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2018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词英译探究

2018-09-12谢亚明

科技视界 2018年13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谢亚明

【摘 要】博鳌亚洲论坛是外界了解亚洲、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论坛开幕词的翻译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 从语言、文化、交际维度来研究论坛2018年年会习近平主席开幕词的翻译,以期向目的语读者准确传递论坛的信息以及中国的声音。

【关键词】博鳌亚洲论坛;开幕词;生态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 F114.4;F1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3-0191-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3.089

【Abstract】The Boao Forum for Asia is a significant window for the outside world to know Asia and China,so the translation of its opening speech should be attached with much importance.In order to accurately convey the messages of the Forum and the voices of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President Xis opening speech at the Boao Forum for Asia Annual Conference 2018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in linguistic,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Key words】The Boao forum for Asia;Opening speech;Eco-translatology

0 引言

博鰲亚洲论坛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定期、定址的国际组织。论坛总部设在中国海南省博鳌镇,论坛得到亚洲各国支持,赢得世界关注。到目前为止,论坛已经成为亚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

2018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中国海南省博鳌镇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获得海内外广泛关注。下面,笔者拟以胡庚申教授“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从语言、文化、交际维度来研究论坛2018年年会习近平主席开幕词的翻译。

1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社会文明转型的体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从工业文明转型到生态文明,联合国于1972年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引起全球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中国也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战略。“生态”维度随之进入包括翻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发展。[1]

生态翻译学也是现代哲学思想转型的结果。20世纪以来,在思想界与哲学界发生了由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由中心到整体观念的转型。由此可以看到,当代哲学从认识论到存在论、由人类中心观到生态整体观开始进行转型。这一哲学转型,打开了翻译研究从“翻译生态”视角综观翻译活动的视野与思路,开辟了生态翻译学研究路径。[1]

耶夫·维索尔伦博士在1987年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适应学说,把生物科学引入语言学,为语言使用研究搭起了新的理论框架,即语言适应理论。[2]在此基础上,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创立了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3]

2 研究背景

笔者查询中国知网发现,自2011年起研究博鳌亚洲论坛的论文每年都在200篇以上,可见学术界对论坛发展高度重视。笔者以“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词”为关键词搜索之后,只有两篇文章,其中只有一篇是研究论坛开幕式演讲词翻译的文章,而且是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做研究的。由此笔者得出结论:国内对于博鳌亚洲论坛开幕词翻译的研究很少,没有将生态翻译学应用到论坛开幕词翻译的研究中去。本文拟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分析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习近平主席开幕词的翻译。

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词翻译分析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词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文稿,本届年会以“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方期待。在这份主旨演讲稿中,有四字词语、并列结构,有中国特色表达语句、中国古典语句,还有平行主旨段落。笔者就此结合生态翻译学做出以下分析。

3.1 语言维适应性转换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3]

3.1.1 改变语法成分

汉语喜动,英语喜静。英语更多地使用名词,汉语更多地使用动词。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词性的转换,以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1)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4]

译文:It is reform and opening-up that has given life and prosperity to Hainan.[4]

原文中的“生”与“兴”皆为动词,复合汉语表达习惯。该例的意思是,海南省因为改革开放得以建立、因为改革开放得以兴盛,也就是说改革开放赋予了海南生命、改革开放发展了海南。译文根据英语喜静原则,将“生”与“兴”分别译为“life”与“prosperity”,而且将整句处理为强调句,强调改革开放对于海南的重要性。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该译文结合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层面进行转换,既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也突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

3.1.2 增加语意成分

英语重形式,汉语重意义。英语注重形式上的统一,汉语注重意义上的一致,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增译或减译。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有下面这句话。

(2)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4]

译文:Just like the radiance of the sun is reflected by a drop of water,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may be epitomized by an individual region.[4]

原文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将“一个地方”比作“一滴水”,将“国家”比作“太阳”。该例的意思是,就像一滴水受到太阳的照耀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样,一个地方(此处指海南)的发展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如果对原文进行直译的话,就不能体现出句子两部分之间的关系,目的语读者就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译文选择以目的语读者为要素的翻译生态环境,以逻辑连接词“Just like”开头进行增译,化意合为形合,化内隐为外显,满足了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逻辑的需求,做到了语言层面的适应性转换。

3.2 文化维适应性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3]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有中国文化、民俗方面的特色表达,也引用了许多中国古代典故。

3.2.1 中国特色表达

(3)海南有一首民歌唱道:“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4]

译文:…“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we last met, and I hope it will be a long time before we have to part.”[4]

原文中“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是海南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的一句歌词,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信息,但是目的语读者不了解这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也不明白歌词传达的文化信息。这句歌词的字面意思是,我们好久没见面了,见了面之后还想相见。若是完全直译的话,无法表现出歌词想要表达的情感,目的语读者就不能完全接受原文传达的文化信息。因此,译文为了充分适应此处的翻译生态环境,采用前半句直译“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we last met”加后半句意译“I hope it will be a long time before we have to part”的翻译策略;第一个“a long time”说明我们好久不见,第二个“a long time”表达了我们不忍分离的强烈情感,不仅前后呼应而且与原文的“久久”保持一致,这样的处理将原文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让目的语读者获得了与原文相同的概念,也准确传递出原文的文化信息,做到了对文化的适应性转换。

3.2.2 中国古代典故

(4)“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4]

译文:A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 teaches that heaven has its own law and those who embrace it will prosper.[4]

古代典故屬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翻译时要思考如何准确表达典故的思想,同时还要以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呈现。在《诗经》中,“天”字出现了 152 次,其涵义有两层,一是主宰之天,另一是物质之天,在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里,代表主宰之天的“天”被译作了 Heaven,代表物质之天的“天”被译作了 sky。Heaven在希伯来文化中是创始者又是主宰者,而中国古代思想中并无创世纪的观念。[5]因此,译文充分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将“天行有常”中的“天”异化处理为“heaven”,符合译语文化习惯。其次,译文适应此处翻译生态环境,以“A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 teaches that”开头进行增译,不仅使原文完整,满足了目的语读者深入理解原文、走进译语文化的诉求,也激起了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打破了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障碍,有效地实现了文化层面的适应性转换。

3.3 交际维适应性转换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3]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向世界传递了诸多信息,在翻译时要努力实现演讲词的交际意图,做到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5)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4]

译文:As we“cross the river by feeling the stones”…[4]

由于汉语比较抽象,而英语则比较具象,为了灵活传达原文的意义,译文采取直译策略积极适应此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将原文中的“过河”译为“cross the river”,“摸着石头”译为“feel the stones”,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两个动作;而将“摸着石头过河”整体处理为“cross the river by feeling the stones”则化零为整地将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把“摸着石头过河”的完整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同时也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大胆探索、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译文选择了以目的语读者为要素的翻译生态环境,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对于原语内容的可接受性与原文预期达到的交际意图,具体到位地传递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双层信息,做到了交际层面的适应性转换,实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

(6)…逢山开路,遇水架桥…[4]

译文:…prevail over whatever challenges that may lie ahead.[4]

原文的字面意思是,遇到山时开辟道路,遇到水时搭建桥梁;习近平主席要表达的实际意思是,中国在发展道路上遇到任何挑战都不退缩、迎难而上,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翻译时若是直译的话,原文信息就不能得到准确传递,目的语读者就无法正确理解原文含义,就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意图。

为了实现交际的目的,译文采取意译策略,将原文处理为“prevail over whatever challenges that may lie ahead,”“prevail over”对应原文中的“开路”与“架桥”,“challenges”对应原文中的“山”与“水”,“lie ahead”对应原文中的“逢”与“遇”;译文虽然运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但巧妙地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完全对应,更好地传递了交际意图与语义内涵,在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雄心壮志。译文在此处对于翻译生态环境的积极适应,实现了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4 结语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恰逢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传递中国的声音,习近平主席开幕词的翻译值得翻译界学者仔细研究。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了习近平主席开幕词翻译,分析后发现,译文充分考虑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通过异化、增译、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等翻译策略,在語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上进行了积极地适应性转换,以最大限度传达了原文的语言与文化信息,尽最大可能实现了交际目的。译者在翻译类似文本时,应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原则,积极适应以目的语读者为要素的翻译生态环境,在满足目的语读者需求的同时准确到位地传递原文信息。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04):62-67+112.

[2]陶李春,胡庚申.贯中西、适者存:生态翻译学的兴起与国际化——胡庚申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6,13(05):92-97.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02):5-9+95.

[4]双语: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https://www.en84.com/ky/5036.html.

[5]明海英.从文化翻译角度探讨“天”字涵义及其英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7):132-133.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