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坝:向贫困发起总攻

2018-09-13王明领

当代贵州 2018年32期
关键词:贫困村攻坚群众

文_王明领

面对43个贫困村7个深度贫困村4万多贫困群众,安顺市平坝区化决心为行动,牢牢把握农业产业“八要素”,大力推进“五步工作法”,向贫困发起总攻。

盛夏时节,走进安顺市平坝区的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山野坡上,随处可见扶贫干部忙碌的身影,抓产业、建新房、硬化道路……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总决战正在上演。

贫困不除 誓不罢休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背水之战,必须誓师立令、勇往直前。”在平坝区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区委书记芦忠于如是说。

决心化作行动。面对43个贫困村7个深度贫困村4万多贫困群众,平坝区牢牢把握农业产业“八要素”,大力推进“五步工作法”,向贫困发起总攻。

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建立了“1+4+N”工作架构。“1”即成立平坝区脱贫攻坚总决战领导小组,将全区9个乡镇(街道)划分为四大战区,分别由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任战区指挥长;“4”即在领导小组统筹指挥下,成立脱贫攻坚协调办、脱贫攻坚总决战业务工作组、脱贫攻坚总决战督查组;“N”即在各个行政村组建村级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出台脱贫攻坚总决战实施方案及15个配套子方案,对全区脱贫攻坚进行详细周密的安排部署。

同时,推行“一包到底”责任机制,明确43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包保43个贫困村,每周到村工作不少于3天。81名单位“一把手”分赴各村担任“帮村书记”,各单位分别派出一名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形成“双书记、双保险”的帮村模式。全区2517名干部按照“54321”要求,实行干部包保,责任捆绑,将每周二、周六定为“扶贫工作日”,干部下乡雷打不动。

此外,还将区直部门单位分成三类,按照一类单位25%、二类单位50%、三类单位75%的比例派遣干部组成驻村工作组,组建1042个扶贫突击小分队,吃住在村,不脱贫不撤兵。强化脱贫攻坚作风督查,定期晒出“红黑榜”“成绩单”,对反面典型及时曝光,对工作扎实、脱贫成效好的党员干部进行表彰、提拔重用,以正向激励点燃脱贫攻坚激情。

硬仗不赢 决不收兵

平坝区坚持把基层设施作为攻坚之要,把产业扶贫、农村公路“组组通”、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作为主攻方向。全区党员干部与群众心连心、一起干,让群众有奔头、有想头、有盼头、有劲头。

要致富、先修路。平坝区开展脱贫攻坚农村公路“组组通”大决战,完成“组组通”公路52.09公里,硬化联户路62万平方米,硬化庭院42万平方米,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联户路、家家庭院硬化。

一路通,百业兴,许多山货飞出山旮旯,成为抢手的特色货。地处边远的齐伯镇关口村小黄姜、林下鸡等踏上了“进城快车”,羊昌乡大陈寨村种植的折耳根也通过四通八达的道路,走俏豫川渝。

产业兴,则农民富。平坝区牢牢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当头事”,60%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用于发展扶贫产业。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实施贫困村“1+1+1”工程(发展1个特色扶贫产业、培育1个村级合作社、动员1个企业帮扶),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利用自有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合作社、公司,参与分红。

同时,“对症下药”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做到“融资”“融智”“融特色”相结合,让土地变“现金”、村民变股民,形成资金跟贫困群众走,贫困群众跟能人走,能人跟产业走,产业跟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格局。

安顺市平坝区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当头事”,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60%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用于发展扶贫产业。图为平坝区夏云镇小河湾产业园。(安顺市平坝区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出的“春风行动令”,算好“加减法”,调减玉米种植面积8.06万亩,完成蔬菜、优质大米、茶叶、烤烟等种植面积7.98万亩。涌现出十字乡四甲、摆捞,天龙镇高田、打磨,白云镇高寨、平元,羊昌乡九龙、陈寨等一批扶贫产业发展示范村。全区建成了以肉牛养殖、生猪代养、家禽养殖、蔬菜种植、优质水稻、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经果林为主的脱贫产业,带动30791户107865人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155户30677人,初步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目标。

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难群众从深山区、石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搬出来,平坝破除就近搬迁安置常规,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户施策”“因人定计”,对3083位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实施城区和乡镇集中安置。

同时,注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依托“两区三园”,加大对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与园区企业对接,优先安排就业。将无劳动能力的搬迁对象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范围,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扶贫先扶智,平坝区坚持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除落实国家教育扶贫减免政策外,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实行奖、贷、助、减、补等多元化资助,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因贫辍学。近几年共减免、资助学生53295人(次),资金4924万元;受理贫困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7501人(次),贷款金额达4401.52万元。

为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减少生病,从根本上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平坝区将民政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进行有效衔接,建立健康扶贫工作台账,力求精准到户、到人、到病种。开通贫困人口“绿色通道”,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实施一站式“结算”,近两年贫困群众享受四重医疗保障5061人(次),补偿金额667.67万元。

穷则思变 力拔穷根

外力只能“治标”,内力才能“治本”。平坝区在对贫困群众“扶上马”的同时,还注重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变群众看为群众干。

乐平镇塘约村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把群众组织起来,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的脱贫新路,短短两年间就由二类贫困村蜕变成“小康示范村”。“塘约经验”也成为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

在“塘约经验”的引领下,平坝区上下不等不靠,以农村深化改革和扶贫开发为契机,走村社一体化发展道路,81个行政村村村建立合作社,利益链结所有贫困户。

白云镇林下村众筹联营,“户户作股东,人人当老板”,不到两年时间实现整村脱贫;白云镇高寨村村社一体,发展生猪代养、食用菌和金刺梨种植,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新型“产业”农民的华丽转身;天龙镇高田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换穷业,三产融合走新路,贫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十字乡四甲村以村级党组织建设为依托,单位帮扶企业联姻,迸发活力,从“四差”变为“四甲”……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平坝区与时间赛跑、与任务角力,苦干实干努力答好“时代之卷”。

猜你喜欢

贫困村攻坚群众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多让群众咧嘴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