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018-09-14昊,赵朝,2

关键词:农地吉林省农户

吴 昊,赵 朝,2

(1.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2.长春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显著地改变了农村人地关系和农民收入结构,传统一家一户均田式的细碎化耕地格局,制约了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和现代农业发展。当下,在农村土地确权和“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下,加快农地流转,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农户作为农地经营权流转权利主体,其农地流转意愿和行为直接关系到区域农地流转进程和模式选择[1]106-109,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综观现有研究,关于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全面。但从研究区域上看,针对发达地区的多,传统粮食产区的少;江浙、成渝地区较多,吉林省特别是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的研究较少。吉林省西部地区既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又是自然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该区域既承载着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又肩负着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功能。对该区域农地流转的研究,将对具有相似特点的粮食产区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一、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现状

(一)吉林省西部地区范围界定

吉林省西部地区位于松嫩平原西端,下辖白城、松原二市和四平市的双辽市[2]3。本文为了研究方便,仅将吉林省西部地区范围界定为白城和松原二市(详见图1)。

吉林省西部地区两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其中松原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78.37万,其中乡村人口183.62万,占比65.96%。现有耕地125.9万公顷,粮食年产量约750万吨。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 651.69亿元,位列吉林省第三,石油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白城市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人口193.46万,其中乡村人口107.65万,占比55.64%。现有耕地面积90.5万公顷,粮食年产约500万吨。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00.14亿元,在吉林省九个市州排名最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土壤盐碱化现象较为严重。

图1 吉林省西部地区区位图

(二)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特点

本文选取松原、白城二市82个乡镇226个村落的农户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农村入户调查问卷形式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2017年1—3月间,总计发放调查问卷648份,回收有效问卷631份,具体分布如表1:

表1 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样本分布

通过农村实地调研和问卷数据整理,发现当前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存在以下特点:

1.农地流转比重有所提高,但农地细碎化,尚未达到适度规模经营

在本次调查的631户家庭中参与流转农地的有207户,占比32.81%,与《地方农业经济管理统计公报》数据基本吻合。综合地方农业部门统计公报,近年来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比重有逐年增加趋势,这一方面源自农民的自发行为,另一方面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推动与政策引导。由于历史原因,二轮土地承包后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细碎化较为严重,调查区域家庭平均地块数3.9块,地块最多的家庭有8块之多,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5公顷,尚未达到规模经营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

2.农地流转期限较短、流转协议不规范

从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详见表2),在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中,流转期限为一年的占比80.2%,流转年限在二年以上的仅有19.8%。这主要因为:一是流转期限短,可以灵活调整农地租金;二是自2014年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已经稳步开展,但尚未发放权证,农民对农地流转政策预期并不明朗;三是农民收入较低,缺乏长期流转资金。此外,农地流转不规范主要表现在66.4%的流转行为没有签订书面合同,这与农地流转来源有关,从调查数据看,约有79.3%的流转土地来自本村,因为农村是熟人社会,彼此对经济状况、土地状况和诚信状况十分熟悉,所以习惯于口头协议。

表2 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户农地流转特征 %

3.农地流转市场供求失衡,农地流转租金与农业收益密切相关

从表2可知,调查区域样本中转出土地的较多,占比63.8%,转入农地的较少,占比仅为36.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市场存在的供求失衡现象。自2016年起国家取消了镰刀湾地区的玉米临储政策后,由于玉米库存较高、粮食消费需求乏力、农业种植成本攀升等多重制约,加上国际粮食产品价格低廉的市场冲击,以及自然环境带来的农业弱质性特点,吉林省西部地区玉米收益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并引起农地流转的租金价格变化。2016年吉林省西部地区旱地流转价格平均为每公顷6 000—7 000元,但2017年年初,流转价格已降为每公顷2 000—3 000元,农地租金价格的下跌不仅没有带来农地需求的增多,反而形成了“农业收益低—农地租金下降—农地转入需求缩小”的怪圈。

二、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行为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介绍

Logistic模型是一种对分类变量回归分析常用而有效的非线性统计方法,该模型适用于处理因变量为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二分变量,且自变量可以是混合变量数据。本文实证数据满足Logistic回归模型的条件,故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由于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包括转入农地和转出农地,所以本文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视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做农地转入行为(Y1)和农地转出行为(Y2)的逻辑回归。当分析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因素时,将发生转入行为的样本取值为1,其余为0;当分析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时,将发生转出行为的样本取值为1,其余为0。具体模型表达式如下:

其中,β0是常数项,表示在不受变量因素影响下,农户转入(出)农地行为概率之比对数值;Xj(j=1,2,…,i)是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各种因素;βj(j=1,2,…,i)代表着在其他影响因素取值不变的情况下,该影响因素取值增加1单位时导致农户转入(出)农地概率之比对数值的变化量,可理解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倾向的影响程度大小。

(二)变量选取及统计特征

本文综合前人[3]66-74[4]7-13[5]28-36[6]17-25[7]943-949[8]79-89的研究成果,选取12个变量,涵盖农户自然特征、农地禀赋特征、地区经济特征和宏观政策特征等四类因素,用以研究其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考虑到农地流转行为属于农户家庭行为,而户主往往居于家庭决策核心地位,因而农户年龄、教育年限和健康状况数据为户主信息,并且在调查问卷中,将以上变量设计为定序变量。具体变量及统计特征详见表3:

表3 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户农地流转变量及统计特征

(三)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户转入农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Eviews8.0软件,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农户转入农地行为影响因素进行Logit模型估计。首先采用强迫引入法,将所有自变量强制进入回归方程,而后依据相伴概率值,剔除不显著变量,最终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检验结果达到显著。模型估计过程中,考虑到可能存在异方差,尝试对农业收益、农地租金和地区GDP等变量做对数处理,但回归结果大体相同,故保持原变量不变,结果详见表4:

表4 农户转入农地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对实证结果解释如下:

1.从农户自然特征来看,家庭人口数、年龄、教育年限这三个因素对农户转入农地有显著影响,其中家庭人口数、年龄与农户转入农地呈正相关,家庭人口越多,转入农地的越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农业收入,人口越多,家庭抚养比重越大,越需要转入农地;年龄越大,转入农地的越多,年龄越小,转入农地的越少,这与农村现实情况相符。在笔者调研过程中,流转农地在10公顷以上的种田大户,年龄均在四十岁左右,而二三十岁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或兼业居多;教育年限与农户转入农地呈负相关,反应了教育程度越高,越不愿意转入农地,这主要是因为受到较高教育的农民往往具备更高的劳动技能,有利于农民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人才的匮乏。

2.从禀赋收入特征来看,家庭承包农地面积、农业收益、非农收入占比这三个因素对农户转入农地有显著影响。农户承包农地越多,越倾向于转入农地,这侧面反映了农业生产具有自然的规模效应;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市场供给与价格波动呈“蛛网”般发散状态,农民承担的农业生产风险、市场风险较大,农业收益将直接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从这个角度看,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户转入农地的动机主要来自经济利益驱动;非农收入占比这一因素与转入农地呈负相关,说明农户非农收入越高,越不倾向于转入农地。这与现实相符,但据笔者调研了解,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民选择非农就业,超半数是因为农业收益低,被迫非农就业,倘若农业收益高,农民会首选务农,因为自由、闲暇多,不必在外吃苦头。

3.从宏观政策特征来看,农业补贴和流转中介对农户转入农地有显著影响。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笔者调研中了解到,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和“玉米种植者补贴”,对农业种植结构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8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种植有补贴或补贴高的粮食作物品种;同时地方政府给予农户转入农地的倾斜性补贴,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户转入农地行为。而农地流转中介对农地转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交易费用、弱化流转风险上,当农地流转双方彼此不熟悉,缺少信任机制,流转期限较长,或者转入农地面积较大,涉及农户较多时,流转中介的作用易于显现。

(四)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户转出农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农户转出农地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t模型与前述方法相同,具体操作过程略,模型估计结果见表5:

表5 农户转出农地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对实证结果解释如下:

1.从农户自然特征来看,年龄、教育年限和健康状况对农户转出农地有显著影响。其中年龄与转出农地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年龄越大,越不倾向转出农地,年龄越小,越倾向于转出农地。这与笔者农村多次调研事实吻合,农村留守人员呈现“386199”年龄特点[注]其中,“386199”代指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绝大多数青壮年转出农地在外务工。教育年限、健康状况与农户转出农地呈正向影响,意味着教育年限越长、健康状况越好,越容易实现非农就业,从非农领域获取收入,越易于转出农地。

2.从禀赋收入特征来看,家庭承包农地面积、农业收益、农地租金、非农收入占比这四个因素对农户转出农地有显著关系。其中,家庭承包农地面积、农业收益对农户转出农地呈反向影响,意味着家庭承包农地面积越大、农业收益越高,农户越不倾向于转出农地,而是转入农地,这侧面反映了农业经营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农地租金、非农收入占比与农户转出农地有正向影响,农地租金越大,农户越乐于转出农地,农地租金是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较高的农地租金,既反映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农地市场价值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农民趋利的经济理性;非农收入占比越高,农户越倾向转出农地,反之农户则越倾向转入农地,说明了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

3.从宏观政策和区域经济特征来看,养老保险和地区GDP对农户转出农地具有显著性影响,说明了拥有养老保险的农户对农地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也侧面反映了建立涵盖农村,覆盖社会全面的养老保险体系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地区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交易活跃,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放,地区GDP因素通过“推—拉”作用吸收非农就业,进而促进农地转出行为。

三、加快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结合笔者农村的实际调研和上文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教育不仅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更可以革新农民的思想观念。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明确阐明教育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9]159,168,172。农业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推进农地流转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和有文化、懂技术的种田能手;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更需要有才干、会管理的带头人,这一切的基础在于教育。因此政府应重视农村教育,增加农村教育的资金和师资投入,加强对农民应用型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其非农就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妥善解决好农村未成年人和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建立涵盖农村、覆盖社会的养老保险体系,弱化农民对农地的依赖

长久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与依赖,时至今日农地依然是大多数农民生存和就业的重要依靠,起到自然承载、农业生产、资产收益和社会保障的重要功能。据吉林省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吉林省西部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5.97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46万人,占乡村人口(269.57万人)比重为43.02%、6.85%,比2015年分别提高了5.68%和0.75%。目前吉林省西部地区对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年有800元的养老保险,但这些钱仅是杯水车薪,未来只有建立覆盖全社会、个人国家共担的养老保险体系,才能弱化农民对农地的依赖,实现农民老有所养、困有所济。

(三)培育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地流转的市场化水平

传统的农村是熟人社会,农地流转双方会及时了解本村农地的供求信息,包括农地位置、农地质量(肥沃程度和往年产量)以及农地流转供求双方的资质(个人信用、资金实力)等,因此对于同一村落小规模的农地流转往往无须中介组织。一旦农地流转规模较大,涉及农户较多,租约时间较长,农地转入方为外来人口(企业)时,农地流转双方都会面临着高额的交易成本和道德风险。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加快培育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汇集农地流转信息,规范农地流转行为,化解农地流转矛盾,保障流转双方的利益,促进农地规模流转。

猜你喜欢

农地吉林省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