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背景下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8-09-12郭丽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郑州比重河南

郭丽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42)

一、引言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竞争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悄然兴起,设计、研发、金融、航空物流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造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国家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各省、市都将抢占现代服务业高地作为赢得此轮竞争的重要砝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已成为我国适应经济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郑州市提出“做大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的建设打造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时期和进入“十三五”以来,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得到了长足进步,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不断攀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稳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13.7:55.7:30.6调整为 2017 年的 9.6:47.7:42.7[1],服务业比重提高了12.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业态不断丰富,跨境电商、航空物流、现代商贸会展等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河南地处内陆平原,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人均GDP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相应的市场、技术、资金、人才,导致发展动力不足,总体水平落后。

2013年以来,包括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自贸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内的一大批国家级发展平台相继落户河南,给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6年12月,郑州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正式开启了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的新征程,这对郑州自身以及河南全省的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和背景下,河南必须认真剖析现代服务业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全省的“三区一群”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服务业占比偏低,规模有待提高

由于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的结构,目前并没有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专门统计数据,我们在量的分析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统计数据。2017年,河南服务业比重为42.7%,而全国服务业比重已提升至51.6%[2],高于河南8.9个百分点。那么,是否就能据此断定我省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滞后呢?笔者认为,如果仅凭这一组数据就得出上述结论,未免有些草率。我们将中部六省各自的服务业比重以及经济总量排名在全国前四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份的服务业比重放在一起制成表1加以对比分析,会发现如下现象:第一,中部六省中除山西省以外,其他五省的服务业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在GDP总量排名全国前四位的省份中,江苏、山东的服务业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便是服务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的广东和浙江也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和1.1个百分点。可见,对多数省份来说,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一个普遍现象,原因可能是北京、上海这两个服务业占比高达百分之七八十的直辖市直接拉高了我国服务业的平均比重。不过,从河南与表1中其他省份的数据对比中,还是暴露了河南服务业比重偏低的问题。数据表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中,除山东省外,其他三省2017年的服务业比重均超过50%,四省服务业平均比重为50.95%;而在中部六省中,只有山西服务业比重超过了50%,六省服务业平均比重为45.67%,低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的平均值。此外,在中部地区,山西、湖北、湖南的服务业比重均高于河南,江西服务业比重与河南持平,只有安徽服务业比重低于河南1.2个百分点。尤其是郑州作为与武汉同样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中部省会,其服务业占比和增速都低于武汉,这说明从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来看,无论是全省服务业最发达的省会郑州还是整个河南省,都与武汉和湖北省有一定的差距。

(二)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

1.新兴现代服务业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科技部发布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将现代服务业定义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3]按照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将现代服务业按照出现时间分为新兴现代服务业和经技术改造的传统服务业。新兴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新技术、新需求诞生的全新的服务产业,知识和技术含量更高甚至全部依靠新知识、新技术来生存,因而更具现代性、科技性和创新性,如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智慧医疗等产业。目前来看,河南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7个国家级高新区和9个经开区,多数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规模效益、集群效益尚不突出,在服务中占比非常低。分地域来看,郑州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好于其他地市,当然,未来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带动下,洛阳、新乡的新兴现代服务业也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不过即便在郑州,新兴现代服务业也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困难重重。目前,郑州的高技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郑东新区和金水科教园区等几个产业集聚区。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这些园区都有较为科学的前期规划、充分的政策支持以及大胆的发展设想,但碍于郑州和河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教育、研发、人才、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缺口,导致这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在招商、对企业的后续支持、留住人才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园区落户的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屈指可数,园区引进的多数是工厂的流水线,而企业的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大型智慧物流中心基本还是以落户北上广深以及东南沿海发达省份为首要选择。如郑州航空港的智能终端基地以手机配套生产、组装为主业态,几乎没有知名品牌的研发和销售中心;金水科教园区现有500多家信息和科技服务企业,但尚未成功引进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园区多数为本土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融资难、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

表1 2017年各省及全国服务业比重

2.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消费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现代服务业按商品的性质和用途可分为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生活性现代服务业与现代社会服务业。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面向生产者提供服务,帮助其完成最终产品的生产,如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以及上文提到的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面向普通消费者提供生活性服务,提升其生活品质,如文化娱乐产业、旅游业、新零售、养老、智慧医疗等。现代社会服务业则提供由政府主导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服务[4]。当前,世界各国纷纷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和高端生活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乃至经济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平均达到70%左右,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大约占六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河南则更低。此外,餐饮、住宿、零售、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存在业态落后、与互联网融合度低的问题。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名单显示,上榜的164家“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健康、智慧出行、文化娱乐、物流等领域,多属于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和高端生活性现代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新区。从地域分布看,“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四个城市。在中部省份,湖北有5家“独角兽”企业全部在省会武汉,中部其他省份均无“独角兽”企业,这说明在生产性服务和高端生活性服务领域,包括河南在内的中部地区缺乏龙头企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足。此外,河南养老、健康、文化艺术、体育等产业虽有较高增幅,但数量少、规模小,未能成为拉动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例如,河南文化企业中,文化制造业占比过大,且多集中于文化用纸制造和印刷复制服务等传统领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文化服务业虽有较快发展,但还未形成气候。

(三)产业布局以郑州为核心,其他地市发展缓慢

根据河南各省辖市或省辖县2017年统计公报数据,笔者对全省18个地市的服务业比重进行了整理。数据显示,河南服务业占比最高的三个城市分别是郑州、洛阳、开封,服务业比重分别为51.7%、47.8%、44.5%,并且只有这三个城市的服务业比重超过了42.7%的全省平均值,其中只有郑州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了50%。此外,安阳、新乡、南阳、驻马店四市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了41%,其中安阳达到了42.5%,与全省平均值最为接近。总的来说,河南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省会郑州,此外,离郑州较近的开封和洛阳凭借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享受到了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在省内处于第二梯队。除此之外,河南其他城市的服务业比重虽有高有低,但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服务业在河南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差距是很大的。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有产业发展规律的作用,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有全省产业统筹布局的考量,且现代服务业集中在省会城市是一个普遍现象,就像全国最先进的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一线城市一样。但笔者认为,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郑州“1+4”大都市区也正在从蓝图努力变为现实,那么,上述区域涉及的地市,尤其是服务业比重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市,如新乡、焦作、许昌,应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快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生产企业;郑州则应向杭州、成都、西安、武汉等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的城市看齐,进一步提高省会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

(四)现代服务业所需人才缺口大,引才难、留才难问题突出

现代服务业是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少而精”,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人才,是河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前提。但众所周知,河南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较为匮乏,在中部六省中,河南“211”工程和“985”大学数量居末位,而在中部六省中河南人口却居首位,人均教育资源全国排名靠后,高端人才培养能力不足。此外,由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不优,创新型企业少,省内缺乏创新创业的资源,市场环境有待优化,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甚至河南人才的外流。当前,新一轮人才大战已经拉开序幕,一线城市人才集聚优势继续显现,二三线城市的人才争夺也愈发激烈。在“新一线”城市中,武汉、成都、南京都相继发布了新的人才政策,政策范围涉及户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受惠人群低至本科毕业生,补贴、优惠力度前所未有,显示出当前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高端人才的匮乏,也彰显了各地政府求贤若渴的态度。虽然郑州也启动了“1125”聚才计划,制定了含金量十足的人才新政,但与上述城市相比,高新技术产业落后、生态环境不佳、高级别科研平台少、薪资待遇低成为郑州在人才大战中的硬伤,省会尚且如此,省内其他三四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更是不足,尤其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如航空物流、互联网金融、法律服务、科技服务、新媒体等行业,人才的匮乏、智力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三、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的对策

(一)变资源和政策优势为产业优势,实现河南现代服务业“量增”

河南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通过保护、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将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第一,充分利用河南区位交通优势。打造枢纽经济,大力发展物流、商贸、金融、会展、都市农业等对地理位置和交通系统高度依赖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省会郑州应充分利用自身“米”字形高铁枢纽和航空枢纽的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商务服务等产业,吸引企业将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和物流中心落户郑州。第二,充分利用河南独特的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河南是中华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历史名城众多,国家八大古都当中的四个都在河南。这些古都的农业资源、文物资源、名胜古迹资源以及历史底蕴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创意文化产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第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优势。省会郑州作为河南省内对现代服务业需求最大的城市,已经成为河南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的桥头堡和排头兵。作为一个拥有1亿多人口的大省,河南具备强大的人力保障优势,而郑州又对我省人力资源有着巨大的虹吸效应,无论是高端科技型创新人才还是低端产业工人,都不断流入郑州。“十二五”期间,郑州净流入人口达185万,仅比深圳少1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七,占外省流入河南人口的37%和省内流动人口的60%。人口的大量流入不仅激发了城市活力,扩大了消费市场,还对稳定劳动力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为郑州发展餐饮、商贸、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提供了外部保障。第四,充分发挥地方性政策优势。近年来,河南省和郑州市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意在全面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的若干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快递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和《郑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讨论稿)》《关于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等,相关部门要以上述政策的落实为抓手,切实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依托国家级战略规划和发展平台,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质升”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美国孟菲斯、阿联酋迪拜这些国际公认的航空城,汇聚了全球最高端的服务业,它们既为工业生产、商务活动提供服务,也为游客、市民的休闲娱乐提供服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将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作为港区的三大主导产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会展、电子商务、航空金融、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目前在航空港区,已经围绕上述产业形成了各类专业产业园区,尤其是依托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开展的跨境电商产业已初具规模。今后,郑州航空港的发展将为物流、会展、金融、保险、咨询、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提供契机,并促进上述产业从工业中分离出来,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改变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层次低的现状。此外,郑州航空港区对河南的传统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休闲娱乐产业向高端化、互联网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也会起到推动作用。河南自贸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均能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层次提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带动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地市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全省现代服务业的均衡发展。要想达到上述效果,政府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区域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产城融合和良好生态环境的打造,招商部门应根据区域定位和产业规划制定企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坚守高端产业的招商标准,确保我省国家级发展区域中现代服务业的高水平发展。

(三)“培养、引进、留住”三合一发力,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困境

一是切实增强“尊师重教”“教育优先”和“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观念,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多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研平台的建设。二是加大省级财政对高校和科研平台建设的资金支持。三是积极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开展联合办学、互访交流、成果共享等教育合作项目,实现师资、信息、成果的共享。四是积极对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争取更多知名实验室和科研单位在河南设立分支机构。五是启动专项人才培养计划。针对河南现代服务业人才缺口大的现状,委托省内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调整商科、金融、航空物流、服务外包以及航空管理等紧缺专业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开展订单培养、对口培养。五是加强人才引进,全面落实“1125”聚才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和人才需求,不断完善河南省和郑州市的人才政策,在户籍、住房、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最大的优惠政策;建立开放式的人才引进机制,推广市场化的引才模式,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如猎头公司、人才中介等开展人才引进业务,人才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成功后,可根据人才层次给予服务机构一定的引才费用。六是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城市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附近生活配套的完善,营造方便快捷、舒心惬意的生活环境,让高端人才愿来河南并且愿留河南,最终实现“聚才”和“留才”。

猜你喜欢

郑州比重河南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梦启郑州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