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从概念到实践
2018-09-12杨金侠
文/杨金侠
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从原来的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向促进和改善人民健康转变,加强健康管理,实现疾病关口前移。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统筹应对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为大力发展健康管理提供了宏观政策上的支撑,也标志着我国的健康社会治理开启了一段新征程。
理想很丰满,现实仍骨感
健康管理是以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在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状况分析和评估、健康危险因素检测和预测的基础上,向人们提供专业健康咨询和指导、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健康教育和促进,以及必要的转诊与康复期治疗等一系列长期、连续、动态与循环往复服务的活动过程。
理想的健康管理应该有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健康管理机构;有充足的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专业人员;有健全的各种协作、激励机制;有良好的各种环境支撑以促进健康管理服务的蓬勃发展。由此,健康的社会治理将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每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其健康都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包括健康指导、咨询、健康风险因素监测等;多数社会成员有较高的健康素养,有促进和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人人参与共建健康社会等。
然而,据2015年全国健康素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5岁~59岁人群中具备合格健康素养人数的比例仅10.25%,且慢性病正在走向“井喷”时代,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头号杀手”,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总死亡人数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可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人口中健康风险人群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都会持续升高,健康管理要加速起航。
发展路上缺人缺政策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不论是从发展理念、服务体系和服务内容来看,还是从支持环境、发展驱动力来看,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从发展理念看,仍把健康管理的责任圈定在卫生部门,把健康管理的对象局限于个体,把健康管理的场所固定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从服务体系看,健康管理服务的提供几乎只存在于公立医疗机构,且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疗机构、专业的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缺乏协同、合作、贯通和责任定位;众多的社会力量仍没有参与到健康管理的服务中来。
从服务内容看,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将健康管理服务嵌入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当中,但服务内容不完整、不系统、不连续。
从支持环境看,“健康管理发展提速”尚未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信息系统尚未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国家层面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有待开发。
从发展驱动力看,科技创新对健康管理发展的支撑作用还很弱,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本要素驱动力不强,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
此外,作为基础支撑,系统、科学的健康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尚未建立,从业人员大部分为临床医学、药学或公共卫生专业,对个体的健康问题相对熟悉,但对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了解不够,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水平不足。
覆盖全人群,保障全周期
健康管理整合了一、二、三级预防,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对于健康中国建设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一定程度上说,做不好健康管理,健康中国的实现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应尽快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健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将健康管理作为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分支,而不是零散的嵌入到其他服务体系中。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组成中,应包括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的健康管理公司、各类体检中心、中医养生保健或健康咨询机构等。在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可以把健康管理嵌入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也可以单独提供完整和系统的健康管理服务。把健康管理作为所有医疗机构提供的延伸服务,并与医保支付挂钩,以推动医疗机构与健康管理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紧密衔接。所有提供健康管理的机构均可与区域内的医疗机构以医联体或其他形式进行合作。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建立多元化的健康管理模式,建立同时能为所有人群服务的健康维护和管理系统。
逐步建立健康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相关机制。基于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出台健康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对健康管理的投入责任,明确各类组织、个体对健康管理的责任,规定医疗机构向健康管理类机构提供咨询、转诊、康复指导等服务。推动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组织对健康管理的战略意义达成共识。
建立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互联网+健康管理发展,实现线上线下健康管理协同服务和“智慧”健康。
拓展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服务渠道。完整的健康管理内容应包括生活与行为方式管理、健康需求管理、疾病管理、康复管理与健康促进等。应在现有的以健康体检结果为主要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服务内容,如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评估、针对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制定干预计划、对健康改善状态进行长期跟踪随访等。与此同时,促进健康管理与养老、旅游、体育健身等产业有机融合,实现纵向延伸。强化中医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