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四十回并列连词探究
2018-09-12
(西北民族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一、《红楼梦》后四十回并列连词使用情况
在18世纪,言文一致的语言观已经逐渐成熟了,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所出版的《红楼梦》正好成为体现这一语言观的典范。所以对于《红楼梦》语言的探究,无论是对当时的语言现象还是对于我们今天的语言现象的研究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文试图对《红楼梦》中的并列连词“和、并、与、同、及、以及”以及连接句子的并列连词“一面、一头……一头……” 进行分析,以探索出各个并列连词的使用情况。
(一)连接词语的并列连词
1.和
“和”作为并列连词出现于唐五代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连接名词性成分,偶见连接谓词性成分。“和”开始广泛使用是在元代,其在《红楼梦》中所出现的频率也很高,用例达160例,它所连接的成分比较单一,连接的均为体词性成分,并且大部分连接两个并列成分,达 158例,如:
(1)宝玉道:“索性三妹妹和邢妹妹钓了我再钓。”(81回)
(2)老太太歇着罢,我也要到家里去看看,只剩下宝丫头和香菱了。(84回)
“和”用作并列连词,连接三项及以上的例句比较少,共有2例,如:
(1)我去回老太太、太太和二奶奶去。(90回)
(2)饭后,宝钗、袭人等都和姊妹们跟着邢王二夫人在前面屋里说闲话儿。(118回)
2.并
“并”在几个连词中出现较早,在汉代材料中已有用例子,使用时间也最长,直至明清仍然流行。“并”在近代汉语中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主谓词组以及具有小句形式的复杂词组,但是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并”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仅仅有24 例,并且几乎都连接两个体词性词语,如:
(1)知县便叫地保对明初供,又叫尸亲张王氏并尸叔张二问话。(86回)
(2)若没有,再叫丫头们去搜那些老婆子并粗使的丫头。(94回)
其中,仅有1例连接谓词性短语,如:
(1)说着,呈上谢宴并请午安的帖子来。(85回)
3.与
“与”用来表示并列关系出现于先秦,并且使用频率一直很高,其在《红楼梦》中共有62例,并且其全部连接体词性成分,其所连接的都是两个体词性成分,并没有出现连接三个成分的连词。具体例句如下:
(1)李纨笑道:“老太太与太太说得都是,据我的糊涂想头,必是宝玉有喜事来了,此花先来报信。”(94回)
(2)那天已有黄昏以后,因忽然想起探春来,要瞧瞧他去,便叫丰儿与两个丫头跟着。(101回)
4.同、及、以及
“同、及、以及”在《红楼梦》中也用作并列连词,只是使用频率相对来说不太高,并且基本连接两个体词性成分,连接三个体词性成分的比较少见,情况如下:
用于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同”出现于宋代,在当时用例并不多且只连接名词性成分,从元代开始到明清,“同”的用例逐渐增加。“同”在《红楼梦》中大多数情况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共有58例,连接三个并列成分的时候很少,仅有 1例。连接两个并列成分的有:
(1)凤姐同王夫人各自归房,不提。(97回)
(2)正说着,李纨同李婶过来。(118回)
连接三个并列成分的例句为:
(1)说着,又见凤姐同邢夫人、王夫人、宝钗等都来笑道:“我们一来道喜,二来送行。”(82回)
并列连词“及”在近代汉语中可以连接体词性成分和谓词性成分,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内容大多是“前主后从”或“前重后轻”,带有补充、追加内容的意思。“及”在《红楼梦》中用作并列连词共有7例,其中有6例连接两个并列成分,仅有1例连接三个并列成分。
(1)贾政及邢王二夫人都答应着,伺侯摆上饭来,贾母又催了一遍,才都退出各散。(84回)
(2)众姊妹及宝玉争看,都解的是:“一时要找是找不着的,然而丢是丢不了的,不知几时不找便出来了,但是青埂峰不知在那里?”(95回)
(3)那宝玉心里虽不顺遂,无奈日里贾母、王夫人及薛姨妈等轮流相伴,夜间宝钗独去安寝,贾母又派人服侍,只得安心静养。(98回)
“以及”是近代汉语中唯一一个双音节并列连词,其产生于宋代,宋元时期主要见于文言语料,用法与“及”的用法类似。在清代,“以及”广泛使用,连词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或者分句,并且经常用于连接多个复杂词组。“以及”在《红楼梦》中用作并列连词的共有5例,其中连接两个并列成分的有3例,连接三个并列成分的有2例。
(1)宁荣两宅人口房舍以及起居事宜,一概都明白,因此遂觉得亲热了。(92回)
(2)况你自有生以来,自去世的老太太以及老爷、太太视如珍宝。(118回)
5.配合运用
在《红楼梦》中用于连接词语的并列连词有时会在同一个结构中相互配合使用,连接不同的并列成分。
“并、和”的配合使用:
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98回)
总体来看,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并列连词“和、并、与、同、及、以及”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并列连词使用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并列连词“和、与、同”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而“并、及、以及”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从所连接的并列成分数目来看,连接两项的要多于连接三项的;从连接成分的属性来看,连接的大部分是体词性成分,极少有连接谓词性成分以及分句的情况出现。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消亡状况来看,“和”与“与”保留到了现代汉语中,“并”用作并列连词在现代汉语中消亡,“同、及、以及”其用于连接体词性词语的并列连词保留到了现代汉语中,其用于连接谓词性词语的并列连词在现代汉语中消亡。
(二)连接句子的并列连词
在《红楼梦》中连接句子的并列连词主要有“一面”“一头……一头……”。
1.一面
“一面”用作并列连词大致开始于元代,在《红楼梦》中“一面”用作并列连词的频率相对较高,共有92例,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独使用,连接一句内几个分句之间同一个主体的不同动作和行为,表示不同动作、行为先后进行。这样的用法共有28例,如:
周瑞答应了,一面叫人搬至凤姐儿院子里去,又把庄上的帐同果子交代明白。(88回)
这里,“一面”的主体是“周瑞”,主体发出了两种动作与行为,分别是搬东西到凤姐院子里去和把帐交代明白。
2)单独使用,连接句子之间不同的主体的动作和行为,这样的情况共有5例。
黛玉道:“也使得,只不必累赘了。”一面盛上粥来,黛玉吃了半碗,用羹匙舀了两口汤喝,就搁下了。(87回)
这里,“一面”连接两个不同的句子,并且主体也发生了变化,不是前句中的“黛玉”而是另有他人。
3)单独使用,连接句子之间同一个主体的不同动作与行为,这样的情况共有9例。
岫烟笑道:“你还是那种脾气。”一面说着,已到贾母房中。(109回)
在本句中,“一面”同样连接不同的句子,但是两句话的主体是一致的,都是“岫烟”。
4)合并使用,连接一句中几个分句之间同一个主体的不同动作与行为,共有46例。
这里贾琏一面叫人抓药,一面回到房中告诉凤姐黛玉的病原与大夫用的药。(83回)
例句中,“一面……一面……”连接同一个主体“贾琏”,连接不同的动作行为,抓药与告诉凤姐一些事情。
5)合并使用,连接句子之间同一个主体的不同动作与行为,共有4例。
贾琏道:“我已经打发人往太医院打听去了。”一面说着,一面退出来,去找贾珍。(83回)
在本句中,“一面……一面……”连接两个句子,但是两个句子的主体是一致的,都是“贾琏”,连接的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分别是说与退出来。
2.一头……一头……
在近代汉语中,“一头……一头……”也用来表示并列关系,《红楼梦》中的“一头……一头……”主要连接一句内几个分句之间同一个主体的不同动作与行为,表示不同的动作与行为同时进行,共有2例。
(1)一头走,一头想道:“天下莫非只有一个宝玉,你也想他,我也想他。”(94回)
该句中“一头……一头……”连接在上文中提到的主体,并且连接不同的动作与行为,分别是“走”与“想”。
(2)素云碧月跟着,一头走着,一头落泪。(97回)
本句,“一头……一头……”连接同一个主体“素云碧月”连接不同的动作“走着”与“落泪”。
二、影响并列连词使用的因素
(一)并列成分的词性
不同词性的并列成分想要相互连接起来,中间要使用并列连词。并列连词可以连接名词与代词,如:我和太太都跟着老太太吃。(81回)如果没有连词,该例句就会把两个人曲解为一个人“我太太”,而且在语义上也无法与后面的“都”衔接。并列连词还可以连接两个代词。比如:我和你向老太太屋里去罢。(101回)
(二)并列成分的语义范畴
并列连词还可以连接两个不同范畴的语义成分,这两个语义成分可以是人与事物。比如:又加了宁国府第入官,所有财产房地等并家奴等俱造册收尽。(106回)本例句中,“财产房地”为事物,而“家奴”为人物,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所以需要用并列连词“并”进行连接。
如果并列成分属于同一个语义范畴,且并列成分之间有确指和泛指的差别时,也需要用并列连词来进行连接。如:到了初一清早,令人预备了马车,带着平儿并许多奴仆来至散花寺。(101回)在本例句中,“平儿”是确指,“许多奴仆”是泛指,所以需要用“并”来衔接。与此同时,如果并列连词表示的都是事物,但是没有连词的话会造成语义上的误解,这种时候也需要使用连词,如:《汉宫春晓》与自鸣钟五千。(92回)例句如果没有“与”连接,容易把“《汉宫春晓》”和“自鸣钟”连成一个事物。
三、并列连词的连接功能
连接功能是指并列连词可以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并列成分连接起来,使它们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周刚在《连词与相关问题》中按照句法语义的角度把并列连词的连接功能分为并连、合连与分连,由于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没有出现分连现象,所以本文只探讨并连与合连的情况。
并列连词的并连可以用公式“N1+并列连词+N2+V”来表示,这其中蕴含了两个独立的命题,①N1+V;②N2+V。也可以说①②两个命题由于“V”相同而最终复合成一个命题。这其中的并列连词具有并连性功能,所构成的句式称之为并连式。比如:我和太太都跟着老太太吃。(81回)本例句可以转换成①我跟着老太太吃。②太太跟着老太太吃。
在逻辑上,这类句式是对称关系命题,既当“N1+并列连词+N2+V”是真的,那么“N2+并列连词+N1+V”就是真的。也就是说“N1”“N2”相互调换位置,整个句子的意思不发生改变。比如:一到卯初,林之孝和赖大进来。(83回)“N1”林之孝和“N2”赖大相互调换位置,整句意思不变。
在句法上,“N1+并列连词+N2”与“V”之间一般可以插入“都”、“均”等表示总括的副词。例如前面所提到的81回中的句子。
合连同样可以用公式“N1+并列连词+N2+V”来进行表示,与并连不同的是,它表示一个独立的命题,句式不能分开表述,即N1+并列连词+N2+V不可转换为N1+V和N2+V。其中,“V”在语义上要求两个论元与其搭配,这两个论元N1与N2互相作用,彼此依存。其中的并列连词具有合连的功能,所构成的句式称之为合连式。比如:怨不得我们太太说这林姑娘和你们宝二爷是一对儿。(82回)在这个例句中,整句话不可以转换为林姑娘是一对儿,宝二爷是一对儿。同样的,在逻辑上,这类句式也是对称关系命题,即两个名词相互调换,句意不变。例句“林姑娘”“宝二爷”相互换位置,句子的意思不发生变化。在句法上,“N1+并列连词+N2”与“V”之间一般不可以插入“都”、“均”等表示总括的副词。比如例句不可以变成林姑娘和你们宝二爷都是一对儿。这样整句话的语义不通顺。
四、与前八十回对比研究
据统计,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并列连词共有590例,其中,“和”用例最多,有261例,“并”有163例,“与”有75例,“同”33例,“及”37例,“以及”18例,“连”3例。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和”有160例,“并”24例,“与”62例,“同”58例,“及”7例,“以及”5例。对比《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并列连词,由于回数是前面章回数的一半,所以各个连词数目都有所减少,但是总的来看,后四十回连词数目还是可观的。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并”与“同”用作并列连词的情况。“并”在几个连词之中出现比较早,但是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并”用作并列连词的情况已经消失了。“并”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现次数较多,用法也比较丰富,但是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却出现了用例骤然下降的情况,并且用法也变得单一起来,据本文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年代的差异所造成的。正是因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所写作的年代有所不同,所以其在语言风格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使用的连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且后四十回的语言风格更加接近于现代汉语。“同”的情况也是一样,“同”用作并列连词晚于“并”,其出现于宋代,从元代至明清用例逐步增多,直到现在,“同”仍然用作并列连词,连接体词性词语。《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同”用例增加也可以看出其语言更近于现代汉语。
在《红楼梦》后四十回并列连词的用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并列连词连接体词性成分比较多,连接其他成分比较少,这也是与前八十回的一个极大不同之处,这样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更加接近,虽然在语言学之中,语法的演变速度是比较慢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语法表述上有所不同,所使用的连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语法结构也做了一些调整,有所变更。那么,这些,也可以为我们探究《红楼梦》的版本问题提供一些简单的依据与参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版本问题做一个探究,《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语言风格更加自由,所使用的都是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连词,那些我们现在不再使用的连词在后四十回中已经很少了,所以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可以发现,后四十回要比前八十回更加容易理解,从阅读的速度来看,后四十回要明显快于前八十回,这也是其语言风格改变的功劳。所以,《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由同一人撰写的可能性不大,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不论是从连词的使用情况来看还是从连词的用法来看,都不像是同一人所写,前后应该相差一些年代,后四十回为后人整理出版的可能性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