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攸县方言本字考数则
2018-09-14周艾渝
周艾渝
摘要:由于方言之间的差异和方言词汇研究的不足,隶属于赣方言的湖南攸县话中,有许多无法确定本字和有声无字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形成与语言的历史发展和不同方言间的接触影响有关。从历史变化来看,可以结合具体字词的语义和攸县话语音与中古音的对应规律,以及文献查找的方法来确定一些生僻字的正确字形或者有音無字的词的本字。由此产生了对攸县方言本字的10例阶段性考察成果,借以开启对攸县方言本字的考察工作。
关键词:攸县话;方言本字;《说文解字》;《广韵》
攸县隶属于湖南省株洲市,处于湖南与江西的交界地带,属于湖南境内的赣语区。虽然攸县隶属于株洲,但是攸县话与株洲话大相径庭,各操其中一种方言的两人,无法进行交流。在李如龙、张双庆等编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中,攸县话属于赣方言中的茶陵片。但是县话又与南昌话差别较大。据同治版《攸县志》载,攸县在元朝因“民至万户而升为州”,在明朝因“户口益耗降为县”。战乱、徭役、灾荒、疫痨,致使攸县土著民大量伤亡、外徙,而外来民大量涌入。攸县话的形成与移民历史有关,攸县话的历史层次较复杂,它接受了吴方言、湘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影响。笔者对这个县的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前人已经完成了对攸县话的语音的系统描写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对攸县话的词汇进行系统地调查、整理、描写和研究。但是在调查记录的过程中,由于该方言非官话方言,也不是典型的赣方言,所以确定词汇的文字形式的工作量就比较大。笔者在调查时都先用国际音标记录下词汇,然后根据词汇的语音形式以及攸县话的语音演变规律,来确定词汇的文字外壳。有的一对照语音就能写出字来,但有的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攸县话的本字考证工作十分的必要而且任务量较大。由于时间和学力有限,有些本字还待考,用国际音标标出,列举在文末。以下就是阶段性的考释工作。
一、说明
本章所列本字共8条,笔者先列本字在各地释义并举例说明,再用国际音标列出其攸县话读音,且列出其在《广韵》《集韵》等韵书中的音韵地位及解释,然后其在《说文解字》等字书中的释义,最后列出其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本字汇编部分先列本字,然后在()中标明它的攸县话今读音,然后释义,考释部分皆用~代替本字。本字方言举例难以理解处,均在后面附上解释。笔者认为本字有不合适或有之处均用按语随文指出。文本所列的本字按照首字母的读音在汉语拼音中的音序来排列。攸县话的今音与中古音的对比部分,因为未做完整的语音调查,所以主要参考《攸县(新市)方言语音研究》(邓莉)这片硕士论文和《攸县方言同音字汇——以新市为例》(陈立中)这篇期刊论文。攸县新市镇的语音与莲塘坳乡的语音差别极小,但也有不同,也为了避免文献记录的错误,所以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对发音合作人的询问,以确保所考本字考察的必要性和针对性。这里要特别说明,入选的本字皆是前人从未考证过或者没有确凿依据的。待考本字的读音来源于调查所得,字形是作者根据语音演变规律和语义关系,翻阅字书确定的,其中也有借鉴《湖南省攸县话语根探源》一书。下文所考本字中的“夨”,是来自于此书,是笔者考释之后认为正确的,在此说明。余下的本字都是笔者的原创成果。
二、所考本字
【1】扷(au213),~一下或~一~,表示凭感觉对液体进行均分的动作,《集韵》:“~,量也。”《字汇》:“~,于到切,音奥,量也。”《康熙字典》:“~,乌到切。音奥。量也。”无论从语音还是语义上,~作为(au213)字的本字是恰当的。
【2】坳(au53),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地不平也,从土,幼声,于交切。”攸县地名中莲塘坳乡和湖南坳乡。在《湖南省攸县话语根探源中》把莲塘坳的坳写作墺,亦写作隩。《说文解字·土部》“~,四方土可居也,从土,奥声”,意即适宜居住的边远地区。《国语·周语下》:“汨越九原,宅居九~,合通四海。”《书·禹贡》:“九州攸同,四~既宅。”屈万里《尚书今注今译》:“隩,水涯,谓四海之边涯。字亦写作~。”笔者认为墺有两个意思,一个表示适宜居住的地区,意义比较宏观,较少作为地名,在《攸县志》中记载,因为此地长岭坳下有两口相连之塘,所以叫连塘坳,后改做莲塘坳。在此处,坳表示的是高处,而非适宜居住之地。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高者挂罥长林梢,低者飘转沈塘坳”。两处的坳都是名词词性,坳字出现在这两处中,一处是“登”坳,一处是“低”坳,即一个表示高处,一个表示低凹地的意思。也就是说坳字《说文》中所解释的表“地不平”之义,后来引申出可以表示不平的地方的高处或者地处的意思来?但是笔者认为陶诗中的“坳”字,应当为“澳”字,从后句的“临清流”可以知道,诗人是站在水边的高地。而《庄子·逍遥游》中的“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中的“坳”应当为“凹”,低凹的意思。笔者认为,坳字没有地处的意思,只是从不平义引申出了高处——“岭坳”的意思。
【3】?(tshu35),可单独成词,也可做动词语素,如~水(tshu35fei213),表示吮吸、饮的意思。在《广韵》中,?属入声术韵。《类篇》:“促律切,口饮谓之?。”《玉篇》:“子律切,吮也。”《广韵》:“饮也,《玉篇》云吮也。”《集韵》:“口饮谓之?。”
【4】姐(?ia11),亦写作毑或者她。在攸县话中娭~(ai53?ia11),表示亲属称谓中的母亲。《说文解字》:“蜀人谓母曰姐。”段玉裁注,“方言也。其字当蜀人制也。”《广韵》:“羌人呼母。一曰慢也。兹野切。”《玉篇》:“兹也切。《说文》云‘蜀人呼母曰姐,又祥预切。姐?也。”《字汇》:“兹野切。音姐。长女。又臧可切。音左。《博雅》婵母也。”《类篇》:“姐,她,媎。子野切。《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或作她、媎、姐。又慈野切。弥姐,羌族名。又臻鱼切。嬳姐,女态。姐、她,又于我切。姐,又蒋氏切。又将豫切。娇也。又祥豫切。?也。她,又陈知切。女字。文三。重音七。文一。”《玉篇》:“《博雅》‘毑,婶母也。或作姐她。”姐、毑和她三字中,只有姐字在《说文》中有收录,而且它的释义直接指向“母亲”,所以选择这个字作为本字。
【5】居(?y213),动词,可单独成词,也可做动词语素,如~倒(?y213tau11)表示蹲这个动作。《广韵》:“~,行不进皃。”《玉篇》:“~,扌与切。行不进也。《太玄经》云‘四马跙跙。”《集韵》:“《说文》,‘走,趄也。或作且。”(按:从语音上考虑,跙字与组、阻等字在中古时是同音字,他们的今读音同音没有问题。可是从语义上,虽然此字没有蹲这个义素,但是从语义引申的角度来看,这个字极有可能就是(?y213)的本字,只是笔者没有完全的把握,特此说明。)
【6】夨(li?35),表示侧头的动作,如红眼~脖(h??35?i?n53li?35?ia?53),形容人侧着头瞪着眼睛生气的样子。许慎《说文解字》:“夨,倾头也。从大。象形。”段玉裁注,“人部曰:‘倾者,夨也。夨像头倾,因以为凡倾之称。”‘像头不直也。阻力切。”《广韵·屑韵》:“夨,左仄也。”《玉篇·夨部》:“~,今并作侧。”《说文》王筠句读:“夨是左右侧倒,非谓头倾于左。”
【7】霤(ly11),不成词名词语素,表示屋檐水的意思,如冰~~(pin11ly11ly11),指冬天冻成冰的屋檐水。《说文解字》:“屋水流也。从雨留声。力求切。”段玉裁对“霤”具体指的是房子的那个位置有一个考证。《说文解字注》:“水部曰,‘汗霤下皃也,《释名》曰‘中央曰中霤。古者覆穴后室之霤,当今之栋下直室之中。古者霤下之处也。”《文选》所收潘岳的《寡妇赋》中有“~泠泠以夜下兮,水溓溓以微凝”。
【8】籷(tsai11),亦写作?(tsai11),攸县话中表示用米做的抟成团的点心,可单独成词,如,吃~;可用作后缀,如艾叶~(?ai213?i?53tsai11)、糯米~(nuo35mi11tsai11)攸县话中籷与摘、斋同音,根据语音的“音同变化同”的语音演变规律,~的本字很可能与摘或者斋在中古的时候也是同音字。在《广韵》中与摘同属摘韵的?,“?,黏?”。《集韵》:“?,黏也。或从米。”《康熙字典》:“?,音黏摘。黏液。搏也。亦作~。”所以,从这里推测,~与?为异体字,由于文献检索结果显示,?更多地表示黏粘义,~多用作名词,且出现得更早,所以把这个字的本字定为~。在可靠文献中,《齐民要术》中最早出现籷字,“~,苏革反。籷末一斗,以沸腾一升沃之”,这里的~是屑米的意思。《玉篇》:“~,陟革切。屑米为饮。一曰粘也。”《集韵》:“~,一,~屑米为饮;一曰粘也。”
三、有待考察本字的词汇(用国际音标标出,后附语义说明和例句)
?ia35bu11名词,晚上,如吃~~饭(吃晚饭)。
??n35动词,抱的动作。
p?n35程度副词,很,如~香。
pho53动词,煽,如~风。
f?n11程度副词,很,~臭,~脏。
hei11la?53名詞,小腿肚。
la35动词,量,如~一~。
luo35动词,跳这个动作。
?i11名词,后缀,如男~(男孩),妹~(女孩)。
kua?35名词,植物的茎。
kha?11形容词,东西变质了,如这个东西~过哩。
mai11名词,表称谓,叔叔。
ka11li11名词,背心样式的衣服。
?ia?35a?35鸣,名词,苍蝇。
tyo53動詞,樹上開始長出果實,如~桃子了。
參考文獻:
[1](南朝)顾野王著.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王福堂.方言本字考证说略[J].方言,2003(04).
[3]徐荣.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4]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5]张玉书等编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6](后魏)贾思勰著.齊民要术[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8](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清)吴任臣编.字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