ型前胶原-N端前钛、骨钙素方面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沈追孟文献报道相符[8]。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用药物包括维生素D、钙剂、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双膦酸盐等。其中双膦酸类药物已经成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第一线药物。唑来膦酸是第3代双膦酸类药物,为对骨有特异性亲和力的双膦酸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从而降低骨的吸收,是目前比较高效的抗骨吸收药物。此外,唑来膦酸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时间短、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可以较好缓解骨性疼痛,并明显增加骨密度(BMD),从而降低骨折尤其是椎体、双髋、骨盆及上臂骨折发生的风险,其疗效已得到肯定[9~14]。

综上所述,唑来膦酸可以明显增加患者骨密度,并降低血清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对于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疼痛、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等方面作用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胶原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胶原特性及其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胶原无纺布在止血方面的应用
OSTEOSPACE型超声骨密度仪故障案例解析
红蓝光联合胶原贴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葛根素对大鼠受损颈总动脉MMP-2和Ⅳ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