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探讨
2018-09-12王振兰
王振兰
【摘要】目的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先后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9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结果 实验组患者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而且实验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再发率以及住院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血管内科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2..01
在心血管内科临床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比较常见且多发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与患者缺血性改变以及心肌畸形有关。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初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处理,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相关并发症,这就增加了患者的致死率。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医疗中除了实施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早确诊和发现,还要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现本文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9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就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探讨,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3例,女89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6.7±3.4)岁。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先后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96例。两组患者在病情、临床表现、年龄、发病部位、性别各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性的护理措施给予护理,如对症支持治疗、病情观察等。
1.2.2 实验组
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主要方法如下:①饮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尽量让患者多食用低脂、清淡和流质食物,多摄入水果蔬菜,多摄取纤维素和维生素,注意少食多餐[1]。②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会出现濒死、胸闷、疼痛等状况,普遍存在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这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将该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详细介绍,尽最大能力消除患者负性情绪,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③健康教育。借助健康宣教的方式让患者了解急性心肌梗死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到合理用药,确保临床治疗可以取得预期效果。④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在出院之后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同时要定期进行检查,
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兩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明显,实验组患者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而且实验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再发率以及住院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血管内科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通常发生于院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发病现场的临床救治措施。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有超过4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送医治疗之前就已经死亡,超过62%的患者在发病8 h之内死亡[3]。由此可见,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病情变化快、发病急等特点。选择有效的急救方式是提升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从客观上说,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变化比较快,所以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之后要进行有效的护理配合,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体征和症状等进行严密观察,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处理,从而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而且实验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再发率以及住院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也可以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伊国兰.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护理干预价值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5):186.
[2] 颜菊花.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护理干预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1):112-114.
[3] 原美娟.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人性化护理干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0):4279-4280.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