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
——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为例

2018-09-12,,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石油化工课程体系人才

, ,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02)

从生产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角度进行分类,社会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术型人才,包括科学型和理论型人才,指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人才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出设计、决策和规划的工程型人才,另一类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工作,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决策和规划等转换成物质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脑力劳动来完成任务,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依靠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既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又要具有主动学习和创新创业意识,与高素质技能人才相比,技术性人才更强调工艺应用、工艺结构设计和工艺革新。

本研究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石油化工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在课程的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结构上符合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不是学科结构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置来自于工作岗位与岗位需求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提炼出典型的教学任务,以行动为导向,为行动而学习,完成教学过程。课程的开发平台来自于企业的工作岗位,课程实施的平台是学校。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

工作过程指为了完成某一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效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指的是参考工作过程,根据工作过程确定学习领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体系,学生以直接工作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与技能。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具体的企业工作实践相一致,技术和专业理论具体而实际。

基于工作过程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面向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以石油化工工作过程的职业认知规律为依据序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过程根据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考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按工作内容组织安排,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组织教学资源,并制定教学评价的过程。

(一)调研分析工作任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需要经过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岗位(群)。经过对天津地区和全国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充分的社会调研,我们分析得到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为:石油化工装置运行与维护岗(外操岗)、石油化工装置调控岗位(内操岗)、石油化工产品质量分析岗;发展工作岗位为:工段长、班长、技师、安全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和车间主任。石油化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石油化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

借助于麦可思人才调研,我们分别对企业员工和五年内的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研分析,我们发现有三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将书本知识和企业工作有机结合的能力较差;学生很难融入企业,归属感差,学生的离职率很高;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职业规划不明确、工作按部就班创新性差,可持续发展前景不乐观。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体系中关于企业文化、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缺失或不足,课程内容的设置和企业的工作过程相差甚远。

(二)序化课程体系

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是从入厂时学习时期的新手,工作一年以后成为上岗操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工作五年以上成长为处理繁难问题的技术专家,工作十年以上技术过硬后成为生产组织、生产工艺和现场管理行家。针对企业调研发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我们序化了课程体系,将岗位技能、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内容中。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都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为“四阶段、四环节”迭代式课程体系。四阶段为:职业能力认知、职业能力形成、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岗位训练。四环节为:工艺过程认知、工艺生产准备、工艺过程操作和工艺过程管理。

职业能力认知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定位打下良好基础。职业能力形成使学生掌握在石油化工行业的不同企业所共同需要的基础技能,具备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能力提高培养学生操作和优化天津地区典型石化企业的典型装置的能力,以企业具体岗位核心能力、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参考,培养特殊的岗位能力。职业岗位训练为取证课程和企业顶岗课程,学生利用实际生产装置进行操作和训练,达到企业操作工初级工的标准。在四阶段的课程体系中穿插有两部分选修课程: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为职业选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创新创业模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开放创新能力结合。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以“三个一致”(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为特征组织课程。

职业能力认知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英语、计算机、体育以及职业规划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本模块的课程教学穿插入学教育、企业参观、企业人力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实践手段,使学生了解企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发展途径。

职业能力形成课程模块为专业必修课程,以石油化工行业工作岗位通用的工作任务和职业基础能力为依据,每一门课程对应于不同企业的相近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不同,但不同工作任务培养的职业基础能力相同。校内外教师将工作任务转变成学习任务,课程教授过程按照工作过程来进行,考核按工作要求来考核。

职业能力提高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对应于校企合作企业的典型生产装置的工作任务,课程的实施与生产过程相对应,学生的学习和实训穿插在学校和企业中进行,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和职场氛围,兼职教师的授课比例占到40%以上。

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每名学生要求选修2~3门课程,第二课堂的课程教学工作均由企业兼职教师或具有企业丰富生产经验的专业教师教授。课程的考核均以开放式的课题撰写或方案的设计形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校内外教师互聘互用,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学校将工厂建在企业,由企业教师管理,专任教师和学生到工厂按企业对职工的要求分岗位进行实习实训。企业和学校合作,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由专任教师管理,企业教师指导生产实训,同时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的学习和深化,提高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在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深度融合的企业设有驻企工作站,工作站负责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训,专任教师在工作站对顶岗实训的学生和企业兼职教师进行集中理论培训和专项理论指导。

课程评价包括四个方面: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考核。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考核主要考核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工作效果,由校内外教师共同考核。理论知识考核主要考核岗位应知应会的理论,以现场提问和试卷的形式,由校内外教师共同考核。岗位实践技能考核按企业初级工标准进行考核,主要由校外兼职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考核。创新创业考核要求学生针对企业的现状进行技术改造方案的撰写,考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否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施是关键,尤其是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序化。在课程体系中,我们设立了职业发展规划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但行为习惯和思维需要长时间熏陶,不是几门课程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高职学生的所有课程中,我们都应该融入创新创业思维、企业文化和个人职业规划的内容。

猜你喜欢

石油化工课程体系人才
人才云
《石油化工应用》2022年征订启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石油化工建设》第40卷总目次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16年(第33卷)1~6期分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