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后神经性膀胱临床分析

2018-09-12张红岚

关键词:神经性导尿管盆底

张红岚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中医院,江苏 无锡 21412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神经性膀胱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康复护理组,各45例。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具体包含健康教育、膀胱清洁等。

1.2.2 康复护理

给予康复护理组康复护理:(1)饮水干预。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完善的饮水计划,指导患者将每日饮水量控制为2000 mL左右,饮水频率为2 h/次。夜间21:00后禁饮,以减少夜尿,预防神经性膀胱的发生。引导脑卒中患者将排尿间隔由1 h以内逐渐延长至2.5~3.0 h 1次,夜间排尿次数以1~2次为宜。(2)排尿训练。根据患者的活动功能,指导患者进行排尿训练。如患者需长期卧床,可训练脑卒中患者于翻身后,开放尿管导尿,以逐渐形成排尿反射;如患者可下床活动,则引导患者以正确姿势排尿,以促进膀胱内杂质的排出,降低神经性膀胱发生率。患者排尿前,告知患者有意控制,自主减慢排尿速度或中断2~3次尿流,以锻炼膀胱功能。此外,(3)膈肌训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放松肌肉,左手、右手分别置于胸部、腹部。呼气时,尽量使膈肌下降;吸气时,使膈肌上移,同时借助手部触觉评估训练是否成功。(4)盆底肌训练。教会患者正确的盆底肌训练方法:即单手置于腹部,另一手于清洁后插入肛门,收缩盆底肌,持续收缩15 s后,保持15 s放松。训练频率为3次/d,10组/次。(5)间歇导尿训练:准备导尿用品,引导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分开臀下垫尿垫,注意保暖,合理选择导尿管,一手暴露尿道外口,一手持导尿管,缓慢温和地从尿道外口插入导尿管,长度约为4~6 cm,见尿后再进1~2 cm,固定尿管,引流尿液,观察尿流及尿液颜色,尿流停止后拔出尿管。(6)残余尿测定:在患者尽力排尿后,不能摸到充盈的膀胱,可行导尿测定残余尿量。当残余尿量超过50 mL,表明有膀胱梗阻存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状况。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2 结 果

2.1 膀胱功能恢复

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更佳。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状况 [n(%)]

3 讨 论

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脑卒中的危害在于:这种疾病除了语言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外,如未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其受损的神经系统还会对患者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侵袭性作用。神经性膀胱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为:脑卒中的发生导致患者神经受损,膀胱功能失常,最终进展为排尿功能障碍。神经性膀胱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会导致泌尿系统疾病发生风险升高。这种功能障碍对临床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常规护理用于脑卒中患者,效果欠佳[1]。

康复护理是一种以改善患者预后为目标的护理模式,其通过膈肌训练、排尿训练以及盆底肌训练等方法,修复膀胱功能障碍,改善患者的排尿状况,减轻其痛苦体验。这种方法的优势为:(1)建立排尿反射。排尿训练及饮水干预促使脑卒中患者形成良好的排尿意识,良好的排尿控制、重复性的排尿动作有助于重新建立排尿反射,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正确的反馈,纠正脑卒中患者的排尿节律,确保排尿通畅。(2)改善肌群功能。膈肌训练、盆底肌训练可有效改善肌群功能,排除削弱受损神经对脑卒中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促进控尿、储尿功能的提升[2]。应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对神经性膀胱进行干预,促进患者痊愈。

猜你喜欢

神经性导尿管盆底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危重症患者导尿管留置与拔除情况调查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导尿管拔管指征评估表在意识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基于“脑肠相通”理论探讨调和胃肠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