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应变策略探究
——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
2018-09-13□
□
会展业作为发展迅猛的新兴朝阳产业,是集商务活动、会议展示、观光旅游、对外宣传“四位一体”的新兴产业[1],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会展与其深度融合,衍生出了颇具想象空间的“互联网+会展”新模式。诸如上海世博会、杭州G20峰会、西安世园会、广交会等各类国际会展的成功举办,其中互联网信息技术功不可没,它使得现代会展实现了全方位信息化和立体化[2],无论是在展会筹备、数据采集、会展现场管理,还是在会展人力投入、展品可视性、展中营销等方面都体现了传统会展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地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2015年国务院印发 《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里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引导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举办网络虚拟展览会,形成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在展览业的应用[3]。目前,全国60%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的各类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展示交易会,以大数据为核心,以“互联网”为主干和枢纽,形成“国际会展跨媒体链接资讯系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成为时代的新产物。
一、“互联网+”给传统会展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
(一)技术变革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数已达到7.51亿人,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人,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02亿人,线下场景使用特点突出,信息化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速超出了人们的预期[4]。目前,互联网技术与会展领域开始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势,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网络会展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新的技术变革势不可挡,传统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相对滞后,会展教育面临的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思维变革
“互联网+”理念下,对于传统教育的冲击在教师、学生、课程和方法等方面充分显现。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而实现掌握知识的目标,这给会展教育带来了新课题。作为高校会展专业,围绕“互联网+”思维,积极面对新技术、新理念,立足未来“智慧会展”新需求,探索和实践“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思维,已成为会展人才高效培养的唯一选项。
(三)知识变革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会展业已经成为展览文化与互联科技的结合体,未来会展业将以互联网及终端技术为基础,连通所有展示功能,促使展览展示的方式发生“颠覆”性转变,网络虚拟展示技术将逐渐替代传统的实体展示成为主流。同时,行业对会展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实体会展模式下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跨领域、跨学科人才培养将成为常态。因此,融合互联互通、大数据、云计算、虚拟仿真、智能交互等技术,进行知识结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
(四)方法变革
教学是教与学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法与学法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最终结果。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会展专业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像日常游戏一样穿越到任何展会现场,参与虚拟的展会交易、展会服务等活动,既丰富学生的学习模式,又使得学习更加高效和个性化,最终提高学生“学”的效率。
二、“互联网+”背景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当前,会展专业所涉及学科非常广泛,占主体地位的有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广告学、艺术设计、外语等六大类,人才培养理念尚处于探索的过程之中。目前,由于各高校、各学科仍立足于自身优势,与“互联网+”理念的结合度各有不同,致使人才培养模式仍缺乏统一标准,现有的会展专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升级换代中表现出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专业人才应变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现代会展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会展教育与会展业互联网技术的提升相对脱节,课程设置跟不上“互联网+”背景下会展业发展的节奏。课程设置中过于强调学科、共性及社会需要,忽视了学生需求、素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于能够体现“互联网+会展”的课程涉及不够,无法凸显互联互通、大数据、云计算、虚拟仿真、智能交互等技术在现代会展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5]。
(三)学生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会展岗位需求
多年来,会展行业需要大量的具备宽泛的知识理论、策划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但在长期“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下,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不全面,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诸如网络会展、信息化管理、虚拟仿真等技术相关的知识尚未涉及,这无疑不利于高素质、高能力、现代化会展人才的培养。
(四)会展专业教师水平有待提升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已经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以往陈旧的知识和经验已经难以迎合时代发展需求,时代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应具备较强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因此,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质、专业技能的提升,已经成为会展专业人才高效培养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应变策略
(一)明确会展专业定位,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几年来,浙江农商学院会展专业立足自身优势,围绕“互联网+”理念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紧握现代技术发展脉搏和会展行业需求,确立了从“十二五”期间的会展艺术设计方向,到“十三五”期间会展艺术设计与网络会展相融合的专业方向,走出了与兄弟院校错位发展的道路。
为了使人才的培养达到供需平衡,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第一,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及时了解会展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成立会展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会展行业专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指导,探讨“互联网+”背景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主动听取专家合理化建议之后,吸收了产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了行业在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加强校际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学习和交流先进的会展教育经验,邀请教育界及兄弟院校专家组建了“农商院会展专业建设智囊团”,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会展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方法及经验,在培养网络会展人才“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的基础上,主动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为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会展教育发展的需要,浙江农商院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针对现有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开设网络会展、会展多媒体技术等新课程,改造原有会展营销、会展项目管理等老课程,重新整合专业课程,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三)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专业兴趣
传统的会展教育课程之间、知识模块之间均缺乏应有的体系关联,其孤立的课程、枯燥的理论知识及碎片化的实训任务,使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导致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弱。实践并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是“互联网+”背景下会展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专业立足“互联网+”平台,实施以“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根据项目进度调整知识脉络,使理论知识有机的融入到了项目任务之中,来解决单纯知识学习与非系统性项目活动难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的问题;将学生角色转换为项目的主持者、探究者,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参与展会活动的策划、设计、执行、管理及布展等全过程,既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四)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转变考核观念,打破了传统考核理念中“只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局面,以“工学结合”理念为基础,采用过程评价与终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为标准,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了会展专业人才实战能力的培养。在会展相关课程评价过程中,引入了会展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机制,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学生互评、教师复评、专家点评”的考核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社会价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性课程考核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实践性课程考核方式
(五)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几年来,浙江农商学院会展专业整合了校内外资源,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了一支满足会展专业教学的结构合理、精干高效、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兼职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并从五个方面入手,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一,聘请企业专家和优秀的业务骨干,担任专业课程和实训环节指导教师,壮大了师资队伍,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应变能力;第二,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企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战能力;第三,选派骨干教师出国交流学习,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自身素养,提升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第四,邀请会展行业、教育界知名专家,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开阔教师思维,提升教师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五,组建具有持续性和创新力的专业科研团队,组织教师积极调查研究信息技术和会展行业发展动向,确保了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表2 网络会展实践平台架构
(六)完善会展实训条件,强化实战能力培养
建立科学、合理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强化学生实战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浙江农商学院会展专业立足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基于“互联网+”理念,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先进理念与会展教育有机结合,贯彻先进性、生产性、共享性、开放性的建设原则,改善会展专业校内实训条件。
网络会展实践平台架构如表2所示。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构建了会展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了网络会展实训平台,包含3D会议布置仿真、3D节庆仿真、会展中心在线互动沙盘等系统;定制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系列课程软件,包括会展实务多媒体教学、3D会展项目管理、3D会展营销等10个软件。随着实训条件的不断完善,不但为学生构建了自助学习平台,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会展院校应面对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会展经济带来的新机遇,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积极面对当前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围绕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评价体系、队伍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实际,进一步深入探究“互联网+”背景下会展人才培养的应变策略,为提高会展专业人才未来岗位应变能力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