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电一体化专业内容看中德合作专业教学本土化实践
2018-09-13殷宝荣
摘 要: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适应社会、企业对现代技术工人的需求。为提高这种适应性,可以着力于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制度的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并付诸实践。江苏省目前已开始着力开展多项中德合作办学项目。通过各大院校的努力发展,中德合作办学已悄然展开。我院近年也开展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合作班的专业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关系着合作项目能否顺利开花结果。
关键词:中德合作;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本土化
一、 从机电一体化专业看中德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如今,“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明确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并着力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 关于国内职业教育中的中德合作现状
现在,国内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引进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思想和经验,培养高级技术工人,满足企业、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各职业院校与德国工业行会以及职业培训中心等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与教学。
全省技工院校已开始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发展国际化办学。然而,虽然国际合作办学在省内已经有多家技师学院开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成熟。尤其是像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不仅在全省范围内,甚至在德国,都没有成熟的专业教学经验。
(二) 我院中德合作办学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概况
我院积极探索、推进国际化办学,携手常州雅堂德中教育,联合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开展中德国际合作。机电一体化,作为学院中德合作专业之一,在专业教学中,主要涉及的模块知识点在德方的人才规格书中虽有相应的条款规定,但可操作性不高,尚且缺乏与之配套的系统专业教学计划,以及相关的培训项目载体、任务书等教学资料。甚至部分内容从没有涉及过,尤其如德标、欧标文件等资料的缺乏,给教学实践带来了困难。
二、 中德国际合作办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项目设计与实践
(一)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本土化理念
虽然中德国际合作办学,方式方法与渠道各不相同,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也有很大不同,但就具体的办学合作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很多。学院中德国际合作办学,在现有专业教学基础上,结合德方提供的机电一体专业人才规格书,对于部分专业内容的教学,规格书中的有相应条款,却没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需要将其本土化。
人才规格书的本土化过程,就是从德方规定的条款与教学要求出发,通过将国内现有相关专业课程教材与内容进行解构,找到与规格书相匹配的较为详细的知识与技能点,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重构为学院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操作的教学项目与内容,并且通过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考核。
(二) 专业教学项目设计与实践之解构
分析与解构,即从德方规格书所规定的条款、教学目标与内容出发,通过将国内相关的教科书,或者教学项目内容进行解构,找出与德方规格书内容相匹配的详细的知识点。一个条款要求的理论知识点,可能对应多本教科书,也可能在多个项目中得到体现;其技能操作要求,可能在多个操作项目中会进行教学。比如对于规格书中“测量和检查电气量”的要求,可对应《安全用电》中接触人体的安全电压与安全電流等知识,也可是《电子测量与仪器》中的知识点,或是实训项目中具体电气量的测量。分析与解构的结果,就是从现有教材与项目中解构出与德方规格书要求相对应的理论与技能知识点,或者是实训项目。例如从《电工基础》中解构出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物理量、电阻与电导等相关知识点,与人才规格书中模块教学内容相对应。如果没有现有内容,就需与德方专家协商,确定相关知识点。
(三) 专业教学项目设计与实践之重构
通过分析与解构之后,就是对其理论知识点,以及技能操作点,进行重构。在专业教学的起步阶段,理论知识点的教学非常重要,这是给学生打基础的阶段。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面与知识点,越来越宽广,即实际的教学内容会非常多,但教学时间是有限制的,还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要求与效果。这就需要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以项目任务来驱动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教学。因此,在知识与技能的重构过程中,应着力于涵盖解构之后的理论与技能知识点,寻找或者设计开发对应的教学项目。例如在《控制线路安装》项目中,将解构得来的知识技能点,如低压电器的原理与应用、线槽安装、电气线路安装与调试等,并将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等能力培养,也考虑在内。最后通过此项目的教学实施,来实现知识的重构,完成人才规格书中,相应理论模块中关于组件、电气测量等教学内容与要求;同时也能实现技能模块中关于电气装配和零部件安装、测量和检查电量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三、 体会与思考
通过中德国际合作班专业教学项目实践,认识到专业技能教学,尤其是机电一体化等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刚开始接触专业的第一年,通过理论讲解的课程形式,需要概括性的让学生知道需要学到哪些专业知识,然后通过实训操作项目教学,让学生知道并理解理论基础在哪里,是什么,甚至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区去探索性地寻找答案。在实践教学中,理论教学应注重实用性,与实践紧密联系,服从实践需要,实践需要什么理论就学习什么理论。中德国际合作班的专业教学,应该重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自我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景槐,朱福先.中德合作办学工程力学课程教改与实践[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09(04):44-49.
[2]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53-57.
[3]翟鹤,张昕,赫尔穆特·贝克.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2):6-7.
[4]冯帆.论中德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差异[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34-138.
作者简介:
殷宝荣,江苏省苏州市,苏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