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证研究
2018-09-12李天兵
李天兵
摘 要 目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整体状况良好。大学生对政治系统的整体绩效满意度高,对政治系统的认可度高,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最为满意。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党政机关的大学生比例高,对中央政府最为信任,但对社会公平、房价调控和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度偏低。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认同 政府信任 政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6.091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overall political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good. College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have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are most satisfied with the achievement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opor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are willing to jo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s is high, and they have the greatest confidence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ut they are less satisfied with social fairness, price contro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government trust; government satisfaction
0 前言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地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引来多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并由此产生了诸如“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之类的提法以及相应的争辩。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民众如何认知自己国家的政治系统以及党与政府的成绩,关系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而政治认同测量着民众对政治系统的情感、态度,反映着民众对政治系统的满意与否、支持程度,这势必影响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从学者的定义看,政治认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认同包括对国家、政治制度、阶级、政党、政治理想、政策等的认同,而狭义的认同则指在一个稳定政治体系即国家中,执政的政治权力如何获得所需要的认同。[1]由于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通民众政治认同的对象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系统及其所倡导的政治价值。[2]
從生物演化的规律看,越智能张扬之生物,其自由需求度越大,其整合难度愈高。现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面临着四大张力:稳定性与动态变化性的张力,认知惯性与认知对立的张力,价值观导向与利益导向的张力,内在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张力。[3]笔者统计了2004-2015年涉及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相关文献,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黎斌,2013)。现有文献考察了地区、家庭、年龄、户籍、民族、网络等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陈平、刘润刚、龙涌澜,2014;李文、张宇斌,2013;姜孟升,2012;杨超,2012;张艳,2010)。研究结论较为复杂,在一些问题上未形成一致性结论。目前的研究是局部的、碎片式研究。定量研究少,规范研究不多,研究层次不高,描述研究多而变量回归分析少,不少论文涉及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不匹配问题,西部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证研究缺乏。
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由西华师范大学2014级公共事业管理20余名本科生于2016年1月采集而成,调查高校为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样本577份。其中男性352人,女性225人,农村户籍数342人,城市户籍235人,中共党员34人,共青团员523人,其他20人。
2 统计描述
2.1 总体政治制度与政府绩效满意度(见表1)
经历了建国后的“折腾”和探索期,依靠建国权威和意识形态宣传越来越难维系公民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其宗旨意识,并透过诸如“三个有利于”的贯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因此,绩效始终是国家执政党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的三十几年,中国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但问题也不断凸显,包括环境恶化、分配不公、权力腐败,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总体绩效看法的题目,意在抽取改革发展的主要成绩。
从调查数据看,大学生对我国总的政治制度、经济成就以及改革开放的成绩满意度较高,满意率(很满意+比较满意)比例皆超过60%,从政治制度、经济成就再到改革开放的成绩,满意度依次上升,而对改革开放的总体成绩更是超过了80%。值得注意的是,选项组中“说不清”的比例依次递减。其中,对政治制度方面选择“说不清”的比例较高,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认知不清,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因此选择了这一选项。而经济绩效和改革开放的成绩学生体验和感受较多,因此选择“说不清”的比例更低(见表2)。
2.2 身份认同
政治认同容易受到利益诱导、政治规训、社会参照等结构因素的共同作用。[4]在高校,追逐利益的本能诉求、党组织的政治规训以及无处不在的社会参照都诱致着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2009—2013年发展的新党员中学生(以高校学生为主)占40%左右,在校研究生中党员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0%上升到2010年的44%左右。提交过入党申请、参加过党课培训的积极分子更多。[5]
从调研数据看,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比例非常低,而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比例高达72.4%,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颇高,愿意加入党政机关的比例也超过了一半比例。从国家公务员考试热也可印证大学生愿意投入党政机关的大致比例。2016年199.8万人报名,134.46万人通过审核。虽然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有其他社会人员,但主力依然是大学应届毕业生,这从侧面反应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说不清”的比例不低,尤其是对“是否愿意加入党政机关”的意愿,“说不清”比例较高,这一选项与报名参加公务员的人数与最终参考人数的对比中即可推知(最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都有1/3左右的考生弃考),这表现出一部分人选择的犹疑与徘徊。
2.3 总体信任与分层信任 (见表3)
政治信任与政治认同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界的认知也有较大差异。一种观点认为,政治信任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梁丽萍,2012);第二种则认为政治认同是政治信任的基础或主要内容(沈士光,2010)。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犹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谁生了谁”的问题很难讲,但共同的一点是:二者必然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测评政治认同可以从政治信任感入手。
而政治信任概念的操作化国外内既有差异,也有诸多共通因素。国外很多学者将政治信任结构分为政治制度、政府官员、公共政策三个方面。[6]国内学者,如肖唐镖、王欣将政治信任分解为对政治共同体的信任、对广义政府的信任和对政治精英的信任;孙昕等将政治信任分为对政治模范的信任、对政府威信的认可、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对政府立场的信任和对政府能力的信任五个方面。
笔者主要测验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总体信任感和对不同层级政府的信任感。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总体信任度较高,高达77.6%。(见表4)
在不同层级的政府信任度方面,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央政府最为信任,比例高达61.5%。一些学者的调查表明,层级越高的政府获得的信任度越高。比较信任和高度信任的比例分别为57.3%(中央政府)、43.8%(省級政府)、21.9%(县级及以下)。对官员的信任分别为42.7%(中央官员)、35.7%(省级官员)、26.6%(县级及以下)。[7]笔者的调研数据虽然没有体现出这一规律,乡镇、县市和省级政府的信任未体现出明显差异,但大学生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依然最高。
2.4 社会绩效认同(见表5)
(1)公平状况。余玉花、刘梦慈(2012)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社会公正不满意的评价多于满意的评价。黄耿华,莫家豪(2013)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各阶层不平等程度较严重。笔者的调查也显示出,认为中国公平状况较好和很好的比例不足1/4,而认为有点差和很差的比例超过了1/3,选择“一般”的比例超过了40%,这说明在社会公平方面,党和政府还有提升空间。
(2)房价调控。通过中国知网,笔者仅查到1篇(黄波粼、刘霏,2016)关于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满意度调查文献。他们的调查显示,上海五校大学生对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基本认同,而对房地产等政策意见较多。从笔者调查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对政府房价调控的整体成绩满意度不高。这一数据与社科院基于全国的调研结果基本吻合,他们的调查显示,2016年对房价调控的效果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只占37.27%。[8]这说明在房地产调控成绩方面,大学生与普通民众满意度皆偏低。
(3)医疗改革。徐强(2012)基于全国4个省份的调查显示,公众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总体上持肯定态度。陈雪梅、单聪(2017)针对江苏省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总体对医保的满意程度较好。笔者的调查显示,38.8%的大学生对政府医保改革表达了明确的满意态度,而约有1/4比例的大学生选择了有点差和很差。若将选择满意度为“一般”的选项纳入可接受范畴,则基本满意度达76.8%。
(4)环境保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对于社会环境最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食品安全、贫富差距。[9]耿柳娜、王倩、温丽丽(2017)的调查发现,公众对我国的环保工作不够满意,对当前环境现状表示担忧。笔者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认为政府做得较好和很好的比例为24.3%,较差和很差的比例合计35.9%,这说明大学生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满意率高于满意率,而选择“一般”的比例高近40%,“一般”意味着不那么好,但也没有太糟糕,这给我国环保工作提供了较大的提升空间。
3 总结与讨论
(1)大学生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整体绩效的满意度较高,但代替不了改革任务。大学生的整体满意度高意味着在他们心中,成绩是主流。但大学生也是极易受到各类思想、意识形态影响的群体之一,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塑造的成绩并非永久的防护层。中国目前进入了“新常态”,常态即“恒态”,“恒态”即“稳定态”,恰恰是“新”才赋予了常态的“变易”空间。十八大后查处的腐败,无论是数量,还是涉及官员的级别,都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值得注意的是,最有权势的阶层可以最大程度的享受市场化带来的好处,却不需要承受市场化之痛,[10]这种局面将阻碍中国的现代化。经济上的市场化和政治上的权力丧失约束,将可能把“钱”和“权”发挥到协调作恶的地步。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学生比常人更具敏感度,对正义、公平的诉求更强,心理耐受度更低。要避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走低,必须加大改革力度,避免上述问题的生成和恶化。中央决策的自主性恰恰是中国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现代国家的政治使命就是对国家权力施加约束,把国家活动引向它服务的人民认为是合法的终极目标上,并把权力的行使置于法治原则之下。[11]这是中国未来保持政治认同的关键所在。
(2)共产党的身份和党政机关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低,但也要避免利益性群体过度输入。无论从什么角度,中国都处于最好的改革时机,中国大量的“潜在精英”群体向往体制内,这说明体制内还有诸多吸引力,但市场经济冲击二十余年,很多道德约束破坏掉了,新加入的人员中,一部分人可能并非出于信仰和公共服务精神。现在不少学校都压缩了大学生入党比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利益性群体的过度输入。
(3)中央政府依然最具信任度。大学生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依然很高,但信任也是极为脆弱的东西,一旦毁掉也难以复原。社会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时,政府治理也很容易失效。无论政府说什么,社会都持怀疑态度;无论政府做什么,都赢不了社会的认同。[12]从其他调查数据比对(李春成、张少臣,2011),大学生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具有一定代表性,即中央政府在民众心中依然最具信任感,这对中国的改革和稳定十分重要,如果民众对基层政府更信任,而对高层政府信任度低,则可能引发政治危机。
(4)社会绩效尚有改善空间。社会公平、医疗改革、环境保护,房价调控都是中国需要解决的社会建设问题。大学生的认知似乎也映射了中国社会建设的现状。问题并不可怕,某种程度上讲,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国家工业资本主义正是在躁动状态下跌跌撞撞地到来的。[13]在很多情况下,可控的危机反而成为改革的动力,社会建设的难度并不是最大的,但需要耗散大量的财政资源,这取决于国家的财力,而财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关。因此,政府必须在经济发展高速阶段加快社会建设,否则,政府将失去最基础的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J].当代亚太,2005(12):20.
[2] 罗柏林.我国民众的政治认同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33.
[3] 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12.
[4] 苏曦凌.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分析——基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路径[J].学术论坛,2010(2):41.
[5] 李丁,唐承祚.精英团结与政治审查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J].开放时代,2016(3):160.
[6][7] 齐杏发,郝宇青.大学生政治信任状况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12(3):85.
[8] 章柯.社科院報告:房价调控满意度下降[DB/OL].(2016-12-29)[2017-07-28].http://www.yicai.com/news/5194327.html
[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中国民生调查2016综合研究报告——经济下行背景下的民生关切[J].管理世界,2016(10):4.
[10][12] 郑永年.中国改革三步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26;27.
[11] [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13] 杨宏星,赵鼎新.绩效合法性与中国经济奇迹[J].学海,201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