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游戏的程序修辞及其伦理反思

2018-09-14李俊欣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程序游戏

李俊欣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新闻游戏是互联网时代新闻与电子游戏融合的产物,这一概念最早由贡萨洛·弗拉斯卡(Gonzalo Frasca)于2003年提出,在其后的概念界定上,发展出“新闻说”与“游戏说”两大类,前者认为新闻游戏本质上是新闻,游戏只是一种形式,后者认为新闻游戏是以新闻为题材的独立游戏形式。无论是以新闻为本还是以游戏为本,新闻游戏必须同时具备新闻的内容和游戏的形式,新闻游戏一方面需要以客观真实的新闻内容为叙述题材,另一方面需要具有游戏的程序结构,是游戏“时间”“空间”与“规则”的组合。新闻内容与游戏形式之间存在着对立面,新闻与游戏同时又各自面临着社会伦理道德的审判。因此,新闻游戏的设计与开发面临着重大的困难和挑战,其未来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一、新闻游戏的程序修辞路径

新闻游戏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是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信息与电子游戏的杂交体,其吸收了电子游戏的部分特征,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如弗拉斯卡所言:“与传统媒体不同,电子游戏并不是建基于‘再现论’,而是建立在我们熟悉的选择性符号结构——‘拟真’之上。”①拟真即通过一个特殊系统模拟一个本源性的系统。因此,新闻游戏不再是对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游戏系统呈现新闻现场,在这一过程中,游戏的程序设定成为影响受众新闻认知的关键因素,而游戏设计者的意图意义,则需要通过游戏的规则与程序来传达。

修辞学,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加强言辞或文句说服能力或艺术效果的手法”的学科。程序修辞,是西方游戏研究的重要概念,表现为通过规则和过程来传达作者的理念并强化说服效果。伊恩·博格斯特(Ian Bogost)认为,游戏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强力地阐述世界,这种阐述方式不是通过语言、措辞或者视觉效果来传达观点,而是通过游戏规则和流程来传达的。他将程序修辞描述为“通过程序进行劝说”或“通过计算结构具体化意识形态的方式”[1]。黄鸣奋作为国内最早研究新闻游戏的学者之一,认为新闻游戏是新闻高度娱乐化的结果,其试图“通过建模呈现事件”[2], 这一观点与博格斯特的程序修辞观点不谋而合,认为新闻游戏实质上是通过抽象的方式模拟整个新闻事件,尽管游戏的方式多样,游戏化程度不一,但新闻事件始终贯穿整个游戏进程。

新闻游戏的程序修辞,即游戏设计者通过游戏程序还原新闻事实或进行意见表达。新闻游戏的程序修辞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游戏程序设定了多样性结局,有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二是预设结果为“失败”;三是设置时间上无止境的游戏过程;四是设置无输赢成败标准的开放空间,通过过程解释事件。

1. 多结局式宽幅操作,多样性选择的修辞

在游戏中,成功的希望比成功本身更刺激,而失败也会变得很有趣,新闻游戏的程序设定和大多数游戏一样,具有成功与失败的双重可能性。符号学家赵毅衡指出,文本在组合轴和聚合轴两个向度之间展开,组聚合段的宽窄不一形成不同的文本风格[3]。游戏程序中的多样性选择设定是“游戏内文本”[4]宽幅操作的结果,不同玩家进入新闻游戏中能产生多样性的游戏文本。游戏的内文本与游戏文本概念由学者宗争提出,前者指游戏的程序框架与规则,后者由玩家生成,具有动态性。相较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新闻游戏是一种宽幅文化,提供开放空间,允许公众进行选择,具体表现为游戏程序采用多结局式宽幅操作,为玩家提供了多样性的游戏体验,不同程度地激发了玩家对新闻事件的感知能力。《网易新闻》与《橙光作品》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推出了新闻游戏《逃跑人的日常》,该游戏以英军小兵为主角,总文字量约8万并设有86种结局。在《逃跑人的日常》中,游戏中的不同选择导致了多样性结果,玩家通过体验不同路线的逃生可能,经历其中的特定情境,从而加深对地区问题或历史事件的理解。

2. 预设结果,“失败”结局的修辞

预设结果,对“失败”的修辞指的是无论玩家通过怎样的努力都无法改变游戏的结果,最终失败。在游戏的过程中,失败会让玩家更努力地尝试,即使玩家知道最终的结局是失败,也会寻求不同方式,体验不同的过程,从而强化自身对游戏的体验。在通向失败的过程中,设计者已将意图意义以隐喻的方式传达出去,玩家接受意义并作出解读,设计者的意图意义与玩家对于过程文本的解释意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

3. 过程无止境,“永恒时间”的修辞

过程无止境,即时间上的永恒。这样的永恒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在游戏中玩家不会走向特定的线性结局,游戏过程可以无止境。这样的“永恒时间”指的是玩家在正常操作范围内,既难以成功,也不容易失败,从而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永恒,玩家主动选择放弃游戏行为才会结束游戏。

4. 开放空间,携带文本进行解释

游戏本身有结局,但无输赢标准,游戏提供的是开放的空间,玩家可自由选择,游戏过程本身的目的在于解释新闻或事件,此类新闻游戏的形式以HTML5的形式为主。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推出HTML5新闻游戏《你有一份来自总理的神秘快递》。玩者可以在游戏界面第二屏中的六个角色中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如留乡农民、城市居民、学生等,不同的角色收到不同的神秘快递,点击快递包裹,就可以看到两会中提出的“惠民清单”,从而成功地将两会中的政策信息传递给公众。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人民日报》在2017年7月29日晚推出游戏《穿上军装》,游戏界面首先展示了军人的历史照片,然后提示玩家“你的军装照怎么不见了?”玩家上传自己的照片即可生成军装照(图2)。以HTML5界面为代表的新闻游戏,通常提供的是开放的选择空间,没有输赢的结果,游戏将和新闻或事件相关的材料设定在程序中,玩家在选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了解了新闻事实或相关事件,程序的设定解释了新闻事件本身。

图2 《穿上军装》游戏画面

二、程序嵌入意识形态:新闻的客观性危机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与权力地位都发生了变化,“基于网络交互性的公民共享新闻,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记者’含义,也改变了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权力与地位”①李炜.语境变迁下的“新闻”定义再思考:以符号叙述学为视角[J].符号与传媒,2016:135-145.。新闻游戏可以通过游戏的程序来影响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行为:一方面体现的是新媒体环境下融合新闻的兴起,传受双方的权力与身份的变化;另一方面源于游戏本身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游戏设计者可以通过游戏进程和结果的安排来实现其意图意义。同时,这也意味着新闻被程序化和游戏化后,客观性会被削弱,甚至游戏会使新闻面临着更大的社会伦理问题。

1. 游戏意识形态与社会伦理

新闻游戏的符号修辞,主要是通过游戏的程序实现,旨在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该方式是否与新闻专业主义拥护的真实、客观、公众利益等伦理价值标准相矛盾决定了新闻游戏的未来。一方面,游戏题材本身具有较强的价值观导向,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认为,“我们必须承认,如果我们把游戏看作复杂社会情境的活生生的样板,那么游戏就可能会缺乏道德上的严肃性”[5]。2017年,一款名为《肮脏的中餐馆》(Dirty Chinese Restaurant)的手机游戏被我国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其因涉嫌歧视华裔而未能成功上线。此外,游戏沉迷问题一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火爆的腾讯手游《王者荣耀》在部分中小学被禁止,也有媒体曝出有人因沉迷该游戏而失明的事件,因此,游戏本身在很多人眼中就是负面词语。其次,不是所有的新闻题材都适合做成游戏或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传播,新闻游戏的题材会受到限制,其应用也有限。例如,英国BBC针对叙利亚难民报道设计了名为《叙利亚之旅》(Syrian Journey)的小游戏,但该游戏上线后,《每日邮报》和《太阳报》都称其把人道主义灾难变为游戏让人难以忍受;另一款游戏名为《刺杀肯尼迪》(JFK Reloaded),开发者的初衷是为了重塑历史,但因其暴力内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而备受社会争议。

2. 游戏设计者的主观意图,挑战新闻报道的客观叙述

新闻游戏通过游戏的程序传达游戏设计者的意图意义,这意味着新闻游戏的制作者可以将意识形态与观点偏向嵌入到游戏中,无论公众对游戏的解释如何不同,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设计者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相比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更具有隐蔽性。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一般新闻报道立足于事件的客观性,尽管经过新闻从业者加工后的新闻事实不能完全脱离主观性,但新闻报道还是应以陈述客观事实为主,尽可能地还原新闻现场,公众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思考与判断。新闻游戏能够引发与影响公众对议题或新闻事件的思考,其社会讨论性较强,新闻游戏的程序被设计者固定下来,其中嵌入了设计者的意识形态与主观偏向,从客观视角转向了主观视角,公众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与判断,其态度与观点被设计与引导。相较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新闻游戏的玩者在选择与判断上反而更加被动,新闻游戏提供了貌似开放与互动的形式,但玩者的主 体地位得到了挑战,其作为新闻阅读者的主体 性地位面临危机。

三、立足新闻:新闻游戏未来发展的思考

新闻游戏开启的新程序叙述风格是对传统 的新闻客观纪实叙述的挑战,使新闻读者的地 位更加被动,甚至在某些具有争议的新闻事件 上会引发伦理思考与社会问题。因此,新闻游 戏需要其设计开发者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具体表现为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追求新闻文 本的真实性,始终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突破 新闻时效性限制,把握好新闻游戏的可玩性边 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1. 保持客观中立,追求新闻文本真实

新闻游戏的开发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争 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新闻游戏是否会损害新闻 的真实客观性,游戏的娱乐化基因与新闻专业 主义是否存在矛盾。从游戏本身的特性来看, 游戏不仅能够娱乐,也能应用于教育,娱乐侧 重的是受众的体验,教育往往是设计者的意 图。自严肃游戏诞生以来,游戏在社会意义的 建构中发挥出愈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游 戏体裁本身并不必然损害新闻专业主义标准。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游戏的生命, 是新闻游戏区别于其他游戏的本质特征,新闻 游戏是否真实取决于游戏设计者所采用的新闻 报道与社会事件本身。新闻游戏的真实是游戏 中所依据的新闻文本的真实,新闻文本真实即 新闻游戏中的新闻事件是真实发生的,游戏中 的故事基于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而非设计 者编造的故事或虚假新闻。新闻游戏的程序中 通常会嵌入新闻事件的文字说明,这交代了该 游戏的背景,也可以通过游戏程序本身说明 和解释新闻议题,如《你有一份来自总理的神秘快递》中针对不同群体推出的“惠民清单”等,以游戏的形式对现实新闻事件与议题进行说明和传播。新闻游戏中的规则和图像采取游戏的形式,可以夸张与虚构,这是对现实的拟真。

2. 公共议题为主,不仰赖动态新闻事件

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注重时效性问题,将“第一时间”“抢发新闻”当作其第一要务。从新闻本身的定义来看,无论是陆定一强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还是陈力丹认为的“新闻的基本特征是:本源于事实、较强烈的时效要求、公开性”[6],都将时效性作为新闻作品必须包含的要素。新闻游戏以新闻报道或社会事件为背景或叙述主线,并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传播,游戏程序与规则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闻游戏开发的时间比传统新闻报道制作的时间长,但新闻游戏的时效性主要取决于新闻题材。新闻游戏的题材来源通常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公共议题,或者具有周期性的节假日或会议报道,以突发性事件为背景制作的游戏需在事件淡出人们视线之前推出,或在特定的节假日推出。新闻事件发生后或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关注度降低后,新闻游戏便成为“博物馆艺术”,很难再重新恢复活力。针对新闻时效性问题,中西方新闻游戏实践主要有两种方式予以解决:一是在题材上选择持续时间较长,具有潜在新闻价值的公共议题、社会事件或地区问题为新闻游戏背景或叙述主线,不应仰赖于动态性较强的新闻事件;二是制作程序相对简单的新闻游戏,或以具有周期性的活动为背景。我国目前的新闻游戏主要是通过HTML5交互页面的形式来实现,以特定事件与活动为内容,如《人民日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推出新闻游戏《穿上军装》,《中国青年报》以端午节为背景制作的《端午节龙舟大赛等你来挑战》等,其投入的时间成本与资金相对于网站新闻游戏较低,更易于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3. 把握可玩性边界与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新闻游戏较之于传统新闻报道的优势在于,其具有交互式体验和沉浸式传播的特点,根本上说是因为新闻游戏具有可玩性(Gameplay)。游戏的可玩性是衡量新闻游戏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可玩性是“游戏与玩家互动所产生沉浸度的反映”[7],沉浸度是游戏让玩家投入的程度,影响沉浸度的因素主要包括游戏故事的丰富情节、游戏过程的多样性、游戏画面视觉感官等。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得到娱乐放松,也能获取知识和体验。因此,一款好的新闻游戏不仅需要抓住有价值和故事性较强的新闻事件,也要关注玩家的主体感受,平衡用户在游戏过程中的自由度与控制力。但新闻游戏的可玩性受到新闻题材的限制,不是所有的新闻内容都适合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体验。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娱乐至死》中曾预言人类将会沉溺于电视感性且充满娱乐的世界,从而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我们的文化对于电视认识论的适应非常彻底,我们已完全接受了电视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的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8]相比于电视潜移默化的影响,游戏媒介强调的互动性离不开娱乐的基因,这一影响更具有爆炸性。因此,新闻的媒介伦理及专业主义价值理念除了要求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外,也需要新闻从业人员保持高度的行业自律,并遵守社会伦理道德。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中,既要考虑游戏的可玩性与参与度,又要避免政治和社会中的敏感问题,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铭记于心,始终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程序游戏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
英国与欧盟正式启动“离婚”程序程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创卫暗访程序有待改进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