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品牌打造: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2018-09-12周鸿儒杨利元
周鸿儒 杨利元
基于建构主义的思想,本文在总结现阶段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游客的感知调查提出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即工业旅游的参与性不强、缺少对发展工业旅游的正确认识、缺少文化认同感,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旅游是将工业生产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产物,是旅游资源的一种新的拓展形式。其不仅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入,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旅游者对工业的相关知识,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效益。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来源颇多,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对理性的认知。与社会实在论相比,建构主义认为现实是“人造的”,即通过人的主观思考建构出来的,这一研究范式在旅游的相关研究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我国的工业旅游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有少数实力较强或独具特色的企业集团出于营销目的推出一些参观项目,如长虹于1997年开始开展工业旅游,青岛啤厂于1998年正式向国内公众开放,推出了“玉液浆青岛啤酒欢迎您”工业旅游项目,海尔集团1999年初推出“海尔工业游”项目,首钢集团2004年正式开展“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工业旅游项目等,这些都成为了我国工业旅游的雏形。辽宁省工业旅游起步更晚,最早始于1999年,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成立了钢花旅行社,确定了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形成鞍钢工业之旅。进入21世纪初,在国家旅游局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工作的推动下,辽宁工业旅游迅速发展。2004-2007年,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3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共345家,其中,辽宁省共获批沈飞航空博览园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三批21家,工业旅游逐渐成为辽宁省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旅游热点。如何取得民众对辽宁工业旅游文化上的认同,使工业旅游“常态化”;如何打造辽宁工业旅游产品的品牌,为外界树立品牌形象,对辽宁的工业旅游发展和城市文化符号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阶段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旅游开发相结合,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辽宁确认首批省级重要工业遗产有161处;1963-2014年,辽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共有近代工业遗产34项,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项;还将工业遗产公布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矿山公园、中华老字号、历史保护建筑、工业历史文化街区等,在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上实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保护;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挖掘并形成了独具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并凝练提升为工业精神,包括沈飞精神、鞍钢精神、本钢精神、大连港精神及孟泰精神。这些企业精神承载着时代精神与产业工人的优秀品质,不仅传承辽宁工业文明,彰显辽宁城市精神,还构成了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辽宁工业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
(二)打造“龙头效应”
依托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创建,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景区。我国工业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展工业旅游的主体主要是一些知名的大企业。进入21世纪初,为了推动工业旅游的迅速发展,国家旅游局开始培育工业旅游示范点,并向全国推广,对辽宁省工业旅游开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要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骨干企业和矿山遗址、工业遗产,开发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结合各市特色创建彰显地方感的品牌和形象
辽宁每座工业城市都是在特定的地域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这些工业城市在进行工业旅游开发过程中突出地域特色,努力创建彰显城市自身工业发展历史的品牌,提升工业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
鞍钢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记录了当代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发展、振兴的艰难历程。鞍钢集团博物馆积极发挥工业遗产精神地标和文化符号的作用,以“新中国钢铁工业从这里开始”为主题,打造“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钢铁工业科普之旅,实物展示的国防教育之旅,已成为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典范
(四)以國家“双创”政策为依托,建设工业文创旅游示范区
创意产业基地是通过产业重组和业态调整,将原本从事第二产业的工业区,改造成以利用原有空间为主要形式的第三产业生产区。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根植于铁西工业历史深厚的文化土壤,结合现代艺术与创意,成为集历史、文化、艺术、休闲为一体的东北首家文化创意商业街区。文创园致力于为创业大学生及手工匠人提供公益性、扶持性服务,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
(五)开发观光工厂游
目前,辽宁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虽然结构调整十分频繁,结构变动最为剧烈,但工业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工业生产场地大多仍在运营和发展中。观光工厂类的代表有鞍山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如沈阳航空博览园(“4A”级景区)、沈阳机床展示中心(“3A”景区)、北方重工集团(待评“3A”级景区)、远大集团(待评“3A”级景区)。还利用现代工业生产流程开发了消费品生产的观光工厂产品,代表性的有沈阳华晨宝马铁西工厂(“4A”级景区)、老龙口酒博物馆(“3A”级景区)等景区。
三、对辽宁省工业旅游的游客感知调查
通过访谈法采访了老、中、青共17位采访对象,其中有国企退休职工、教师以及高中学生,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部分工业旅游的参与性不强。
“来到这,就是参观参观车间,看一看可口可乐的大体制作流程,这个东西我在家看宣传片也可以知道,没有必要大老远的来这看呀。最后在放映厅给咱看可口可乐的发展历史,好像就是在打广告,我没有感觉我是来旅游的,而是感觉我是来出观众的。”(来自采访对象20170626A1)
目前,辽宁省发展工业旅游对企业的特色文化和主打产品的特点突出不够,也没有深入挖掘资源本身深层次的价值,且不注重创新。以目前最为典型的博物馆旅游和工厂观光游开发模式为例,展示内容多为厂房、设备、机车、产品、配件、照片和现代工业生产线,内容过于枯燥,形式比较单一,仅局限于走一走、看一看的静态参观方式,旅游体验性较差,而且盲目模仿,同质化严重。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只能参观不能参与的旅游项目,已远远满足不了旅游者追求旅游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的需求。放眼全省,铁岭蒸汽机车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馆内蒸汽小火车的成功研发和制造,成为游客最喜爱的互动旅游项目,驾驶体验和驾驶大火车一样真实刺激,深受游客喜爱。
第二,缺少对发展工业旅游的正确认识。
“旅游是游山玩水呀,这种古旧的机器摆在博物馆里就好了,拿这些东西当沈阳市的旅游主打产品,咋挣钱啊?再说‘外地的来了估计也没几个对这东西有兴趣的,他们都不懂沈阳,不懂东北。”(来自采访对象20170626A2)
工业社会时代的到来距今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对我国特别是对于辽宁来说时间更短,因此工业旅游的价值往往被人为忽视和扭曲。一些城市的决策者和规划者认为,从生产领域淘汰下来的东西是废弃物,既形象丑陋、肮脏,又曾有过噪音、粉尘、有害气体等污染,是城市及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包袱和障碍,没有什么经价值,开发工业旅游的积极性不高。许多企业也对发展工业旅游的意义缺少正确认识,不理解工业旅游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开展工业旅游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一些企业甚至认为工业企业搞旅游是“不务正业”,存在旅游安全和工业生产安全等隐忧。企业自身的参与兴趣都不高,参与性偏低,这就首先导致了宣传力度不够。年轻人没有经历过东北工业最辉煌的时期,也无法感受到其价值,所以宣传工作的缺乏更加严重阻碍了年轻人去接触、发掘、感受这段辉煌历史的道路。
第三,缺少文化认同感。
“我都不愿意想过去我上班的时候那车间,满地的铁屑,哪哪都是油乎乎的,这东西有啥可参观的啊?再有这些机床,有啥可看的,当初我们没日没夜的干,每天都要完成既定的目标,很无聊,但为了加快祖国建设的步伐,我们真是拼了命的干。······再说我们做零件都是有工艺员跟着的,建模啊,图纸啊一样都不能少,这光有个床子,有啥用?我对这些是不感兴趣,年轻时候看得太多了。”(来自采访对象20170626A3)
此位采访对象是一名82岁的老国企职工,省级劳模。采访地点是中国工业博物馆。通过采访得知,他对过去在工厂上班的经历感受就是每天都很累,认为没有什么可值得回忆留恋的地方,车床就是制造零件的工具,没有什么文化价值,算不上是“文物”。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存在的时间较短,中国对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属性缺乏认知度,人们难以认同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属性。如何唤起现代人对城市工业旅游及工业遗产的文化认同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辽宁省发展工业旅游的建议
(一)打造辽宁工业旅游特有的品牌
开展工业旅游,首先要打造自主的品牌,建设不同于其他类别旅游的发展道路。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城市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所在。当代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一个城市文化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创新和发展能力。辽宁作为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在每座工业城市中都具有支配性地位,并成为人们最为熟知的城市符号之一。在长期的工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辽宁的每座工业城市都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都塑造了特殊的城市品质与形象。例如,沈阳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鞍山被誉为“钢都”,抚顺被誉为“煤都”等。同时,这些城市保存的大量工业遗产更与它们特有的城市品质交相辉映,并成为其独有的基本标志。
(二)唤起当代人的文化认同
认同(Identity)最早是个哲学范畴,意为“同一性”。它可以指事物的同一性,也可以指人的同一性,在传统哲学观念中,当具体到人的同一性时,常常将其与具有历史性、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自我意识联系在一起。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或者说,我们如何把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扩散出去,这一定起源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入了解。回溯城市的缘起,回归人本的精神。一座城市的魅力与活力,不仅表现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更蕴含于基层文化建设的繁荣度与感召力,蕴含于每一位市民对这个共同生活家园的忠诚和热爱。唤起人们对东北工业的记忆,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任重而道远。
五、结论
辽宁省有着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但其开发程度尚浅,且没有固定的市场客户群体。最主要的两点问题是:第一,全省至今还没有打造成功整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所有的工业旅游吸引物还都在单打独斗的状态下艰难发展;第二,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文化认同,也就缺失了最重要也是发展最需要的动力与基础。
(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2.云南財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