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安县探索“三联”模式破解“空壳村”难题

2018-09-12李克坚

老区建设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三联集体经济村级

□ 李克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近年来,吉安县依托新一轮扶贫开发,积极发展村级特色产业,探索出政企联帮、村社联建、村户联营“三联”模式,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难题。2017年,全县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234.34万元,消除“空壳村”107个,“空壳村”占比由2016年的56.67%下降至21.82%。

一、突出问题

吉安县地处江西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辖19个乡镇,307个行政村。截止2017年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下的67个,2—3万元的199个,3—5万元36个,5万元以上的5个。2016年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下的174个,2—3万元的90个,3—5万元40个,5万元以上的3个。村集体经济总体表现为基础薄、来源少、积累能力弱、资产管理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不均衡。受区位优势、基础条件和管理水平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工业园区、乡镇街道的行政村区位优势明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地理位置偏差、无自然资源的村级集体经济则发展较慢,甚至毫无发展可言,富裕村和薄弱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据统计,所有行政村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下的64个,这些村除财政补助资金外,没有任何经营性收入。

二是路径不够多。一些村干部市场经济观念淡薄,缺乏应有的经营意识和长远眼光,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水平不高,未建立集体收入有效积累增长和合理使用机制,多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出现了“上任班子收钱、下任班子无钱用”等现象。如2016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的133个村中,70%以上的集体收入来自于土地发包、房屋承包出租,极少数村拥有集体实体产业,增收渠道窄、经营性收入少。

三是收支不协调。村级组织承担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脱贫攻坚、农村安居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村级基层设施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刚性支出逐年攀升,经济压力骤增。同时,大多数农民参与“筹资筹劳”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薄弱村更是难以开展。

二、主要做法

1.政企联帮,多管齐下“借外力”。结合脱贫攻坚,充分借助单位和企业结对帮扶力量,汇聚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强大合力。一是部门帮扶引“活水”。建立“县领导挂点、县直单位结对、第一书记驻村”的三级帮扶机制,一对一帮扶覆盖全县307个村,重点抓好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工作。各帮扶单位每年为每个村至少投入5万元帮扶资金,县财政为每户贫困户无偿提供5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同时,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农业局、产业化办、科技局、林业局、教体局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派驻307个行政村进行技术指导培训,通过定期现场指导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提升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自主脱贫能力,解决“不会干”的问题。如万福镇岭头村,由县委组织部注入帮扶资金15万元用于村集体发展芦笋产业,仅2017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二是企业帮扶插“翅膀”。发挥民营企业优势,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村级产业发展工作,通过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把全县86个贫困村全部纳入企业帮扶对象实施精准帮扶,117家规上非公有制企业和商会组织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精准对接农村资源、资产、资金,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致富。如敖城镇湖陂村,江西煌上煌集团有限公司统一回收村合作社的肉鸭,并将高于市场价0.5元/只的资金充实到村集体经济,2017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三是市场主导走“正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手段把合作社、群众、资金、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推动产业发展市场化。2018年,采取ppp模式引导建成光伏产业专业合作社,由县财政包干为307个村统一建设60KW光伏电站,实现集体、企业、农民三方受益。

2. 村社联建,整合资源“增内力”。村集体与产业合作社通过联合建立经济共同体,共同管理专业合作社,共同选准产业发展路径,共同入股发展产业。一是整合力量,突出支部领办示范。充分发挥“党建+脱贫”引领作用,发动村干部与致富能人带头领办合作社,起到“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富”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激发群众发展村级产业的热情。二是整合资源,发动党员能人参与。结合“两学一做”活动,党员干部发挥传帮带作风,大力收集产业扶贫信息,充分利用党员干部、村里能人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技术、信息等政策扶持,主动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当好产业富民的“扛旗人”。三是整合要素,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则,村集体采取资金或土地入股的形式,参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所产生红利归村集体所有。同时,按照“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的原则,合理确定利益分配方式。产业基地实行股份制管理,村集体、企业、农民根据入股多少合理分配占股比例。如油田镇板陂村,依托江西麓林现代农业责任有限公司的技术和市场,按照“支部引领、能人带动、村集体入股、群众参与、贫困户全覆盖”原则,通过村干部领办(致富带头人)、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组建黑木耳专业合作社,由村干部带头,村干部入股10股(每股2000元),村集体入股75股,16户贫困户入股16股,每年每股可获近千元分红。

3.村户联营,发展产业“激活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利益共享,全村步入小康。一方面,管理上实行“四统一分”。针对大多数农民怕没技术种不好、怕种多了没人要、怕没时间种植管理等“三怕”心理,村社结合实际,探索出“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按股分红,贫困户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切实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经营上实行“共同参与”。组织分散的农户以土地流转、产业扶持资金入股等形式,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股金分红。积极吸纳有意愿参与种植的农户参与到合作社日常生产和经营,优先安排贫困户和当地农户在合作社务工。2017年,全县2.4万亩荒山荒坡、滩涂地入股产业合作社参与分红,800余万元帮扶资金变为股金;组建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334个,覆盖所有行政村,建成横江葡萄、井冈蜜柚等特色产业基地246个。

三、显著成效

一是激活了农村发展原动力。长期以来,由于观念落后、耕作传统,农村大量的资源闲置、资金分散、效益低下,传统的水稻种植,每亩收益仅为300至500元,农民长期富不起来。通过“三联”模式改革,从根本上改掉农民的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传统身份,赋予农村自我发展的空间,激活了农村自我发展的原动力,既给“鱼”又授“渔”,实现了农村由“输血”向“造血”的有效转变。

二是强化了村集体经济牵引力。农村脱贫不仅要每户农户增收、每户贫困户摘帽,也要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以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和带动农民增收。吉安县通过“三联”模式将政府、社会、村集体、农民等各方力量整合在一起,既发展了特色产业,也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更强化了集体经济的牵引作用。2017年全县307个村发展特色产业334个,实现所有村均有集体收益的目标,村均收益达2.26万元,同比增长50.6%。15203户贫困户50848人获得分红。

三是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抓好经济强党建,强化党建促发展。吉安县通过探索“三联”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源头活水”,解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组织活动、兴办公益事业、服务困难群众等经费不足的问题,打破了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尴尬与“有计难施”的无奈,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猜你喜欢

三联集体经济村级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小陷胸汤加味与三联疗法联合在脾胃湿热证Hp相关性胃病中的应用
“一站式”三联CTA诊断急诊胸痛的临床意义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论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吴堡给“硬邦人”干事舞台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能寻下好产业,看得见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级社”破解“空壳村”
发展集体经济更需完善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