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模式在高职创业教育的应用探讨

2018-09-14李文强徐玉成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应用探讨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李文强 徐玉成

摘 要: 为破解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困境,分层模式尝试从目标受众、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一些院校对创业教育分层模式进行积极尝试,其教学实践表明创业教育受众群体应从“广义”与“狭义”层面各有所侧重,创业教育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应有机统一,创业教育要构建完整的生态链。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分层模式;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3-0011-04

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教学常态化内容,以何种模式开展创业教育并无可直接借鉴模式。当前创业教育在目标受众、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争议,分层模式基于学生在创业教育主观及客观方面具体差异,尝试以分类培养来实施创业教育。

一、分层模式的必要性

(一)目标群体定位不清,受众目标不清晰

在目标受众上,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存在两种不同倾向。其一,创业教育在一些院校被视为普及化的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忽略学生具体差异,所有学生都接受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学生个体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其二,创业教育在一些院校被异化为“速成式”的企业家培训,只面向具有创业意向的少数学生,将培养能创业的人作为唯一目标,把短期商业训练作为创业教育主要形式。

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明确受教育对象,确定清晰的目标受众群体。学生的人生志向、创业意愿、可利用创业资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各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须正视这些差异。在考虑个体差异基础上,分层模式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其实施相应层次的创业教育,最大程度上发挥创业教育效能。

(二)价值诉求上存在争论,学院派与实战派诉求差异大

在价值诉求上,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存在学院派与实战派两种倾向。学院派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认为在校学生不适宜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反对以学生创业率及经济效益等指标来衡量创业教育成效。实战派对当前“课堂理论教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不大认可,将实践教学视为创业教育重要方面,积极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把学生创业中所创造的企业数量及经济效益作为创业教育重要评估指标。两种倾向在创业教育价值诉求上存在难以协调矛盾,以不同理念开展创业教育,会导致教学的侧重点及出发点均存在差异。

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学院派与实战派均具有指导性意义,如何汲取两者合理成分,成为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命题。在学院派理念指导下,高职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开放,缺乏市场化运作,难以创造经济效益,一些院校在评估创业教育成效时不去考虑其是否能创造经济效益,不积极构建开放式的教育体系,“纸上谈兵”式理论化教学倾向十分明显,国内某高校创业班毕业后无一人选择创业就是学院派教育理念的体现;在实战派理念下,一些院校为了创业教育短期内出成效,对以往教学模式进行重大变革,甚至会鼓励学生盲目去投身创业实践活动,当前校内大学生开网店及经营校内商铺等行为是就是实战派教育理念的体现。学院派与实战派两种教育理念均有其合理性,为吸收两者合理成分,分层创业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三)创业学生越规现象普遍,教学管理存在难度

专业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任务,创业实践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忙于创业实践活动会导致学生荒废课堂理论教学。课题组对某高职院校调研显示:该校创业学生中有65%的人不能有效平衡专业学习与创业活动两者间的关系,专业教學甚至会阻碍创业实践开展;该校2016届、2017届30名优秀创业学生中,有16名学生在完成学业方面存在困难,创业学生甚至会因忙于创业实践而影响专业学习。当学生创业行为对教学秩序造成影响时,为保障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各院校会根据校内相关管理制度,对学生相关创业行为进行干预,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业活动深入开展。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专业教学与创业实践会产生一定冲突。当两者矛盾难以协调时,高职教学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为鼓励创业教育发展,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休学创业可保留学籍”“创业业绩可替代学分”等宏观鼓励性政策,但多数院校在政策实施微观层面却“畏手畏脚”,创业实践活动并不被大多数校方认可。如何推进创业教育改革,对创业学生进行有效管理,进而更好地促进其创业成长,成为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命题。分层模式尝试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对其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大灵活性,能有效减少创业实践与教学活动两者间的冲突。

二、分层模式的路径分析

(一)目标受众分层

在目标受众上,分层模式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尝试构建“普及化—大众化—精英化”的分层结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创业教育中受益。

首先,普及化意味着要面向“所有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确保创业教育“全员全程全覆盖”。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理应成为每名学生应接受的教育。课题组对浙江省内多所高职进行调研,其结果显示:接受过系统创业教育的学生其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在适应能力、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等方面,比未接受过系统创业教育的学生表现更优秀;岗位创造能力更强,能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大价值。创业教育价值并非只在于培养能创业的学生,其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大帮助。

其次,大众化意味着要筛选出创业意向强烈的学生,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并鼓励其尝试各类创业实践。在实施普及化创业教育基础上,针对创业特质优秀的学生,院校要鼓励其尝试创业实践活动。课题组调研显示:创业实践活动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全方面的提升,对学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与锻炼;即使创业实践失败,学生也能从实践中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

再次,精英化意味着要针对已创业学生予以特殊关照,为其创业成长提供优质的精准服务。与国外社区学院相比,当前国内高职在校生、毕业生在创业参与率及创业成功率两个指标维度均处于偏低水平。从目标而言,培养创业人才的数量及质量应纳入创业教育考核维度,创业教育理应培养出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人才,同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培养能创业的“学生老板”,高职应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学生创业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二)课程设置分层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分层显得尤为重要。为提升创业课程针对性,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进行合理分层,进而形成“普适类—专业类—私人定制类”的课程格局[1]。

首先,推进普适类创业课程,确保创业教育全覆盖。创业课程已成为高职学生必修课程,但受限于各种条件,并非所有高职都开设创业普及课程,能系统开设创业课程的高职院校并不多。当前创业教育课程大都包含在就业类课程中,课时量相对较少,课程系统性不强。根据课题组对浙江省23所高职院校1 000余名学生的调研,约23%学生从未接受过创业教育,约59%学生未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一些高职也开设了SYB、KAB等创业类公选课,但通常这类课程规模小,受众面较窄,不能大规模普及。与此同时,创业类公选课程吸引力并不强,学生认为对其创业实际作用并不大。受限于各种条件,一些院校创业教育精英化倾向明显,只将视野局限于从事创业实务的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被排除创业教育之外。为保障创业教育的全覆盖,高职要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全校性创业课程的有效覆盖。

其次,统筹整合校内外资源,发展“专业+创业”类相关课程。专业课程是实施高职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高职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严重。为促进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高职应尝试“专业+创业”类相关课程。这类课程针对性更强,能促进专业与创业的相互提升。高职应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各环节,为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机会,提升其创业实践能力。高职应结合所在区域及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创业教育融进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促进创业教育”的良性互动。

再次,提供精准性服务,推出私人定制类课程。当前,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高职网络课程建设近年来获得较快发展,学生能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很多课程信息。同时,随着创业教育系统性不断加强,各类创业选修类课程不断增加,学生在课程上面临着更多选择,课程多元化趋势更明显,创业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在课程上,高职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各院校应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为学生推荐适合创业类课程,提供更精准的课程服务。

(三)创业实践分层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业能力必不可少环节,高职应鼓励大学生从事各类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构建“课外实践—创业模拟—真实创业”的实践分层。

首先,鼓励所有学生尝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实践性是高职办学特色之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各院校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院校在教学中有专业的实践周安排,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综合能力。高职要创造各种条件,营造注重实践教学的氛围,鼓励学生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从本质上而言,创业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因而在培养创业能力时,必须突出实践教学[2]。

其次,鼓励部分学生投身创业模拟,让学生对创业产生感性认知。虽然高职都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但为维持日常教学管理,各院校很难去支持学生去投身创业实践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创业实践活动与日常教学活动会出现“相互排斥”,学生从事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需大量时间与精力,会对专业教学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创业模拟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3]。一些院校将模拟教学作为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同时积极引进校内沙盘等各种创业模拟,这些模拟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创业特点。在创业实践模拟中,学生对创业产生了感性认知,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再次,鼓励少数学生进行真实创业,提升院校创业率。将创业率作为最有价值、最绝对目标有失偏颇,不符合创业教育规律,但不能提升创业率的创业教育模式必然存在缺陷。高职创业教育当前有一种倾向,为促进创业教育开展,将过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创业模拟”中。与真实创业相比,创业模拟存在一定局限性。创业模拟只是对创业情景的一种高仿真,不能代替全真的创业实践,仅仅只有创业模拟远远不够。为培养创业人才,高职要在条件合适时,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某种程度上,课外实践让学生能对创业产生初步认知;模拟创业让学生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知;真实实践能让学生成长为老板。

三、分层模式对高职创业教育上的启示

(一)创业教育受众应各有所侧重

高职学生某些心理特质已定型,在个人兴趣志向、职业生涯选择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各院校应综合考虑学生具体特点。当前,各院校还在“是否所有学生都应接受创业教育”“是否应支持在校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是否应将经济效益作为创业教育评价指标”等方面存在一定争议。分层模式能对当前高职创业教育目标定位进行整合,有助于解决创业教育在目标定位上的争议。

广义上,创业教育理应被视为一种生活态度与思维方式,不能将其单纯地理解为一种追求经济效益的教学行为,而应积极启蒙民众的创业思维;狭义上,创业教育应有一定经济诉求,树立缓解就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能创办企业、经营企业的创业人才。高职要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分层创业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把创业意识植入到每一位学生头脑中,通过多形式、多渠道让学生创业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实现创业教育面上全覆盖的同时,各高职还应筛选出创业意向强烈的学生,对其实施特色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其创业技能。

(二)创业教育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应有机统一

各院校对创业教育重要性已达成共识,如何对创业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估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学院派倾向于理论课程建设、相关课题及论文等指标来展现创业教育成果。实战派倾向于通过创业学生的数量及业绩,同时注重创业率指标,将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速成”,为了创业教育多出快出成效,将“企業家速成”作为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一些院校期待通过短期培训,能培养出大批的创业者。

分层模式下,高职创业教育目标可分为定位于培养学生老板的短期目标及定位于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长期目标。学生老板能在创业实践中创造一定社会及经济效益,学生老板的培养能提升高职创业教育影响力,带动更多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相关活动。创业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大价值,有助于构建创业型社会,启蒙民众创业意识[4]。

(三)要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分层模式生态链

为实现有效分层,各院校要构建完整创业教育“生态链”。高职专业性创业课程与全校性创业课程要合力发展,形成两者间的良性互动。目前,高职虽然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但创业教育缺少相关资源支撑。为促进创业教育发展,高职应对各类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引企入校”等形式,为学生对接好创业资源,提供相关服务,构建符合学生创业成长的“生态链”,从各方面助推学生创业成长,从制度设计上促进专业教学与创业实践的融合。为促进有效“分层”,高职要开放办学,充分利用好各类社会创业资源,提升创业教育商业化运作程度,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

高职创业教育要实现有效分层,需加强相关创业教育相关载体的建设,完善校内创业工作室、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等。当前高职创业教育成效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践活动局限于课堂内完成,外部系统参与度不高,各院校应完善创业教育生态链,不断加快学生创业项目的落地[5]。一些院校尝试建立校内创业工作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在校内孵化器的基础上,各院校还应建立校外基地,以保证分层模式的落实。各院校要积极打造创业教育利益共同体,融合政、行、校、企多方主体,充分利用各界资源,促进学生创业项目良性发展。

四、结语

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全面和长远发展,分层模式创业教育是一个动态科学的教育模式,对不同学生开展相应层次的创业教育,因材施教是分层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针对全体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针对创业特质优秀的学生进行深入培养,鼓励其进行创业实践学习,提高创业技能;针对已创业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支持,保障创业人才的顺利成长。加快实施高职创业教育分层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高职学生的强烈需求。

[参考文献]

[1]金祖旭.基于创业学院模式的高职创业教育改革[J].湖北工业职业技術学院学报,2017(03):20-23.

[2]戴 婷.高职创业教育“分层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5):56-57.

[3]徐玉成,贾少华.高职创业教育双纬度目标及其启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5-17.

[4]赵丽丽,孟庆子,高 霞.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61-63.

[5]盛莉莉.高职“分层”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职教通讯,2016(11):47-50.

猜你喜欢

应用探讨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ADS—B在空管中的应用探讨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水溶性色粉在防冻液中的应用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