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和微课的O2O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2018-09-14冯伟
冯 伟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影响了生活的许多方面,淘宝网店的出现遏制了实体店对产业的垄断,滴滴打车打破了出租车行业无人竞争的局面,促使出租车司机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开放性和合作性是“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微课和慕课等交互性、可视性更强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方法、资源的应用在我国课程教学改革中快速发展起来。作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体育这一特殊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1 微课和慕课
微课和慕课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育资源供给方式。互联网时代下教育领域可以采取沃尔玛著名的采购、营运分离模式构建“课程市场”, 教育职能部门将知识转化为用户可以依据兴趣自行选取的数字化产品,角色转变成提供课程产品的市场,这一转变使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资源开发和课程设计统一外包给具有国家认证资格的课程开发设计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变成产品的消费者。
1.1 微课的定义与特点
不同学者出发角度不同对微课的概念有不同理解。教育领域微课以主题模块为依据,以短小精悍教学视频为载体,基于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经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完成的独立并且完整的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小规模网络课程。微课可以灵活地应用于翻转课堂教学和泛在化、碎片化学习多种学习方式。优秀微课建设的关键任务是课堂教学微视频的录制。视频要做到短小精悍、重点突出、使用方便、易于扩充等,内容要来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微课以最具精髓的视频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微课这一“微世界”形成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大而广的新课堂范式。
1.2 慕课的定义与特点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以西蒙斯连通主义理论和现代网络化开放教育学为基础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新方法。作为一种大规模网络课堂,不仅免费提供大量高品质教育资源,而且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缓解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所有学生真正享受到了泛在化、高质量的学习。慕课的“网络集结性”使其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扩大了知识传播的受众群体,进而为教育带来极大影响。慕课与网络公开课的不同在于课程拥有管理系统、编程接口和社交论坛,视频课程由微课程通过小问题的设置连接起来。就像玩电脑游戏过程中要通关一样回答问题才能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结业证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由专人负责答疑解惑,使学生享受到名师一对一教学的感觉。利用大数据跟踪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对学习活动做出评价,实现了因材施教。
2 体育教学中运用慕课和微课的意义
慕课和微课对体育教学的价值在于能满足学生泛在化学习需求,并有利于平衡体育教育资源,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文化交流。体育这一门学科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明显特征是其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实践教学受到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场地器材、天气情况及对象基础等各种因素都会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讲授、示范为主的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受时间和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让学生长时间保持高度注意力十分困难。作为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在线课程,慕课可以实现传统体育教学所达不到的国际共享,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和学习东西方不同国家的体育文化和运动传统差异,通过慕课学生可以与世界上不同国度的学习者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促进不同国家体育文化的良性互动,加快全球体育文化与各国之间的交流发展。慕课和微课的出现有利于延续体育课堂,建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具有极大地颠覆性,这是由慕课和微课的独特属性决定的。微课和慕课将会推动高校智慧教育的快速发展,将成为第4次世界教育革命的重要参与者。体育教师应理解并秉承微课和慕课技术,与学生一同成长学习掌握并熟练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创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打造智慧课堂。
3 “微课—慕课—传统课堂”O2O体育教学模式
微课和慕课有各自的缺点,微课存在碎片化、不系统的缺点;而慕课最大的不足是自主学习过程难监控、学习效果难保证。慕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如何把慕课、微课与现实课堂课程实现深度融合,发挥网络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索。
3.1 模式总体框架
微课、慕课、传统课堂的关系相辅相成,微课出现使体育课程的授课方式更加灵活,慕课的建设拓宽了传统知识传播覆盖面。制作精准的微课和规模巨大的慕课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不可或缺的线上平台和资源,从而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从根本上颠覆已有教学模式。结合微课和慕课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基于本研究构建基于微课-慕课-传统课堂的O2O体育立体教学模式。体育运动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微课和慕课的引入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和慕课融入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并非简单的相加,应结合体育教学课程的特点与需求,研究微课、慕课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立有机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将微课嵌入课程教学中,能够缩短教师在讲解技术动作要领方面所花费的时间。慕课和微课不受时空限制,在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之前,学生可以完成新课程的预习及已学课程的复习,在课后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反复学习、模仿对技术动作加深理解与掌握,实现体育的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节省许多的时间进行有差别的指导。大众体育制度不完善,公众体育锻炼缺乏科学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慕课和微课可以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众多的体育课程,从而为大众体育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形成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微课—慕课—传统课堂”O2O体育教学模式包括平台建设、课堂教学、课下学习及评价反馈4大部分。平台建设部分基于慕课平台集制作精良的微课资源于一体,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详细研究,对内容进行分解,提取精华知识点为微课的拍摄做准备,开放的慕课平台提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并配备相应的文字教材、ppt课件、自测总结、学习任务等,通过慕课平台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反复学习困难知识点,还可以通过线上答疑巩固掌握知识点,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支持系统。课堂教学之前学生通过慕课平台已经进行课程的预习,预习任务设计的是趣味性的任务,以激发学习兴趣,并解决教学重难点之外的知识学习,教学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聚焦于对学生问题的解惑、弱势学习群体的提升,并针对线上的检测练习的学生反馈和评价给出相应措施。课下学习学生可以灵活支配时间地点自主学习,对已经掌握的可以跳过,着重针对自己掌握不熟练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学习。反馈评价是联系线上线下纽带,也是推动教学不断发展的助推器。反馈评价包括2方面:成绩测评和学生对慕课平台、微课视频的阶段性评价反馈。成绩测评包括老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线下活动评价。通过分析并结合学生反馈结果促进教师优化调整课程内容。此模式各个环节相互影响促进,是一种学习主动化、整合多元化、讲授多样化、支持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图1 “微课—慕课—传统课堂”O2O体育教学模式
3.2 模式的具体操作
教学设计是知识内化和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了构建微课为资源、慕课为平台、任务为核心、监控为保障、激励为动力、泛在学习为手段的“微课—慕课—传统课堂”O2O体育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构建以知识内化和能力培养为目标、以PBL(问题学习为导向)为原则的课堂教学策略。
3.2.1 明确教学目标,实施任务驱动 教师要以大纲为依据安排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顺序,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从而避免知识难度越位。展现方式以任务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具体要求。
3.2.2 完善软硬件环境,支持O2O学习在“微课—慕课—传统课堂”O2O体育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手段以课堂面授为主,课下微课视频预习复习为辅。微课的类型包括学习型和练习型微课,便于学生开展课前学习和课下练习,帮助学生开展运动技能的学习巩固。微课视频针对性强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巩固。本模式中课前学习、课下复习及成绩评定都离不开慕课平台的支持。
3.2.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前期的主要工作由是教师完成,平台建立之前要对课程整体把握,精心设计与制作慕课平台的各个部分,包括课程视频、在线答疑、互动交流等。提炼重点和难点进行微课视频制作完成对知识点的微化和教学内容浓缩,包含微课名称、知识点、节奏把握、设计思路、内容分配等。制作完成后上传微课视频,学生在使用微课学习时系统通过网络平台监测学习过程并形成反馈,监测评估学生学习活动,在线回应学生的疑问。教师可通过慕课平台了解学生视频学习和习题完成情况,为线下课内教学提供决策依据。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始终,依靠慕课平台的资源共享、在线评测、数据记录与评价等方面优势,使课线上线下学习活动无缝衔接。
3.2.4 激励学生主体作用 对学生而言,完成课程学习需要2方面,线上自学和复习教学视频及传统教师面授课课堂学习,经过“线上+线下”的立体学习模式对知识点和基本技术动作形成牢固清晰地认识与掌握。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在于所习运动技能的牢固掌握需要通过反复实践练习,学生可以利用慕课平台的线上资源继续进行运动技能的巩固练习。因此线下传统课堂面授教学以线上系统的反馈评价结果作为开始和结束,课程开始时教师首先进行面对面答疑,根据答疑情况和已掌握的线上学习反馈结果实施有重点难点的进行课程教学,课程结束时针对学习检测情况进行总结。
4 结 语
“微课—慕课—传统课堂”O2O体育教学模式全面剖析教学重、难点,弥补了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不足,把难以理解的运动技能或是技术动作利用微课视频更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在学习中充分体会运动带来的的乐趣,引导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增强体育锻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