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知识化课堂向生命化课堂的转变*
2018-09-15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张晓飞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 张晓飞
☉江 苏 省 仪 征 中 学 邓迎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充分认识生命化课堂的内涵并妥善处理好“知识”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以实现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顺利转变.
一、案例简介
课题: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教学过程: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然后开始了本课新知识的传授.
师:上述公式中的β如果看成了α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在黑板上顺利地推导了S2α、C2α、T2α的公式.
师:以上关于cos2α的式子是否可以变为只含有sinα或cosα的式子呢?
生2在黑板上进行了顺利的推导.
接着,教师对倍角公式进行了应用性的举例.
例1 略.
在例1的讲解中结合6道简单题让学生进行了求值练习,例1的练习完成后又进行了例2、例3的讲解.
师:大家觉得此处应用什么公式呢?
生3:二倍角公式.
教师在生3的口述下进行板书并强调书写规范.
例3 如图1,某工厂样品间要在半圆形钢板上取一块最大面积的矩形材料,大家考虑一下.
师:求矩形面积最大应该建立关于面积的函数解析式来求解,那么哪个角应该是这一函数中的自变量呢?
生4:取∠AOB=θ为自变量.
图1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解题吧(教师边说边写).
教师在例3讲解之后又布置了以下基础练习:
用倍角公式求值:(1)sin112°30′cos67°30′;(2)1-
教师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进行了巡视并及时发现、纠正问题,随后又布置了若干提高练习,最后教师进行了课堂小结并布置了课后作业.
二、对此案例的思考
这是笔者学校教学活动周中的一节课,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关注知识的产生,学生在课堂上也很积极并基本学会了运用二倍角公式解题,这是既能体现教改精神又具备教学实质的一节课.
不过,学生除知识点之外还有其他收获吗?对本课教学过程再次回顾可以发现,这一“扎实”的课堂教学在教材内容的实施上还是比较严格的,复制的迹象也很明显,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成功构建了“知识课堂”,但离创新、开发“生命课堂”还是相距甚远.
“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为本的一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生命课堂”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一)知识课堂的特点
1.假性关注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显而易见,知识课堂中即使在制定目标时能够包含三维教学的所有目标,但更多时候表示出的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假性关注.
2.教学呆板守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的还是复习铺垫、以旧引新、例题讲解、巩固练习的守旧模式,学生在解题中也有套用公式解题的迹象,缺乏创造性的课堂会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热情.
3.教学效果短暂
反复强化的练习虽然促进了知识点的落实,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却是被动的、压抑的.教师设计的问题也缺乏一定的挑战性,从而导致学生深层思考的机会丧失,不仅如此,层层设计的练习使学生在一遍遍的机械操练中巩固知识,思维活动匮乏根本无法体现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作用.
4.欠缺正确认知
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16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中,年龄20~39岁,平均(27.46±3.75)岁;孕周36~40周,平均(38.79±1.04)周;体质量59~83 kg,平均(65.13±4.25)kg。对照组中,年龄21~39岁,平均(27.38±3.26)岁;孕周36~40周,平均(38.24±1.13)周;体质量58~84 kg,平均(66.37±5.16)kg。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很多教师将“生命课堂”和“知识课堂”看成了一对矛盾,他们认为要实现生命课堂的意义就会失去扎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很多实践课展现出了下述情况:
(1)有些教师始终认为“知识课堂”的实施才可以令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生命课堂”的落实往往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因此,这部分教师虽然清楚自己的教学是“唯知识”的,但他们为了确保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愿改变.
(2)有些教师在主观上认同“生命课堂”的价值,但因为在长期教学中养成的教学行为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地烙在教师心中,教师在上课时不经意间就会产生强烈的控制意识并无法对学生“放手”.
(3)有些教师深知“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先进与价值,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探索学习完全“放手”,这一打破原有平衡的无序状态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的引导与把控.
(4)有些教师在“生命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开始新的秩序,但教师对“生命课堂”的目的无法产生自己独到的理解与思考,往往将“生命课堂”的教学行为流于形式而无法探触其教学的本质,学生的成绩下滑这一必然会有的结果也使教师对“生命课堂”的构建产生怀疑并最终放弃.
上述教学行为是教师实际教学中“收放”不合理而导致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教学行为背后其实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是从根本上影响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知识化课堂向生命化课堂的转变策略
“生命课堂”的构建应该首先认识到“知识课堂”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念与方式的转变,实践告诉我们,“生命课堂”的构建需要关注的内容也有很多.
1.树立新的理念
教师在构建“生命课堂”之前首先应该正确理解“知识”和“生命”这两个词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清楚知识是为学生生命发展服务的有效手段,生命发展才是立足于知识获得这一基础之上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围绕学生发展这一最终目标进行实际教学,将学生“物化”的行为是极不科学且偏激的.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首先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并积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再次,传授知识与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教学行为与目标中的两大内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并因此为学生提供及时而科学的帮助、引导与启发.教学活动与师生有机融合才能促进教学各环节作用的最大发挥.
2.正确理解教学的本质
仅仅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是不够完整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对课堂进行恰当的延伸与发展,传递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教学的过程并不是简单意义的教教材,而是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行为.就本文中所涉及的案例来说,教师可以设计“sin2α=2sinα,cos2α=2cosα,tan2α=2tanα是否成立”这一问题展开本课的教学,学生在检索旧知并联系新知的过程中很快就会形成积极的思维.
关注“人”的发展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可以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比如,例1的教学中,可以在给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值可以求出以发展学生思维,除了sin2α,cos2α,tan2α的值以外,还可以求,…的值.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要用各种预设答案去套学生,应该在教学中渴望学生学习的意外生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得到深层次的关注.
3.关注过程与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更加关注过程.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很可能面对困惑、挫折与失败,这一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的过程是对人的能力、智慧发起挑战并促进发展的过程,其中的价值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无法估量的,或许在探索的过程中会耗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对于学生思维的迂回曲折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历练.本文案例中的例3就是一个可供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为学生预留一些时间与空间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就会在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中逐渐被发现.
总之,将学生培养成有教养、有思想的人这一理念正是“生命课堂”的本质,教师应着眼于学生人格体验、学科修养、长足发展实施具体的教学,在教学中关注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情绪、情感、人格修养、综合素质、知识学习并促成学生的道德提升与全方位发展.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妥善处理好“知识”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并在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以实现“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顺利转变.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