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观否定及构式“哪里A(了)”

2018-09-12吴超辉

现代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构式

吴超辉

摘 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理论,本文分别从构式及构式义、适切语境、构式的认知演变和话语功能的表达形式四个方面对构式“哪里A(了)”进行认知研究。“哪里A(了)”是一个带有反问或感叹语气的主观否定构式,由传统的空间认知词“哪里”和无标记的性质形容词“A”构成。构式整体是言者主观的评价性命题,适用于对某人、某物或某件事情的否定评价。其认知演变体现在方位词“哪里”由具体的空间认知向抽象的极性状态认知的发展。“委婉拒绝”“申辩”和“讽刺”是该构式的主要话语功能。

关键词:构式 主观评价 认知演变 话语功能

一、引言

Goldberg(1995,2006)认为,构式是约定俗成的、学得的具有不同程度复杂性与抽象性的形式—意义对,单个构式的意义不能严格地从各个構件或其他已知构式中预测出来。换言之,凡是符合这一定义的形式—意义对都可称为构式。“哪里A(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口语表达式,如“这东西哪里好了?”“他们的家庭哪里和谐了?”“哪里哪里”(谦辞,形容词被省略)等,它们都是言者对某人、某物或某事的主观否定评价,表示“不……”。如果将“哪里”抽离构式和适切语境单独来看,它是个表示具体空间的方位词,与其搭配的常用词性为动词和介词,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哪里”等。“哪里”本不和形容词做前后搭配,从“哪里”和“A”(形容词)是无法预测推导出完整的构式意义。因此,“哪里A(了)”可以称为一个构式。

构式是形式和语义的配对,研究也应从这两点展开。Goldberg(1995)提出,语义是基于说话人对情景的“识解(construal)”,而非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另外,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形式的差别是用来传达语义或语用(包括信息理论)上的差别程度的。由此可见,情景和语用是构式形式和语义的识解基础。再者,语言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构式出现了,但它一定有前身,一定有初始的形态,这些变化都是语言使用者在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认知变化。所以,构式的研究需要分别从构式的构成及构式义、适切语境、构式的认知演变和话语语用功能四个方面展开。

“哪里”这一疑问代词,不仅具有疑问用法,也具有否定和反诘用法(邱莉芹,2000:95;黎立夏,2011;张志敏,2012;唐燕玲,2017:6)。它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极大地促进了构式“哪里A(了)”的演变生成。但作为独立的构式,它尚未被系统研究过。吴为善和夏芳芳(2011:326)曾对“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进行了解析,认为它表达的是形容词评价的有限程度,与本文研究的构式在意义上大相径庭。如“他的成绩好不到哪里去!”和“他的成绩哪里好了?”。前者承认“他”的成绩好,但有程度限制,后者则是对“他成绩好”的间接性否定。唐贤清和罗主宾(2014:396)以及陈映旭(2018:62)对构式“哪里是A,简直是B”的主观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哪里”具有主观否定的含义,但他仅仅研究了构式意义,并一味强调该构式的主观性,从而忽略了构式中省略的变项,构式的认知发展演变以及构式的语用特征,导致其研究范围过于狭窄,并没有做到对构式的深度剖析和阐释。所以本文将从构式研究的四个方面对“哪里A(了)”进行具体的阐释和说明,以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本文语料主要来自BBC语料库,少量来自CCL语料库。分别从报刊资料、文学作品和微博话语三个模块中检索关键词“哪里A”,发现报刊中73种不重复实例,文学中559种不重复实例,但其中极少数与该构式意义相符,符合的实例大都来自于当代网络文学和微博话语,因此也证明了该构式的新颖程度和口语化表现。

二、构式的构成和意义

“哪里A(了)”经常出现在日常口语中,表达说话者对某个命题的否定或对某个提议的拒绝,该类否定虽然是间接的,但却是彻底的,没有程度可言,即形容词“A”不带量幅描述。如:

(1)我真看不出ios7哪里好了,拍照各种不舒服……还有音乐播放那里的左右下角的中文真的让我汗颜。(微博)

(2)父亲看半天,用手搔头,有些沮丧地说,尺码大了。母亲忙忙低了头看衣,说,哪里大了?然后抬头,冲父亲笑,说,不大不大,正好的,这样穿着才不拘束。(《厦门日报》2004-07-04)

例(1)中,社会舆论表明ios7(苹果手机系统)好用,是社会产生的命题,然而言者以“哪里好了”这一构式表明自己持否定观点。例(2)母亲问父亲对自己织的毛衣有什么评价,父亲以命题的形式发表评价“尺码大”。母亲用“哪里大了”的半疑问半反问句否定了父亲的命题,自己觉得衣服不会大。以上两例中,A均是不带标记的性质形容词,“好”“大”之前并没有表示程度和量幅的副词。

(一)构式的构成

该构式由三部分构成:a)常项“哪里”;b)变项“A”;c)常项“了”。

1.常项“哪里”和常项“了”

“哪里”是方位指示词,表示具体或者抽象的处所,常作疑问代词,在该构式中也作疑问代词。经常与“哪儿”通用。

“了”是助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在该构式中,“了”有两种含义:a)在形容词后作助词,表示变化已经完成。如:我哪里(又)胖了?“了”表示体重的变化。b)在句末作语气词,无特殊含义,此时可以由其他语气词如“啊”替代,也可省略。如:我哪里胖(了)?你才胖呢!

2.变项“A”

变项A均为不带程度标记的性质形容词。朱德熙(1956)把形容词分为简单式和复杂式,后又根据短语组合功能划分了“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和“区别词”(朱德熙,1982)。张国宪(2006:5)认为,性质形容词表述事物的属性(Attribute),状态形容词表述物质具有某一属性的程度(量幅),后者的描述性更强。在性质形容词到状态形容词的连续统中(如图1,根据张国宪对形容词自由度的文字表述所画),形容词的自由度逐渐降低。高自由度的性质形容词之前可以添加程度副词,而低自由度的状态形容词不可以。张国宪提出,“大”之前可以添加“最”“很”“比较”“稍”,但“雪白”前不能添加这些词,因为“雪白”是隐喻化的状态形容词,已经体现了白的程度。

图1: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间自由度连续统

变项A作为构式中唯一的变量,是构式的核心语块。能进入该构式的都是无程度标记的性质形容词,包括单音节、双音节形容词及成语式形容词。如:大、小、美、丑、聪明、帅气、残酷、恩爱、不可理喻、无理取闹等。换言之,能进入该构式的都是性质形容词,但它们不可添加程度词进行修饰。构式中的“哪里”表示否定的意义,它选取形容词的否定面为构式义。如:

(3)“泊雁,我要穿干净的。”澈又笑道,“这件脏了。”“哪里脏了?就穿这件!一点都不脏。”“不给我干净的我就不穿。”他说着开始动手脱,高雅地解着扣子。(乱浮尘《无垢之罪》)

(4)虽然北方的冬天寒风刺骨,但大家御寒措施都很到位,你看大家的脸,细腻红润有光泽,哪里雪白了?(病句)

(5)萧玉若上上下下打量她一眼,淡淡摇头,笑道:“恩爱夫妻?我看倒是未必,秦小姐眉毛不散、发髻未盘,分明还未做人妇,哪里恩爱了?(禹岩《极品家丁》)

例(3)的表达形式,口语中很常见,是构式化的表达。自由度高的性质形容词“脏”和表极性性状认知的“哪里”搭配;例(4)很明显是错误的表达。在已有“哪里”作为形容词限制词时,后边的形容词不能是自由度低的状态形容词,但将“雪白”换为自由度较高的“苍白”,句子的表达便能回归正常。例(5)与例(3)类同。

(二)构式义解析

构式“哪里A(了)”是言者带有反问语气的主观否定评价,其构式义是“不A”,语气强烈时,构式义为“哪里都不A”或“一点都不A”,它是对其他言者某个命题或提议的否定。其否定形式为“哪里不A(了)”。如:

(6)明晓溪越听越不明白了:“就根据这些,你们就可以得出这个滑稽的结论。”哪里滑稽了,这是最严谨最无懈可击的推理。”小泉骄傲地说。(明晓溪《冬日最灿烂的阳光》)

(7)有些羡慕的说道:“你们兄妹的感情真好啊。”“哪里好了?”陆家兄妹异口同声的说道听到对方和自己说出一的话立又装出一副生气的模样瞪视起对方。(宅叔《和大明星的婚后生活》)

例(6)中,明晓溪认为小泉的结论滑稽,小泉毫不退让地否定他的观点,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例(7)语气更为强烈,陆家兄妹在闹矛盾的情况下,以“哪里好了”的反问句式,表达出“两人关系哪里都不好”或“两人关系一点都不好”的意义,彻底否定了他人的命题式评价。

三、构式的适切语境

构式语法强调言者对情境(scene)的“识解”(construal),认为任何构式都应具有其独特的构式义及适切语境(吴为善,2010:3)。“哪里A(了)”的语义理解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与言者的心理也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言者在使用“哪里A(了)”时,有一定的心理期待,首先“哪里A(了)”的原始语气是疑问,用于对听者的提问,某件事情,某件东西“A”在哪里。说话人的心理期待是:听者回答不出言者的提问,答不出“A”在哪里,从而向言者妥协,认同言者的观点——“没有哪里A”。建立在这样的语用功能之上,“哪里A(了)”在语气上从疑问变成了反问甚至是语气更加强烈的感叹,功能上从提问变成了提出个人观点。在评价“哪里A(了)”前后,言者通常会给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

所以,这个构式常用的适切语境是:当交际对方或社会舆论的某一评价或某一提议与言者主观的认定不一致时,言者依据自己的理由陈述不同的观点,以表明自己与之对立的立场,也表明对方的观点和评价不够全面,甚至是错误的。如:

(8)刘步阳笑道:“难怪你越来越胖,这么近。”“哪里胖了,我只有九十六!”(《世界那么大》)

(9)依萍:“你无情,你冷酷,你无理取闹!”

书桓:“你才无情,才冷酷,才无理取闹!”

依萍:“我哪里无情,哪里冷酷,哪里无理取闹!”

书桓:“你哪里不无情,哪里不冷酷,哪里不无理取闹!”

依萍:“好!就算我无情,冷酷,无理取闹!”(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

(10)好恐怖,在我没设置自动扣费的情况下,优酷竟然通过支付宝直接划款,我支付宝里也没有余额啊!我都没输入任何密码就从我快捷银行直接划款出去了!哪里安全了!(微博)

例(8)刘步阳嘲笑后者胖,后者却只有96斤,“哪里胖了”中的“了”是语气助词,这里表明言者对他者评价强烈的否定,并给出了依据,96斤是无可质疑的瘦。例(9)是情侣间激烈的吵闹,书桓以命题形式评价依萍无情、冷酷、无理取闹,后者用“哪里A”构式,期待书桓说不出自己哪里不足,最后让他做出妥协;没想到书桓以眼还眼,依萍无话可说,承认了自己的各种负面属性。例(10)中的支付宝是社会公认较为安全的支付软件,在博主经历中,未经本人同意,支付宝就向优酷视频支付了会员费用,是极为讽刺的“安全”证明。以上三例说明了三点:a.构式“哪里A(了)”的适切语境中,必须先存在与言者认定不同的言论。b.言者期待听者无言以对。c.言者使用该构式表达否定观点时,往往会提供一定的依据证明。

四、构式的认知演变

“哪里A(了)”作为口语化、当代化的构式,它的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最原始表方位空间的意义逐渐发展演变到可以表达极性意义,这一过程是经验指导下的认知演变。在常项“哪里”发生意义演变的同时,变项也由动词发展演变至形容词。即“哪里A(了)”的原型构式是“哪里V”,前者承继了后者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否定意义。

(一)构式的形成

第一阶段,“哪里”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的元散曲和小说作品中。如明朝小说《五代秘史》中:“邓天王大怒,拍马挺戟就刺,被存孝逼开戟,喝声:‘奸贼走哪里去?”但此时的“哪里”用作方位词,常与动词和介词搭配。

它的常用形式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和“在哪里”,主要出现于疑问句中。随着人们与客观世界互动性体验的增加,具体的动词进入构式中。如:“从哪里跑来、从哪里知道、飞到哪里去、睡在哪里、在哪里睡”,这些都是“哪里”最早的構式。后来介词逐渐被省略,只保留了动词,就出现了“哪里来”“哪里去”“哪里知道”“跑哪里去”“睡哪里”的表达方式。但是并没有改变原语义。如:

(11)林黛玉自己也知道有这件癖性,知道宝玉的心内怕她嫌脏,因笑道:“我瞧瞧烫了哪里了,有什么遮着藏着的!”(曹雪芹《红楼梦》)

(12)她惴惴地怕才叔已先在家,会问她到哪里去。她还没想出撒一个最经济而极圆满的谎。(钱钟书 《人·兽·鬼》)

例(11)中,“烫了哪里了”是“烫到哪里了的省略”,例(12)是原始用法。

第二阶段,该构式的进一步演变是:“哪里”不仅可以指具体的方位空间,还可以指抽象的方位空间。此时它的前面出现了抽象名词;后面出现了形容词。如:

(13)邮电通信发展缓慢,供需矛盾紧张的原因在哪里呢?(《中国青年报》 1980-12-20)

(14)资产阶级新闻定义是什么,无产阶级新闻定义是什么,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哪里?(林枫《新闻理论与实践》)

(15)对流派之间,要比较,不比较就看不出特点,究竟好在哪里,坏在哪里。(阿甲《戏曲表演规律再探》)

(16)快跟我说说,国外又说中国哪里不好了?(微博)

例(13)和例(14)中的抽象名词分别为“原因”和“区别”,诸如此类的还有“希望”“未来”等,它们都是指抽象的意义。例(15)是形容词的名词化用法,其中“流派的好、流派的坏在哪里”,“哪里”仍然是指抽象空间。例(16)语义上和例(15)类似,形式不同,它可以转换为“国外说中国的不好在哪里”。

第三阶段,“哪里”从抽象的空间意义演变到了情态归一的否定极,表状态意义,这一阶段是该构式跨越认知域进行演变的重要阶段。演变由构式的实际语用效果引发,并激活了“哪里”的否定意义。如:

(17)“……我们所用的楮纸是从哪里弄到的呢?”

“这个,属下倒是不太清楚……”

(海红鲸《宋末商贾》)

(18)范英明吃惊地说:“这些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秦亞男道:“一个好心人。不过她的目的是劝我远离你。因为她觉得我会再度伤害你。”(柳建伟《突出重围》)

例(17),例(18)都是用“哪里V”进行提问,前者得到的是明确否定的答案,后者得到的是模糊的答案。但两例句的相同之处是,“哪里”一词均表现出言者的惊讶和疑问,说明已存现象和结果是言者意料之外的,且两句的答案都无法使人信服。由于如此的实际语用结果频繁出现,该构式的使用者心理逐渐产生对非肯定结果的期待,认为所得结果通常无法令人满意,且言者和听者的共同话语一同构成了对原话语的否定。如例(17)的对话结果是“属下不知道”,例(18)的对话结果是“范英明不相信秦亚男知道,怀疑他的话语是编造的”。由此可以得出,“哪里V”除了用于正常的疑问以获取明确肯定的答复之外,还可用于呈现言者对某种现象和结果的惊讶,怀疑和否定,常用在感叹和反问句中,描述否定意义下的特殊状态。如:

(19)老人摆摆手说:“一年到头打仗,哪里知道什么进行曲哟!”(《人民日报》1998)

(20)皇上又犯小孩子气了,世上哪里有开这样玩笑的君王?(许童童《媚行深宫》

例(19)是用具体的动词“知道”和表示惊讶意义的否定词“哪里”共同描述老人不知道,不了解什么是进行曲的状态;例(20)与例(19)类似,描述言者主观认为的史前无此荒诞,开玩笑无边界的君王的历史状态,道出对君王的不满。

第四阶段,变项“V”向“A”的演变。从清代小说《海国春秋》中检索关键词“哪里”,结果共出现84次,构式“哪里V”74例,“某人/某物+在+哪里”8例,“V+介词+哪里”3例,而构式“哪里A”0例。直到现代小说《山中杂感》(冰心)中,才鲜有一例,

“这也只是无限之生中的一刹那顷!然而无限之生中,哪里容易得这样的一刹那顷!”

由此可见,“哪里A(了)”是一个后起的构式。它继承了构式“哪里V”所含的否定意义,同时也将动词能表达的状态意义拓展到性状意义,由对动作的否定映射到对形容词性状的否定。如:

(21)这个竟然叫南美大虾……哪里大了?好坑爹!(微博)

(22)抱怨一下:实在不懂New Balance哪里好看了?我们家这个鞋比那个好看1000B!(微博)

(23)他总是做错事儿,哪里还高明了?(微博)

例(21)到例(23)中“哪里”都选取了形容词性质的否定极,分别陈述出“不大”“不好看”和“不高明”的性状。

(二)构式由具体演变为抽象

构式形成过程中,抽象化体现在关键词“哪里”。例(11)和例(12)中烫伤的部位和去的地方都是指具体的空间认知;例(13)至例(16)中原因、区别和好坏都是抽象的空间认知;例(19)和例(20)中“不知道”和“不存在”的状态也都是抽象的描述。

后起构式[哪里]+[A]+[了],其内部也存在具体向抽象的演变,该演变由具体的动词“V”向抽象与具体并兼的形容词“A”这一转化所体现。另外,“哪里”和“A”具有同步性,当形容词“A”修饰具体性质时,“哪里”指具体空间;当形容词“A”修饰抽象性质时,“哪里”指抽象空间。例(21)和例(22)中南美大虾的“不大”和New Balance品牌鞋的“不美观”均是具体的外形描述;例(23)中的“不高明”则是对个人特征的抽象描述。因此“哪里”也从具体外形转向指抽象特征。

(三)构式由空间认知演变为状态认知

构式形成的第三阶段实现了从空间认知到状态认知的演变。从构式形成过程中可知,例(11)至例(16)中,烫伤的部位、去的地方、原因、区别、好坏等,无论“哪里”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它都在空间认知中演变。而例(19)和例(20)中“不知道”和“不存在”的状态,例(21)至例(23)中“不大”,“不好看”和“不高明”的性状,它们都是状态认知中的元素。

(四)构式的主观性增强

从客观的提问演变到主观思想的展现是构式主观性增强的体现。例(11)~例(16)是言者对客观现象的探索和提问;例(19)和例(20)则是言者对客观状态的表述;例(21)、例(22)和例(23)是言者对现有社会舆论或者某人观点的驳斥,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演变无疑是构式主观性增强的佐证。((二)至(四)的演变过程见表1)

五、构式的语用话语功能

“哪里A(了)”在报刊和文学中极为罕见,却频繁出现于口语。这说明在日常表达中,与书面表达相比,它有着独立而又特殊的语用含义和功能。以下便是其三大主要的语用话语功能。

(一)委婉

当不想接受某人提议时,表示拒绝的方式很多,“哪里A(了)”也是其中一种。它是对整个提议中的局部话语做出间接否定,但否定程度彻底。是委婉而又有效的拒绝方式。如:

(24)每当爸妈对我说:“你也老大不小,该结婚生孩子了。”我都说:“人家哪里大了?还是个小姑娘呢!”(微博)

例(24)中,“哪里大了”指年纪还不大,否定了父母要求“我”结婚生子的前提条件——老大不小,同时也把话题引入了自己还年轻的不可否认的事实,加速了对话的完结。比起直接的否定“我现在还不想结婚”要委婉许多,而且后者易引起接连的提问。父母会问“为什么”“什时候后才想结婚”等不断的问题。

(二)申诉

这是该构式最常用的功能,表达自己对现有观点的不认同,特别是和自己相关的话题。如:

(25)我真的很想吐槽,我只是想找一个各方面和我差不多的,和我很像的男生,我的要求哪里高了啊!哪里高了?(微博)

例(25),外界对言者持有观点为,言者的择偶要求很高。但言者表明,她并不是要求高,而是选择细,选择准。“哪里高了”一个感叹句,一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出“并不高”的意义,是对他人观点的否定,為自己提出申诉。

(三)讽刺

由于该构式是间接性否定,讽刺程度不深,更多表达抱怨和不满。如:

(26)大家都说这家店的食品很美味,可哪里好吃了?我怎么尝不出来?(微博)

例(26),言者认为餐厅食品不好吃,与他们评价不符。言者借该构式,一面表达自己的不满,一面表达对餐厅的抱怨和讽刺。

六、结语

本文对口语中使用频繁的反问和感叹构式“哪里A(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它的构式及构式义、适切语境、构式的认知演变和语用话语功能四个方面的细致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该构式由方位词“哪里”和无量幅性质形容词“A”构成,且“哪里”和“A”具有抽象具体同步性。第二,构式义为形容词的否定极,适用于表达不同观点的语境。第三,该构式的形成过程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具体的认知空间、抽象的认知空间、具体抽象兼容的否定极状态认知、以及变项V向A的过渡演变。构式的演变不仅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也完成了从空间认知向性状认知的演变和从客观向主观的演变,以此证实构式演变是认知变化的过程。在实际语用中,该构式具有三种功能,分别是委婉、申诉和讽刺功能,它对已存观点或舆论的否定是间接的,但否定程度是彻底的,具有极强的语用功能,也因此频繁出现于口语表达中。

参考文献:

[1]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2]Goldberg,A.E.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陈映旭.“哪(里/儿)是……简直(是)……”

的主观性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2-65.

[4]李飞.疑问代词“哪里”的否定用法研究[D].长

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黎立夏.“哪”系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邱莉芹,邓根芹,顾元华.浅谈“哪里”的否定用

法[J].常熟高专学报,2000,(5):95-99.

[7]唐贤清,罗主宾.构式“哪里是A,简直是B”的主

观性分析[J].语言科学,2014,(7):396-400.

[8]燕玲,黄双,周沁.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英疑问

词对比——“哪里”和“where”的异同[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4):6-10.

[9]吴为善,夏芳芳.“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解析、

话语功能及其成因[J].中国语文,2001,(4):326-333.

[10]吴为善.自致使义动结构式“NP+VR”考察[J].

汉语学习,2010,(6):3-11.

[11]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形容词的性质范

畴和状态范畴[M].北京: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56.

[1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张国宪.性质形容词重论[J].世界汉语,2006,

(1):5-16.

[14]张志敏.代词“哪儿、哪里”的非疑问用法研究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构式
湖北京山方言中的“V个X把两X”构式
明辨概念,确立学科研究范式
“××化”构式的认知语法解析
汉语语言中“有A无B”构式新解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简论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
词汇化与词汇构式化
语言的单位究竟是什么?
构式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构式语法角度下对双宾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