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学堂”教学改革若干核心问题的解读
2018-09-13杨勇张美珍
杨勇 张美珍
包头市达茂联合旗教育在师生“双流失”的背景下,自2013年9月以来,全旗中小学、幼儿园各个学段按照“课标”“纲要”“指南”要求進行了区域推进 “能动学堂”和“能动乐园”的课堂教学改革……
“能动学堂”就是让教师“教得有效”,让学生“学得愉快主动”、个体得到“充分发展”,在这场“观念革命”与“行为革命”中会面临各种拦路虎和绊脚石。如何一一击破是我们每个在课改中艰难行走的教师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导学案编写成什么样子才有效?
“导学案”,顾名思义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这个方案中要回答课堂的三个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目标告诉学生“为什么学”,各个环节的各类题型告诉学生“学什么”,学法指导告诉学生“怎么学”。
导学案常见的问题是“习题化”“教材搬家”“教参搬家”,起不到“导”的作用,因此,它的编制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和遵循原则:
1.根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确定导学案的问题设置方向。拟定的学习目标在导学案的问题中应该一一落实,即使不能直观体现,问题中也应该有隐含因素,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走向目标的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性)
2.导学案上所设计的问题,表述要准确明白,简明扼要,不可冗长,要问得委婉,但不可过于含蓄;要控制导学案的量,切忌成为习题集。
3.导学案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有坡度感,使学生在踏上第一个台阶感觉到是轻松的,踏上第二个台阶感觉到是愉悦的,踏上第三个台阶时能够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不可低估学法指导的作用。学法指导要交代清楚以下方面:每一个题怎么做?按什么步骤去做?有什么样的答题规范和要求?做题时需要查阅的素材等。导学案是前置的,其目的是使学生课前完成,从而有针对性地上课。
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教材,分析教材,进而吃透教材,来准确把握重难点,然后再来构思导学案的问题设计,选准一个训练点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便是最好的语文课,不需要面面俱到。我们可以以“背影”为例来讲清这件事:我认为《背影》一文的经典之处便是“望父买橘”的片段,而值得学生研究学习的也是这一段,所以这一课的导学案便有了思路——“说背影”“悟背影”“写背影”,问题简单明了,提纲挈领,将每一个学习目标落实在每一个问题当中。而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包含的信息量是极大的,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可以辐射出若干个问题。比如:在谈到“为什么着力刻画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一段”,学生便会答,“因为这一段最感人”,此时,教师便会追问“为什么感人”,在教师的参与探究中,关键点拨下,便探究出了本段的“细节描写的特点,写作角度的独特,以小见大以及通过流泪侧面烘托父爱的写法”,写作的艺术留白,镜头整合等知识点。这样整堂课生成性就极好。
二、“学习目标”如何拟定学生才能看得懂?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以两种“学习目标”做一下比较。
其一: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情况。2.体会作者的情感。其二:1.能够在文中找到三只猫“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语句,并比较异同。 2.感知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在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后者与前者比较,明显具有以下特点:
具体化了:后者把前者的“不同情况”具体说明,分项列出,这样学生就能直观读懂,而不是模模糊糊、抽象猜测。指向性更明确了:让学生“感悟作者感情”时,要指明是针对第几只猫,是什么感情,比如“第三只”“悔恨”等词,这样表述,学生容易明白。
三、如何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
首先,各科教师一定要有沟通,要控制预习的总量。其次,要精简导学案的问题。再次,每天只完成第二天要授课的课时内容。最后,导学案的内容要有创新性,不能是简单的问答,要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且不可以和练习册的题目重复。为了保质保量,要有相应的措施。
1.第二天小组长进行组内检查,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每一个小组长还要制订相应的检查措施。
2.在授课之前,教师也要简单批阅导学案,检查出不完整的、抄袭参考书的、字迹潦草的、互抄的学生有多少。根据检查结果可以给小组加分或扣分,采用捆绑式评价。
3.每日评比出完成较好的几组进行表扬,组与组之间就形成了积极有效的竞争动态。
4.时间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抽查批阅的方式。方式是多样的,将孩子们可能产生的侥幸心理彻底粉碎在萌芽状态。
四、怎样开展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1.引导学生真实学习。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充满挑战性,只基于文献资料的提问,学生不会太感兴趣,也无意义。提出问题之后,如果学生反应迟缓,教师别着急给出答案,那样势必会造成伪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等待,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搭建表达的平台。
2.理解模式,超越模式。高效课堂是有基本模式的,开始时可以模仿、借鉴,但最终必须自我建模、破模、再建模,如果我们简单复制他人模式,就会使课堂索然无味。我们引进模式之后,就可以思考建构适合本校或准确一点说适合自己的学生和自己个性特点的模式。
3.理解模式,注入风格。我们可以在遵循这个模式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教学理解,失去教师个性风格的课堂是不会吸引学生的,也是不科学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苦恼的,是因为受模式的桎梏而丢失了我们的教学资源——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只要把握一个宗旨,那就是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在真正的思维状态下完成真实的学习。
4.创造和谐的教学关系。最好的教学关系是生态的、流动的、变化的、生长的、师生共同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很微妙,需要我们拿出智慧,使师生关系和谐起来,我们的课堂便会成为充满思想、拥有境界的课堂。
5.学会信任,学会倾听。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等待,学会信任。高度信任學生,是教学的大智慧。学会倾听,即使是错误的答案也有价值。特别是语文课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标准答案”,只需要听到孩子们在对抗质疑中的不同声音,因为那是每一个孩子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是独有的思想火花的迸发。
6.鼓励表达,完美引导。即使是说得不靠谱的学生,教师也不能简单否认,也不能不置可否。要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及错误的价值,或给予其他方面的鼓励。对一部分干脆不发言的“学困生”,也应该用激励的语言、浅显的问题引导他们说话。教师鼓励学生试错,共同分享错误,是课堂民主的标志。
7.放大眼界看课堂。如果我们仅仅从知识目标出发,去评判学生发言内容,最后得出学生好像没有学到真知识的结论,那么课堂沉闷会成为必然。如果把这样的课堂展示,看作是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展示,是学生知识积累的展示,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展示,那么,课堂就有价值了。
8.发现问题,完善规则。当学生对一种规则不感兴趣时,课堂上探求欲望不够浓时,便要变化激励和评价方式,重新制定规则。规则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变得有效的,不可以一成不变,就像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例如:课改初期学生不积极发言时,规则是发言者必加分。当发言习惯形成后,规则更改为按发言质量加分。所有的规则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中形成的,进而内化成一种习惯。
五、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差怎么办?
1.强化合作意识。课堂上创造合作情境,比如,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展示,小组共同探究一个成果,小组合作表演等等,在此基础上将荣誉捆绑进行规则制定。有了集体荣誉感,合作意识就会增强。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比如某组内的一个成员在发言时,中途思路不够畅通或无法完成这一任务时,可以求助组内某个孩子帮助完成,这样第一个孩子也不会尴尬,第二个孩子还充满成就感。要让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学生会轻视合作学习,把合作看作是一种形式。
2.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多角色引领。合作学习是“能动学堂”的命脉,最能彰显其特色。“合作学习”的风险很大,因为小组合作是以小组形式展开的,需要教师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学生开始讨论时,你是参与者、指导者、帮助者,你要耐心地听取学生的看法并及时给予鼓励。学生在停止讨论时,你是引导者、仲裁者,引导他们趋向深入,引导他们抓住关键,引导他们拿出更精准的表述。学生展示质疑过程中如果“扯得远了”,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巧妙叫停!
3.合作学习要注意如下细节:
增强学生合作的价值感——如果课堂上出现了热烈的展示和交流,就需要进一步追踪他们展示的是什么,交流有没有深度。如果有的学生不知该做什么,觉得自己的观点无足轻重,那么我们就要辅助他们说出看法,然后为他们有意创造机会在众人面前说出看法,内在的自信一旦燃烧,他们的带动和表率作用高不可估。
合作学习要自然随机产生——“合作”,说到底是学生的需求,而不是“能动学堂”的标签。合作学习可以由教师发起,也可以由展示者发起,也可以由学生中的任何一人发起,是随机的、动态的,简单地说,在没有说法或有不同的说法时,都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前者为了探究成果,后者为了达成共识。“理愈辩愈明”,在思辨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让课堂的思维碰撞,生成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