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2018-09-14刘宏涛
刘宏涛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期间,如何对新农村进行有效定位,让农民在奔向小康之路上“不掉队”成为社会极为关注的课题。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体育发展进行简析。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村体育发展;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51-03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不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定了时间表,而且还明确了具体的措施与步骤。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始终不忘乡村、记挂乡村的体现。乡村要振兴,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实现村村有新貌、村村有新业、村村有新人。而要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而提升农民的身体素质的先决条件是大力发展农村基础体育事业。基于此,面向广大农村开展的全面小康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一、农村体育现状分析
全面了解农村体育事业的现状,应该首先对体育事业在民生中的定位给予充分地肯定。政府发展体育产业,建设体育场地,提高环境质量并给予运动补贴。这样看似花了钱看不到短期回报,但是大家身体健康了,节省的是大量的医疗成本,节省的是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使得整个国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提高。体育事业的核心其实是旨在提升国民的“精气神”所在,与其沉溺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中,不如从事些健康的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从长期来看,发展体育运动特别是发展农村体育,直接关系到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际拓展,是关系下一代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奠基工程。能够扭转农村群众基础文体活动建设的薄弱问题。
从近期来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速,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富足的物质生活背后所显现出来的是精神生活的缺失。农村集体娱乐项目偏少,基础体育项目、设施的建设存在缺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农村已顺利完成城镇化改造,但是后续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等工作如果不能及时更新,那么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仍然会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
二、农村体育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农村体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属于共性问题,诸如基础设施偏少、集体活动项目启动存在障碍等。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属于极具地方性特点的区域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根源上正视农村体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实际困难。笔者对陕南地区的部分县市进行实地调研之后发现,在陕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政令措施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农村体育项目的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的制约,其凸显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其一,农村体育发展政策性措施偏少。政府是体育项目的主要开发者和责任人,这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所在,因此在启动相应的体育项目过程中,首先要筹划的是相关的政策。从《汉中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所规划的体育项目建设来看也比较全面,同时反馈上来的信息数据显示汉中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体育人口比例达38%,培养发展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809人,现有市、县两级体育社团达126个,創建国家、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个。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县(区)特色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但是从这些数字的背后所显现出来的问题是,这些所有的成绩以及未来规划,都是在既定的国家基础投资落实的总体布局上形成的,汉中市自身的体育发展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纲领性文件,既然没有规划,其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
其二,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体育事业要想取得蓬勃发展的源动力在于强化公共体育项目的建设,将体育活动最大化的普惠于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资源都要有针对性地向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倾斜。在汉中地区,中央投资8890万元的宁强、略阳、勉县三个地震重灾县公共体育设施已建成并投用。投资近2亿元的汉台体育中心已建成。佛坪县、西乡县各筹资2300万元建成体育馆。城固县、镇巴县筹资对体育场进行了维修改造。留坝县建成了标准体育场和综合训练馆。这些成绩的确彰显了汉中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但是在这些体育基础设施工程的落实过程中,优势体育基础资源都集中在了城镇地区,特别是县政府所在的城关镇辖区内。所有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中,涉及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分配较少,即便是有些项目已经面向农村地区开放,但是也因为地方财政紧张等客观事实导致了农村体育基础设施项目进展缓慢。
其三,农村体育活动召集人缺乏有效组织。为了强化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陕西省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在各地招募了一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数都是乡镇文化站和县级体育局的员工,他们在农村“两个文明”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付出了很多的艰辛,虽然待遇不高,但他们还是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农村文化阵地的前沿,一直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有了这些农村设置体育指导员,原本能够促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发展,但是很可惜的是,多年来,他们获得的国家、省、市、等有关部门考核所得到等级不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得不到职称部门认可,其工作性质难以定性导致了这些人员工作积极性受挫的同时,很多流程化的农村体育活动很难得到有效开展和延续。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具体措施
梳理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中面临的困难其实不难发现,从表象上来看是地方政府在落实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上明显执行力偏弱,但是其本质却是因为当地财政资源紧张,无力维系农村体育事业的全面推行所致。考虑到其中的确有些历史遗留因素,局面不能一蹴而就的扭转,因此就必须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来进一步改善目前的状况。
一是,制定区域纲领性政策来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在政府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发展农村体育这种公益性事业,完全可以大规模地吸引社会资源。只要是地方政府,特别是体育主管部门能够制定较为详细的纲领性政策,有效确定其中的责权利分配,那样就能够吸引社会闲散资源和公益性资源来支撑农村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汉中地区正在西乡县搞农村体育事业的社会资源投入试点建设,洋县等地也对社会资源介入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指引,这些都是政府资源的有效补充。
二是,强化农村体育事业的可执行规划方案。农村体育事业的基础在于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其中很多体育基础设施并不需要“高大全”,紧贴民生、服务民生才是农村体育事业的核心决策原则。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基于农村的实际环境需要,农村体育事业的可执行方案在预设、分析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对体育锻炼的潜在基本要求来进一步完善,绝对不能因为一些所谓“政绩因素”的影响而在农村环境中发展一些华而不实的基本体育运动项目。因此需要政府在加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统筹决策上对执行力的效果进行巩固和提升。陕西省、汉中市的党委和政府都对汉中地区以活跃农村经济为基础来带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划,借助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撑,汉中地区的农村体育事业在短期内得到快速发展将指日可待。
三是,提升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体育科技的进步,依靠体育教育的发展,依靠体育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发展和壮大体育事业。2014年底,国务院出台46号文件《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正式将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201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大概不到1万亿元。这样就让体育事业产业化,尤其是农村体育事业产业化的发展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以农村体育活动为基本载体,在此基础上强调体育事业专业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将体育产业上下游资源链条借助资源整合的方式进一步消化、吸收、集中之后再去有效利用,能够让体育产业幻夜人才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有效发展。具体到陕西省而言,汉中各县都对提高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待遇及福利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而且,陕西省也针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工作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定期培训方案。这样就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是,不仅能够让社会资源在开发农村体育活动中有投入、有产出,而且还能够以此形成产业链式的发展,有助于在阶段性人才培养和后备人才储备上发挥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党委组织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会更为稳步地开展,而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势必会有明显的提升。
四、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境下的农村体育事业展望
在农村环境中发展体育事业,由于有较为扎实的群众基础,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套用城市发展体育事业那样强调高端的路线,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反倒能够引领更多的农民积极参与其中。在原有取得基础的前提下,下阶段的工作重点与目标应侧重于将农村体育事业与民众生活质量关联起来的角度上来发展。
首先,尝试以体育事业的发展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基础相对较差的确是事实,但是在这种有序发展的推动下,所拉动起来的体育事业发展,能够将上下游资源进一步整合之后形成一个合力发展的局面之后,顺势带动起来的是一个庞大的体育产业。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体育事业的过程中蓬勃发展体育产业,能够有效地刺激和促进农民的基礎民生发展。如此一来,就能够让体育产业反哺农民的物质生活。其次,尝试以体育活动刺激体育经济。体育事业的关注焦点在于竞技项目,连片发展的体育事业能够形成强有力的体育竞技环境,在这种大的氛围影响下,体育竞技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合力发展的局势,尤其是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着力强调“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进一步全面优化体育经济产业的组成,将体育人才市场化培养模式与体育产业市场化运行有效融合在同一个平台上,借此来全面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如果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投入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对热衷于农村体育活动、项目、产业发展予以投入的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将这种半公益性的社会资源在农村环境中发挥的经济效应最大化扩张,从而直接形成一种具有良性循环能力的经济效应。最后,尝试以群众性民俗体育活动代替田径类体育运动项目。扭转民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前提是让体育运动更具有趣味性,与一些较为正统的体育项目比起来,带有民俗特点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不仅兼具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的效果,还因为有较强的群众基础能够快速地让农民提升参与度,切实地提升农民在农村体育活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扶持和发展一批带有民俗特点的体育活动在农村环境中是完全有必要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而言,的确不能脱离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持,但是,在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也不能完全强调单纯的依赖地方财政。广开渠道才是在新时期大力发展农村体育运动的基本原则。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才是强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群众公益性事业根本。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发挥体育产业的孵化能力,通过借助体育行业的产业化进程,不仅能够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源动力,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生结构,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质量。这不仅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之所在,更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在农村体育发展研究中的精准体现。
参考文献:
〔1〕田媛,肖伟,夏成前.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研究述评[J].体育科学研究,2017,(04).
〔2〕张燕中,章劲松,王静.农村体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3〕刘河杉.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与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
〔4〕袁新烈.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农机,2017,(07).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