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红色记忆的老区古桥
2018-09-12马薇
在江西原中央苏区境内,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古桥,经历着岁月的沧桑变化,布满了古老陈旧的足迹,镌刻着不同朝代的印记。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一些古桥与红色岁月相伴,一踏上这些古桥,就如同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领略那风起云涌的岁月,它们犹如历史的纪念碑,不由唤醒了我们心底的敬意,那每一件红色往事,每一个传说,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红色历史便在心中复活。置身其中,就是一次精神洗礼。那层叠在古桥历史上的红色记忆,赋予古桥新的历史含义,它见证的红色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小别桥
登仙桥
拱辰桥
地处黄洋界脚下的荷花乡大仓村的横江桥和荷花乡钟屋村村口的“盘石桥”见证了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传奇事件。横江桥,建于1726年,南北走向,单拱石桥,跨度4.5米。随着岁月流逝,虽已破落,却见证了毛泽东与袁文才在荷花乡大仓村第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见。1927年10月6日,按照约定,毛泽东去大仓村与袁文才会面。起初袁文才对毛泽东的邀请不明底细,在大仓村做了万无一失的安排,并在石桥上安排了瞭望哨,桥周边安排了埋伏,当哨兵报告毛泽东一行7人,并无武装时,袁文才即令撤离哨兵和埋伏,并亲自率人来到横江桥上迎候毛泽东,午饭后,毛泽东与袁文才在吊脚楼商谈至晚上,袁文才看到毛泽东坦诚直率,言辞恳切,内心十分感动,当即表示愿意与毛泽东合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正因为有了毛泽东与袁文才大仓会见,袁文才大方打开山门,使得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的工农革命军最终落脚井冈山,从此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星星之火。
荷花乡钟屋村村口的盘石桥,见证了大仓村会见的第二天,毛泽东率工农红军与袁文才经过此桥同上茅坪,盘石桥是单孔石拱桥,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盘石桥”长4米,宽3.8米,南北走向, 跨东源水,五级石阶护坡,有隐护栏。
坐落在永新县龙源口镇龙源口村的龙源口桥,位于新七溪岭山脚下的龙源口村东200米处,是一座单拱石桥。见证了井冈山时期著名的龙源口大捷。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叁元人民币钞票上,其正面图案就是龙源口单拱石桥。龙源口桥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南北横卧牛饮江上,该桥全长25.4米,净跨14.2米,拱矢高10米,宽5米。也是永新县现存单拱跨径最大的古桥。桥体由青石板块砌成,桥面南引桥有14级台阶,北引桥有23级台阶。桥南北两端各筑有高2米、占地10平方米的桥台基。桥头两侧岸原各有两根高1米,直径0.2米的铁柱,上面铸有“清道光十七年建”字样。1928年6月23日,龙源口战斗(龙源口大捷)就发生在这周围。当时蒋介石调集湘赣两省共十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联合“会剿”,企图扑灭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毛泽东、朱德等根据敌人的企图,作出了战斗布署,指挥所就设在桥附近的新七溪岭的制高点望月亭。6月23日,七溪岭战斗打响,战斗至最激烈时,朱德在望月亭手持花机关枪猛烈地扫射敌人。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钟左右,红军将敌军消灭在新七溪岭脚下的龙源口桥附近,部分残敌向永新县城方向逃窜。红军及地方武装在以龙源口桥为中心的一带举行了庆祝大会。随后趁胜追击,占领永新城。龙源口战斗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规模最大,歼敌最多,影响最深的一次战斗,它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充分保护和利用该古桥,对研究井冈山的斗争史及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家的军事思想有重要的价值,对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位于永丰县君埠乡小别村与龙冈畲族乡交界处的小别桥,在孤江与小别江交汇处,是一座双孔石拱桥,成“L”字形,桥长28.6米,桥宽4.5米,桥高6米,条石拱结构,每孔跨径为8米,始建于清代,现保存完好。折向南面60度角的桥身长15米左右,单孔连接着小别江对面的古亭“小别亭”。 一桥一亭,遥相呼应,这里就是第一次反围剿打响第一枪的地方。由此,毛泽东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围剿”》这一壮丽诗篇。1930年12月29日,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亲率五十二旅和五十三旅及师直属队9000余人进占永丰龙冈,并派出侦察员探明东面距龙冈30里的君埠红军情况。在君埠小别桥旁的小别亭里,与红三军一连化装成农民的侦察员相遇,便问:“君埠一带有没有红军?”红军侦察员佯装答应,发现龙冈街果真全是国民党士兵,便连夜跑回君埠报告敌情。第二天清晨,敌十八师开始向君埠移动,八点半行进到小别村的石拱桥时,与红三军第七师尖兵连相遇,打响了反围剿的第一枪。由此,那座深藏于山旮旯的普通石拱桥,名扬中外,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永远载入史册。
盘石桥
盘石桥的八仙人物雕刻故事
永新县聚星桥
位于抚州市乐安县谷岗乡登仙桥村的登仙桥,是一座廊桥,距县城五十五里的大华山东面山脚下谷岗河的上游,原名“洪门桥”,南宋嘉定年间,闽汀诗人葛长庚,怀才不遇,化名“白玉蟾”,修道时云游大华山,在“洪门桥”留有“仰卧洪桥似登仙”的诗句,为纪念这位修道的诗人,改名为“登仙桥”。该桥历经沧桑,屡坏屡修。民国元年(1912)山洪暴发,桥被冲毁。1922年当地群众捐款重建,即现在的单孔石拱廊桥。登仙桥横跨由南向北流的谷岗河,呈东西向,桥体用长方形麻条石抹白灰勾缝砌成。桥通长28.5、宽6.15、通高13.5米,拱跨17.1、矢高10.5、桥面厚0.52米。整座桥由麻石砌成,桥面也用长条石铺砌,桥基建在天然石上,坚固结实。
登仙桥地势险要,高山耸立,起伏绵延,形成一条蜿蜓峡谷。1933年,中央主力红军在黄陂、登仙桥一带,采取声东击西与大兵团伏击的战略战术。歼灭了敌军52、59两个师,这便是举世闻名的“登仙桥大捷”。首创红军战史上大兵团伏击战的成功先例,在中国革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桥是朱德、周恩来亲自指挥的地方,是“登仙桥大捷”的重要历史见证,有着重要的史迹价值,
位于瑞金市象湖镇解放路居委会城区南面沿江路的云龙桥,见证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形式的建设过程。云龙桥,南北横跨绵江河。其前身为“绵福桥”,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始建,石墩木梁桥,因“桥界青云坊而跨龙池”,故更名“云龙桥”;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改为石拱桥。是赣南最长的古代石拱桥,十二墩十一孔红条石拱桥。当时瑞金是沟通绵江南北主要交通要道,又是瑞金通往福建的枢纽通道。红都瑞金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共和国开国元勋都曾频繁过往云龙桥。1988年瑞金市政府对多孔坍塌的瓮门按原貌修复,修复后的云龙桥桥长177.52米,宽5米,桥墩上下游有分水尖,分水尖长5米,宽4.2米,桥高9.3米,拱跨7.1米-15米不等。北端桥头嵌装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亲笔题写的“瑞金云龙桥”五个铜字;宁都县梅江镇桥背村的拱辰桥,现存桥身为清嘉庆年间重建。拱辰桥桥身总长55米,高5.5米,宽6.15米,石拱三孔,南北配以引申斜坡,坡上设石级十六—十七级,桥孔之间建船形墩,以分散水流,保护桥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拱辰桥附近是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仁人志士的地方。在宁都,至今还传诵一个感人的故事;1928年3月,已经50多岁的宁都县书生谢荫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和革命事业。1929年10月不幸被俘入狱,不久,谢荫南被押回宁都县城关押。在狱中,他经受住了敌人酷刑的折磨,始终对党忠诚、严守秘密,表现出一名真正共产党员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一个月后,宁都靖卫队长对谢荫南大声喝问:“今天杀你的头,你怕死吗?”谢荫南坚定地回答:“怕死,我这个秀才就不参加革命了。你们也有上断头台的一天。”说完,谢荫南毅然走出牢房,并对儿子说:“你一定要做个永远忠于红军的好儿子!随后,敌人将谢荫南五花大绑,押往县城北门拱辰桥边行刑。谢荫南向周围群众高呼“红军回来会为我报仇的!”“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后,便饮弹倒下,英勇就义。他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对党和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浩然正气。
在原中央苏区境内,还有许许多多的古桥与红色记忆相关,有待我们去挖掘整理。例如位于永新县文竹镇城江村的聚星桥(图八),咸丰五年(1855年)建,是古代文竹通往永新县城的重要桥梁。苏区时期国民党占领了桥北边的山头,欲攻占此桥而进攻永新县城,红军英勇杀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使敌人无法占领此桥。位于瑞金市象湖镇八一路居委会沿江路旁的双清桥,东西向跨绵江河,北至南流向,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是九拱红条石拱桥。桥长95.67米,宽5.9米,高9.3米,石栏高0.65米,桥墩上下游有分水尖,分水尖尺寸长宽不等,最长6.3米,最短2.7米。当时双清桥一直是瑞金通往长汀、宁都、石城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瑞金叶坪、沙洲坝、云石山等旧址的主要桥梁,当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经常过往此桥。和云龙桥一样,双清桥见证了共和国摇篮的风雨路程。奉新县柳溪乡店下村口店下桥建于清道光六年,曾经是肖克将军和红四军、六军等红军部队驻扎的地方,为纪念红军英勇战斗事迹,当地将店下桥改名为红军桥。
瑞金双清桥
永新县龙源口镇龙源口桥(清道光1837年建)
原中央苏区境内的古桥和江西境内其他古桥一样,历史悠久,现存的古桥最早始建于宋代,以后屡坏屡修,反映了老区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例如宁都的拱辰桥,始建于南宋淳熙中期,多次重建,现存桥体为清嘉庆年间所建;永丰县恩江大桥由济川、平政两桥先后建成并连接为一,统名恩江大桥,也是屡坏屡修;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开始建济川桥,中间多次重建,清顺治十七年(1660)济川石桥建成,前后近400年;平政桥始建于明,多次重修,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至咸丰十年(1860),桥倒了建,建好了又倒,当地人民不气馁,一代接着一代干,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最终在咸丰十年建成我省现存的第二大石拱桥。大桥为条石拱结构,全长355.5米,22孔,跨径10-13米不等,桥面净宽4.5-5.8米。
横江桥图
云龙桥
原中央苏区境内的古桥多为体量较小的石拱桥,主要原因是山区溪流沟壑特别多,为满足出行需要而建。由于地区偏远,经济不发达,建造工艺交流较少,拱跨普遍较小。像乐安县的登仙桥,其拱跨超过17.1米的实例十分少见。尽管如此,这些古桥和自然非常和谐,简朴大方。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山峦、大树、古桥、流水和村舍构成的诗意景观。体现了江西人民尊崇自然,实用理性的精神。原中央苏区境内有代表性的的古桥如宁都县的拱辰桥在明代和清代重修时均有桥记,瑞金市的云龙桥也有重修的桥记和牌坊,两桥均留传脍炙人口的诗文,代表了文章节义之邦的审美趣味。几乎每座古桥都有围绕人物、历史或民间传说的故事,充满了对生活的理想与祈盼。有些古桥至今还保存桥体上的雕刻,如井冈山盘石桥,现存西面桥额为青石质八仙人物纹饰,东面桥额毁于“文革”时期(图十)。特别是这些古桥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红色故事,对研究红色文化基因与传统文化基因的关系具有实证意义。
无语的岁月带走了历史的风雨烟云,当年许许多多的红色古桥的故事,在岁月的深处沉淀,等待我们去挖掘。如今有些古桥已经倒塌,有的则被拆毁,有的在重修过程中缺乏保护意识和知识,破坏了古桥的面貌;有的失去了交通功能,处在荒草青蔓中。急需抢救与保护。尽管与红色往事相关的古桥中有相当一部分由当地村民的先祖建造,专业学术价值上不够突出,大部分在清代中晚期建造,但它们承载着红色文化的真实步履,是江西红色文化的形象载体,也是老区先民与自然、社会相处的产物,从中既能体会到优良传统文化内涵,又能体验到红色精神的广博与深邃,对红色文化教育和树立江西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古桥不仅应该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应列入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使子孙后代能更好地了解、学习、继承祖先留下的丰厚遗产,使红色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