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之美学精神
2018-09-13彭妍年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隋唐开始独立,无论是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的青绿山水;南宋马夏的别出心裁;或是元代山水趋向抒情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貌的山水画作;抑或是明清时期画派林立,画人无数。这些丹青奇才与传世佳作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中国山水画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精神。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美学精神 创造
一、“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万物相互交替,相互制约,相互统一平衡。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天”所指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山川、草木、河流;而“人”则指的是画者的自我体现。在画家眼中,人是主体,天地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客体,而是自我发自内心的感悟,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画家不拘泥于自然的束缚,注重在人与自然和谐之中寻找真谛,营造出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效果。人没有征服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在描绘自然景物上,采取用身心去感受的方式敞开心扉拥抱自然,创造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做到心化的物与我合一,人与自然的合一。比如说倪瓒的山水画《渔庄秋霁图》,作品以墨浓而枯的干笔描画雨后清新的枯林景致,画面中疏树五六株,水面空旷,山峦平远,一河两岸。笔墨干枯、清雅、明洁,如万顷湖水澄清于秋月寒夜之下,令人俗虑尽空,意境荒寒,气韵深远。画面中不仅创造了一种纯净清雅、淡泊自守、无欲无为的意境,更在萧条与凄凉中显示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饱含了云林孤苦、茫然、悲凉却不卑不亢的复杂心境,是画家内心追求的真实写照,体现出云林对自然的整体领纳感受,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二、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精神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不仅要模仿自然外在的形象,更要领悟自然。郭熙主张“饱游饫看”,指出全国各地山水的特征“莫可穷其要妙”,得出“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并指出“近世画手,生吴越者,写东南之耸瘦;居咸秦者,貌关陇之壮”。皆“所经之不众多也。”
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一生足迹大半个中国,画风屡变屡奇,一画一境,全都来自于写生功夫。师自然之变,去感受、去运用、去实践,使得主客观情与情之交融,化育知行合一境界。自然景物不能等同于画,而绘画得之于自然景物之中所以需要画者心与物的结合,运情摹景,高度重视表现自然内在的生动和丰富性,通过物我合一,达到艺术和谐统一的美学精神。
三、中国山水画创造意境的美学精神
山水画的意境就是山水画所创造的境界,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创造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更多的是画家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山水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无论是北宗山水还是南宗山水,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功能无不如此。文人山水画多表现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宫廷画家的界画更多表现楼宇宫殿,是人间的繁华,也是超脱于人间的世外桃源。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心灵居所。这也是画家与观者的心灵沟通。
例如南宗山水代表人物董源的作品大多淡墨轻岚,温雅柔润,平淡天真,飘渺轻逸,而不外露刚拔之气;北宗代表人物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瀑布,真实地画出北方山川壮美,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他的作品相比董源山水画作品更加苍郁,用笔则更温润,更少躁气。无论是南宗山水还是北宗山水,他们所表达的意境不同,但是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四、寄情山水的美学精神
歷代画家,上至帝王世家,下至王旅布衣。都喜爱山水艺术,寄情于山水,实现精神上的自由。无论画什么,怎么去画,都服从于人的思想感情,“画从于心”。创作者面对大自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情摹景,石涛曾在《苦瓜和尚话语录》第十四章节“四时”中提出一年分四季,季节各异,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会有所不同。李成擅长描绘寒林平野,米友仁擅长描绘潇湘烟雨,赵孟頫擅长描绘鹊华秋色,画家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现象,描绘不同的自然景观,情与景的相融展现在画面之中。
山水画所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精神,在当今社会不该被外部物欲蒙蔽。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尘俗,不应被欲望支配,不应附庸风雅,哗众取宠。在一次次写生实践之中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最终得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之所以成为我,自然有我所存在的价值,不应斤斤于泥古不化,笔下的山川、河流、草木是大自然授予画家的可师之资,是画家真正的老师。游历名山大川,感受自然,保持自我的本性,成为心灵的主人,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会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作者简介:彭妍年,女,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7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