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思辨与表达能力才是关键
2018-09-13熊丙奇
熊丙奇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文应坚持考查思辨与表达能力。这是和近年来高考作文改革一脉相承的。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基本上延续了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改革趋势。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材料作文,给考生材料,由考生自主命题。
出材料作文的目的,是给学生思辨空间和表现空间。而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是语文作文的基本功能。一个好的作文题,要给学生较大的思辨空间和表达空间。
但材料作文给的材料,不能“主题先行”,即不能给考生设定表达的观念,不然,考生的思辨空间就会受到限制,写出来的文章,就可能千篇一律,有不少空话、套话,甚至“鸡汤文”。
近年来的高考材料作文,不少学生还是用宿构、套题的方式应对问题,这就没有起到材料作文改革的作用。这是因为有的材料作文,给的材料就明确了表达的主题,如果这类材料作文增多,学校老师、学生就采取宿构、套题的方式在准备作文,约束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中。
今年的全国卷I作文(写给2035年的他)和浙江的作文(浙江精神和浙江人)、北京的作文,从命题角度,希望学生畅想、畅谈,但从学生写作角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主题先行”问题,学生的思辨空间不大,表达的观念会千篇一律,很难写出出彩的文章。
二是给学生选择,从两个作文题、三个作文题中选择一道写作,这给学生选择空间。
像北京的微写作题目,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则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这有利于考生选择适合自己表达的材料、话题写作,这是扩大学生选择权在考题中的体现。
以上两方面趋势是十分明显的,也会在今后的语文作文中继续坚持。而对于语文作文题,当前存在一个争议:究竟是题目贴近现实、时代性强好,还是淡化作文的时代性特点,集中关注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好?
赞成贴近现实、时代性强的人认为,这样出题,有利于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不赞成者则认为,语文作文题,不是政治题,也非科技题、历史题,不应考查学生对时政的了解,考查时政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过于贴近社会热点的考题,并不利于考查语文作文本应该考查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反而很容易让学校老师、考生押题。
总体而言,这几年得到社会舆论赞扬的比较好的作文题,大多是给学生较大思辨空间、表达空间的题目,既有和社会热点结合的题目,也有“远离”社会热点而富有哲学思辨的题目,如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價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这样看来,作文题目不在于是否紧跟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性,而在于题目是否给学生思辨、表达空间,只要能给学生思辨和表达空间,这样的作文题就是好的作文题。
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会是语文作文出题的初衷。这既可以避免学生套题、宿构,以应试方式准备作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来源:教育思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