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微课,真伪课
2018-09-13丁学东
丁学东
恍然如梦,微时代来了。微博、微信、微商、微电影……,无“微”不至。大背景下,微课理所当然地横空出世。
什么是微课?学术界至今虽没有界定,但已有初步的共识。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教授解释为:“微课”(Micro-lesson)是指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使学习者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为目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记录或展示教师围绕某个(某些)知识点(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这算是一个普遍认可的解读。很明白,微课的受众主体是学生,微课的内容是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微课的形式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手段是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这样的微课不多。
什么是微课?微者,小也,微课即微缩的课,微缩的课即压缩的课,压缩的课即省略的课,省略的课可以省略教学时间,也可省略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甚至还可以省略学生。这类“微课”中没有学生,受众是评委,“微课”的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微课”内容是一课时的容量,“微课”的方式方法是演说,“微课”的别名是“模拟课堂”。
显然,此“微课”是彼“微课”的马甲。
真微课虽然不多,然马甲泛濫。“模拟课堂”打着微课的幌子,混入某些校本教研活动,加入到某些教师课堂基本功竞赛,进入某些教师资格认定,介入某些教师招聘考录。假微课鸠占鹊巢、李代桃僵,形式高普及,功用高利害。
“模拟课堂”是假微课,真伪课。
“模拟课堂”也称作“无生课堂”,特点是没有学生。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是课堂的四大元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组成课堂最主要的元素。主体缺失,何谈课堂?课堂必须有学生,这是规则!规则不能颠覆。课堂教学也称“班级授课制”,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与学发生的地方,学习的根本是交流,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是双边活动,或是多边活动,唯独不能是单边“活动”。教师“独角”课堂,“学习”如何发生?“交流”怎样实现?“活动”如何进行?课堂不能只有教师,这是常识!常识必须认同。
“模拟课堂”是“画饼”课堂。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演说中频率最高的话语是:“同学们对上节知识掌握得真好!”“张三同学回答得特别到位。”“第三小组会合作、善交流,展示得精彩,向他们学习。”“这部分大家都没问题了。”“这堂课我们达成了学习目标。”如此这般,或诸如此类。表面有道理,实则子虚乌有,绘蓝图,画大饼,自欺欺人。“回答到位”是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启发、引导能力的,“合作扎实、展示精彩”是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指导能力的,“问题”不是说没有就没有的,“目标”不是说达成就达成的。一厢情愿,画饼充饥,口若悬河地描绘课堂的乌托邦,这种“模拟课堂”荒唐至极,毫无信度。
“模拟课堂”几乎都是为了教师选拔,问题在于“模拟课堂”检验不出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模拟课堂”考查教师犹如用天平称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举止失当,隔靴搔痒,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原则,以偏概全,管中窥豹是症结所在。这种“课堂”(其实不是课堂)多为“带课参评”,或“带框参评(带着准备好的固定格式和套路参加评选)”,考的是教师的背诵能力,充其量是教师的演说能力。我认为,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的人格、学识和教学技能。人格需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影射出来,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学识包括学科知识、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文化知识,这些功底需要在师生互动交流中一点点地暴露;技能包括语言表达(又包括口语表达、体态表达、书面表达)、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教学机智、指导评价、师生沟通、信息技术等等,课堂中的学生是一个个复杂的生命个体,教学过程是一段段不能捉摸的情境,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在变化。运用什么方式,选择什么教法,采取什么手段,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捕捉教学时机,如何调整教学……这些挑战着教师的教学技能。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瞬息万变中方显教师本色,“模拟课堂”“无生授课”能行吗?
令人担忧的是“模拟课堂”发展得如火如荼、风起云涌。两年前笔者到北师大参加“国培”,首都的一位教授专门设立一讲,对“模拟课堂”(她称“微课堂”)的参赛技巧面授机宜,教授也是位教研人!推波助澜的教研人!就在刚才,笔者无意间发现同事的桌上赫然摆着一本《××微课》,打开,内容正是“模拟课堂”所属,出版单位也在助纣为虐!回想到自己最近几年也三番五次地被“请”进这类微课堂(伪课堂),忽然产生一种恐惧,一种魑魅魍魉嚣张于教育的恐惧!
信息时代,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要张开双臂拥抱“微课”,同时,要睁大眼睛抵制“伪课”。
教育是艺术、是科学、是事业。教育首先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为了教育这份事业,为了教师这个职业,各类教师竞赛、选拔,特别是高利害的竞赛、选拔,不能再拿“模拟课堂”说事儿了。还是老办法,给每位选手一课书、一个班、一节课,看他如何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