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汇聚民族团结的强大“筑梦”力量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纪实

2018-09-12张鹤林

民族大家庭 2018年4期
关键词:筑梦丝弦建始县

文/张鹤林

自2013年8月国家民委明确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试点单位后,建始县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目标,汇聚全县之力,扎实推进创建工作。2016年12月,建始县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命名,龙坪乡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红岩寺镇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乡镇”,高坪镇、茅田乡、闵仕坝村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大店子村、耍操门村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近年来,建始县在红岩至高坪沿318国道28公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带的示范引领下,启动了涵盖店子坪、楂树坪、耍操门、雪岩顶、茅田乡集镇、三道岩、双塘等在内的209国道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带建设,逐步形成了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圈,汇聚民族团结的强大“筑梦”力量。

民族政策助推经济发展

千年积淀,万世传承。玉熙民族工艺是恩施州首家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民族工艺品加工销售企业。公司“木艺邦”牌系列旅游纪念品获得湖北省旅游委“湖北礼道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工艺品类银奖,拥有12项外观专利,2016年参加省农博会获得“特色新地标产品”称号,2017年4月被评为“恩施州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这两年,该公司多次作为全省、全州唯一一家旅游商品企业参加硒博会、中博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及各种旅游推介活动,展出的风车石磨工艺品和黄四姐文化旅游挂件受到与会代表和参观群众的高度赞赏和喜爱。公司秉承“文明、专业、诚信、兼爱”的理念,以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主要研发项目,致力于打造民族精品、传承民族工艺、引导大众认知,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近年来,建始县抢抓民族政策机遇,全面对接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争取资金58亿元以及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力推动了特色产业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和民生事业发展;主动对接“616”对口帮扶工作,落实支援项目710个,到位援建资金15亿元,拉动投入75.5亿元;咸宁市对口支援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共到位援建资金4600万元。

为了确保经济健康持续增长,建始县立足实际,壮农业、强工业、兴旅游业。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省产粮、产油大县地位持续巩固,充分利用硒资源,培育硒品牌,着力建设魔芋、茶叶、干鲜果、畜禽四大特色农业产业链,创建中国名优硒产品17个、中国特色硒产品20个、湖北省名牌产品5个、湖北省著名商标11件。

大力实施“工业提速”工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5家,年总产值突破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连续五年位居全州前三。

强力推进“旅游升级”工程,累计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6.59亿元,延长生态文化旅游链,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旅游扶贫村大力发展农业生态乡村旅游,鼓励开发旅游商品,完善旅游发展要素。建始县获评 “湖北旅游强县”“旅游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县”“乡村旅游发展暨旅游扶贫先进单位”,成功跻身全省最具价值旅游目的地品牌。

民族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音乐一响,我就想跳舞。跳舞又健身,又快乐!”高坪镇闵仕坝村76岁的村民崔玉辉如是说。

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县各乡镇都修建了民族文化广场,购置了音响设备。全县范围内组建了100多支民族文化表演队,这些表演队常年活跃在乡村角落,带来了全县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建始县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反映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展示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宣传未来美好前景。

与民族旅游相结合,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景区、进宾馆等活动。以县内高坪、三里、花坪、景阳等旅游重点乡镇为中心,开展对景区导游的土家礼仪、服饰、饮食、语言等培训工作。

精心打造“黄四姐”“建始丝弦锣鼓”等反映土家族民俗的文化节目,打造建始文化名片,扩大民族文化品牌效应。

在全县推广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让摆手舞走进农村文化广场,彰显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舞蹈的魅力。

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非物质遗产(官店武丧、丝弦锣鼓、南乡锣鼓、花坪火龙等)的搜集、整理、传承与弘扬,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艺馆建设,为民间艺术表演队添置民族乐器、民族服装及音响设备,实施活动化传承,逐步形成“保护有成果、传承有体系、利用有价值”的非遗保护工作格局。

特色村寨促进文明乡风

茅田乡三道岩村委会广场上,建始县民宗局组织三里乡绿荫等11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民代表近30人通过“一听二看三走访”的模式,了解该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茅田乡三道岩村是建始县乡风文明建设的标杆,这里以“法治、德治、村民自治”为线,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了真正的乡风文明,促进了社会和谐。

近年来,建始县民宗局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与宣传部、统战部一道大力开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并有机结合特色村寨建设,多措并举,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按照“统一规划、政策引导、群众自愿、注重特色、集中连片”的思路,强力推进16个特色村寨建设。

完善特色村寨村级图书室、卫生室、培训室、活动室建设,深入推进“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型人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蔬菜、中药材、甜柿、枸杞及小水果和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

成立特色村寨民族文化表演队,添置民族乐器、民族服装及音响设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并组织了特色村寨民族文化展演活动,激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高坪镇大店子村和茅田乡耍操门村获 “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红岩至高坪沿318国道一线特色村寨“千户长廊”基本建成。

特色文化润育和美校园

年过古稀的教师刘明俊长年研习丝弦锣鼓,退休后被长梁民族小学返聘为学校丝弦锣鼓艺术团辅导教师。一晃十年过去,该校丝弦锣鼓艺术团在全国政协礼堂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刘明俊依然站在丝弦锣鼓讲台上,坚守着丝弦锣鼓的校园传承。他将自己数十年搜集整理的心血——丝弦锣鼓总谱用于教学。经建始县民宗局组织,以建始丝弦锣鼓省级传承人肖龙杰为代表的6位优秀民间艺人与刘明俊一起对长梁民族小学丝弦锣鼓总谱进行了编审,目前已成为建始丝弦锣鼓教材。

建始县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武陵山脉与大巴山脉在这里交会,巴土文化和荆楚文化在这里融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建始县坚持民族学校“一校一特”,确立了“在优秀民族文化发源地学校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的深改项目,秉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从政策上给于各基地大力支持,在校园内营造民族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民族凝聚力,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各基地在建设中了解并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整体提高了民族学校素质教育水平。

目前,建始丝弦锣鼓、南乡锣鼓、摆手舞、土家背鼓、莲响、花鼓灯、苗鼓、火龙、写字韵律操等9项优秀民间艺术品种已经在全县7个乡镇学校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筑梦丝弦建始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常德丝弦的研究现状
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省“616”工程对口支援建始县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以石家庄丝弦为例
建始县自然条件下药用植物分布及保护开发思考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比亚迪筑梦大生态
湖北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
筑梦大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