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村富民的带头人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湖北黄冈市罗田县蔬菜村党支部书记马福生

2018-09-12范杨文灿通讯员

民族大家庭 2018年4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村级蔬菜

文/本刊记者 范杨文灿 通讯员 叶 晏

在大别山南麓革命老区湖北罗田县的凤山镇,有一个蔬菜村。过去,村民靠种植蔬菜勉强解决温饱;如今,这个村早已是湖北省经济强村。

林立的农民公寓、葱郁的绿化林木、畅达的通村公路……蔬菜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近些年来,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村容村貌、人居环境也更加美丽。这一切,是蔬菜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而带头人便是村党支部书记马福生。

“只有克难才能奋进,千个理,万个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自198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起,马福生已经在这个岗位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干了近34年。

担任蔬菜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年,正赶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村民对“包产到户”政策不理解的声音不绝于耳,尤其是在如何分配土地问题上普遍存在分歧。

经过沟通协调,村民们到村委会通过现场抓阄的方式,分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土地,山林、鱼塘由村集体负责经营管理。这样以统分结合的方式参与分配,为日后村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当年,为响应县委提出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号召,蔬菜村利用地处城郊的区位特点,着力发展起了村办企业。自1984年凤山饭店建成起,村里相继有了苗圃场、食品厂、园艺场、筷子厂、猪鬃厂、粉丝厂等村办企业。90年代,又建起了木材厂、石材厂、果园,并发展起了金融、旅店、饮食、客运等服务业。如今,在80亩的村工业园建有砖厂、搅拌厂和饲料厂等,兴办的养猪场、酒店、幼儿园等18家企业单位,为村集体创造着可观的收入。

2007年以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村里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逐年增加,村民的就业形势、生活方式面临着新的变化。如何破局,带领村民致富共进?

“只有克难才能奋进,千个理,万个理,发展才是硬道理!”马福生说。

于是,全村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凭借城东区域开发的契机,马福生带领村“两委”先后建成了城东客运站、板栗交易市场、机动车检测站和城东加油站。与此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失地农民来城东经营百货副食、餐饮服务。

他还鼓励失地农民买车跑运输;建果园、菜园,开展生态农业种植;挖鱼塘搞养殖,培育养猪、养羊大户……跟着马福生干事创业,让村里的失地农民尝到了甜头。现在,全村失地农民当中,经商办企业的有100多家,户平年收入8万元以上,种养大户30多家,人均年收入1.5万元。

此外,马福生还与外事办等部门联系,先后为村里近100多名失地农民和失业工人在日本、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寻找到了合适的务工作机会,村民们外出工作挣到了钱,每年能寄回来500多万元的务工收入,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内引外联”“筑巢引凤”“授人以渔”“借船出海”……真干招招见实效,实事件件聚人心。就这样,马福生带领全村人把强村富民的一盘棋走活了。

“发展,最重要的是让村民得到实惠。”

“分红了,我家今年分了3000元,我们的日子过得舒坦得很。”2018年初,72岁的村民陈汉东领到了村合作社股份分红。

村里每月给他生活补助和菜金补助60元,还帮缴无地农民养老保险金1500元,加上现在的合作社股份分红3000元,他和老伴一年大约有9000元的收入。“住着两层小楼房,生活上也有保障,我很知足,也很幸福。”

陈老汉的幸福生活,要从五年前马福生带着大家寻改革、求发展说起。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为办好就业、生活、发展等这些村里人普遍关心的事,马福生决定对村里进行改革。

改革不是说改就改,为了弄明白产权改革的政策和已实施改革的村级运作情况,马福生带领村干部、村民代表,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

2013年6月,按照 “明晰产权、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维护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产的合理利用和保值增值”的原则,全县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在蔬菜村启动。对村级积累的3亿元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蔬菜村股份合作社,经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讨论,实行财产共有、共同积累、按股分红,这在当时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创新。当年,蔬菜村集体收入256.3万元、人均收入6680元,位列湖北省经济强村。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除了改革别无他途。在改制过程中,马福生先后组织召开村“两委”成员、党员、小组长、村民代表、企业干部等会议达38次。凡是存在与村民利益不吻合的地方,一切以村民利益实际出发,面对村民入户蔬菜村先后、为村集体贡献大小、占有村生产资料多少、日后配股分红趋向等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密不可分的多项现实问题,他先后多次到村民们家中、院内一同商讨,凡是村民有异议的地方都一一给予解释答复。

经过一年多的策划整改、细致分析、全面调研、与村民谈心,终于抓住了蔬菜村制度改革创新工作的起步重点——按照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户这个根本,把村民的责任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经营作为基础,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的重新审定。

有了新的思路,所有的工作从头再来。重新制定章程,清产核资,清人分类,股权配置……各项工作有序操作。为了保证公平合理,一律按照责任制土地为入股依据,每年村集体拿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60%进行配股分红。

2014年8月25日,蔬菜村股份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天也是村集体将村级收入配股,首次给300多户村民发放股金分红的日子,当天发放红利75万元。同年,马福生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为民服务不是开空头支票。发展,最重要的是让村民得到实惠。”除了妥善解决再就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以外,改善提高村民的居住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办学条件,是马福生推动民生改善的三件大事。

现在的蔬菜村民居造型典雅,宽敞明亮;村级卫生室标准规范,可随时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修建高中,兴办幼儿园,教师、保育员持证上岗,补上了村里高中、学前教育资源的短板;发放生活补助、给予大病救助、落实惠农补贴等十多项保障措施的制定,惠及弱势群体,马福生带领村干部把民生工作做得又细又实。

面对村里老年人文化生活需求强烈的现状,2018年马福生和村两委班子承诺践行的两件实事,将老年人活动中心项目建设纳入到了其中。

家庭经济不断兴旺、公共服务不断巩固、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这些年来,一系列民生工程在蔬菜村落地生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承诺在蔬菜村一一兑现。

“干事无私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

“他为人很低调,做事踏实,说话算数,我们都很拥护他。”谈起村党支部书记马福生,村民丁爱国由衷地竖起大拇指点赞。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马福生历经了十几次村级换届,每次都是高票当选。

作为一个村里的“当家人”,找马福生要地、要项目、要岗位的,一拨接一拨,他始终坚持按原则办事,所有事项一律民主决策,所有项目一律公开招标,不搞一言堂,不搞暗箱操作,不收受群众一针一线。“一次,一个想承包工程的老板送给他2万元,他严词拒绝了。”村主任陈锡文说。

一直以来,这位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公正处事、干净干事、长远谋事,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他作“当家人”大家称心如意。

前些年,经群众评议,村里核定了25户困难群众。对困难群众的事,马福生特别上心,对他们如亲人。他们家里诸如子女上学、就业、生病等大小事情,马福生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安排,把这些困难群众的事安排得妥妥当当,让他们放心安心。

朱金宜是25户困难群众中的一位。她身患脑中风后遗症,行动不便,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和女儿相依为命,母女俩生活捉襟见肘、难以为继。马福生了解到这家人的情况后,安排村里工作人员为朱金宜办理了大病救助,每月将发放的救助金送到家中。在一些生活细节上,村里也给予了及时的关心。每次上门走访,马福生都会认真关切地询问朱金宜在生活、医疗等方面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当得知朱金宜家里还没通有线电视,当即安排为她家安装了电视接收设备,让她在家可以舒心养病,在物质和精神需求上都能得到保障。

34年来,马福生始终以“干事无私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要求自己,团结带领全村人创业办事谋发展。目前,蔬菜村拥有村级固定资产4亿元,社会总产值1.5亿元,2017年度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9330元,上缴国家税费780万元。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村级蔬菜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奇怪的蔬菜
蔬菜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能寻下好产业,看得见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级社”破解“空壳村”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论失地农民职业化的问题
关于创新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的思考
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现状调查——以甘肃省为例*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