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抱团发展效益增
2018-09-13李唯睿吴文仙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李唯睿 吴文仙
经营体系的改革既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也要支持引领普通农户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为此,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至关重要。依托集体经营、新型职业农民等经营方式,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在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规模化服务主体和市场化经营环境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省级极贫乡镇德江县桶井乡全面掀起一场以变革生产关系为引领的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依托集体经营、新型职业农民等经营方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
盘活土地 村村建起合作社
盛夏时节,德江县桶井乡玉竹山2000多亩高效农业示范产业园内,桃李飘香,游客不断,农旅一体化发展的脱贫模式在这里承载着当地群众的小康梦。
刘继权负责的瑞丰源果蔬专业合作社拥有1400多亩的桃、柑、橙精品果园。据他介绍,1400多亩土地涉及玉竹、高井、长坝、乌江、新滩5个村632户群众。
三年前,这片位于石山上的土地还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分割得零零星星。各家各户凭着传统喜好种植传统低效农作物,不少外出村民的土地常年撂荒。
如何聚集分散的农村人力资源?谁来调整产业?
桶井乡以问题为导向,以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村村组建专业合作社,让100%的群众与合作社抱团发展,从而盘活人力资源。
2014年,桶井乡按产业规划、地域相连的原则,协助春晖使者刘继权组建成立瑞丰源果蔬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经营权,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按照现代农业规模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桶井乡往年种植玉米的6540亩土地100%调减并流转,盘活整治荒山荒地近5000亩。全乡23个村已经组建专业合作社39个,全部实体化运行,做到了贫困群众100%覆盖,昔日分散的农民、零星资金等,被合作社聚集在一起,爆发新能量,释放高效益。在全乡23个村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花椒1.5万亩,2万多名群众受益。
据测算,桶井乡发展花椒等经果林(中药材),在经果林地里套种红薯和金丝皇菊等作物,实现以短养长,达到以短促管目的,净收益是种植玉米的10倍至50倍不等。
抱团发展 实现土地效益倍增
“去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如今却成了全乡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的示范点。”在桶井乡,两万余名群众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昔日分散经营的2万多亩低效作物土地,全部“腾笼换鸟”变为高效经济作物,全乡掀起了产业革命热潮。
2017年下半年,鱼塘村的杨政、杨杰两兄弟和妹夫张志华,决定大干一场。
3位年轻人合伙投入60万元资金,吸收32户贫困户入社,组建大石步野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底出栏野兔5000多只,尝到了甜头。今年春节刚过,三人又筹集200万元资金,种植200多亩牧草,组建政杰肉牛场养殖合作社。接下来,他们还将开办农家乐、休闲山庄,走农旅融合发展路。
不仅当地村民看到了合作社抱团发展的前景,来自湖南邵阳的客商江泽于在考察许多地方后,选中了桶井乡玉竹山这块“宝地”。2017年6月,他动员300余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益民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2200亩金丝皇菊和5000亩花椒产业。
土地变活是块宝,结构调整收益高,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图为德江县桶井乡食用菌基地一角。(杨旭 / 摄)
“益民合作社与广东汇群药业、湖北九州通集团等4家大公司和广东医学院等3家科研院校进行了合作。”对于销路和金丝皇菊的种植技术,桶井乡的村民一点也不担心。
村民真心实意谋发展,地方政府支持更给力。桶井乡政府在玉竹山配套建设公路、水窖、电力等农旅配套基础设施,将玉竹山成功打造成现代高效农业园区。长期身居石旮旯的2000多名玉竹村民“绝地逢生”,顺利出列贫困村。
“一地多用”效益高。如今,在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带领下,桶井乡2万多亩土地及荒山荒坡上,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建成1.5万亩花椒和8000亩经果林基地,套种5000亩紫红薯,发展80万棒食用菌等。同时,建成4个生猪养殖场、5个育牛场和2个养鸡场等,贫困户收入多元化,村集体经济节节攀升,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富了百姓 乡村振兴显活力
7月24日,贵州全面发起2018年脱贫攻坚“夏秋攻势”。此次行动要求全省全面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量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广“村社合一”,让所有参与产业革命的农户都能增收脱贫致富。
“我们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每天都到花椒基地务工,花椒见成效后,我们还按比例分红,这样算下来,我们的土地收益要增加几倍。”桶井乡长江村村主任简腾在和村民算收益账时头头是道,村民们频频点头。
桶井乡以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试点,逐步探索出资投股分红、土地入股分红、参与管理分红等多种收益模式,初步确立“5311”利益分配比例,即合作社50%,土地流转农户30%,临时困难户10%,村级集体经济10%。让持资人、持地人及农村基层组织形成有机的利益共同体,齐心协力推动乡村振兴。
“以前大部分人外出务工,剩余在家的弱势劳力找不到产业发展方向,导致产业不成规模、一些土地撂荒。”桶井乡同心社区支书安俊说,如今全乡花椒、红薯、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已成型,村民撂荒土地得以有效盘活,群众增收致富有了稳定依靠。
通过合作社全面发力,桶井乡昔日沉睡的2万多亩土地和荒山荒坡全部流转,满足了现代农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农民多元增收机制全面形成。过去种植玉米等单一的收入,变成了务工报酬、土地租金、盈利分红等收入,激发了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如今,合作社、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多方发力,合作共赢格局在桶井乡全面形成。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昔日沉睡的土地和荒山荒坡“满盘复活”。
“在合作社带领下,土地变活是块宝,结构调整收益高,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德江县委常委、桶井乡党委书记吴飞说,桶井乡农业产业内生动力正不断增强,农村正成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