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独好会昌县 脱贫攻坚进行时
2018-09-12于龙广
□ 本刊记者 于龙广 汪 琼
高排乡团龙村民宿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说的是国家级贫困县和罗霄山片区特困县——江西会昌。90年前,“八一”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夺取的第一次大胜仗——会昌战斗就是在此打响;90年后,这个苏区红色小城正在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是脱贫摘帽,同奔小康。
正是稻谷飘香的仲夏时节,头顶炎炎烈日,记者来到会昌县的珠兰乡、庄口镇、高排乡、周田镇、西江镇等地,希望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会昌县脱贫攻坚战的火热进程。
近年来,会昌县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思路,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开发扶贫与保障扶贫两轮驱动、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统筹推进,以突出抓好四个方面来全面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由原来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力争在2018年底前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只要肯干,在咱们村能挣钱的事情多了!”7月底,会昌县珠兰乡大西坝村白莲合作社的400亩白莲即将迎来丰收,合作社董事长杨运华说,村里的大人小孩又要忙起来了。摘莲子、剥莲子、捅莲心,放暑假在家的小孩儿一天也能赚上几十块。目前,白莲合作社吸收了21户贫困户,他们以土地入股或者流转出租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年底有一份稳定的分红或者租金,再加上在合作社打点零工,一年能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
除了白莲合作社之外,在外事业有成的大西坝村村民陈泉山返乡创办了果蔬合作社。目前新建大棚蔬菜基地36亩,搞起了“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一体”的产业,目前已经有13户贫困户入社,预计每亩净收益可达到3-5万元。
几年前,因为放心不下两个孩子,在深圳打工的大西坝村村民周东北回到了家乡。“刚回来的时候真是有劲没处使,想脱贫却没路子,只能守着家里几亩地。”如今,站在自家新盖的二层小楼前,周东北晒得黝黑却精神奕奕。他的2亩多土地流转进了白莲合作社,每亩有300元的租金;平常会去两个合作社打工,一天的工钱有150元;他还在山上种了雷笋,加上有木工、油漆工的手艺,周东北去年一年的收入五万余元,是村里勤劳致富的典型。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贫困群众很难脱贫致富,扶贫开发也难以持续。会昌县对因缺产业、资金致贫的贫困人口,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提高特色产业扶贫开发效益。
珠兰乡大西坝村
珠兰乡大西坝村贫困户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一是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按照“山上茶果林、田间烟稻菜、栏里猪牛羊”的模式,重点发展周期短、效益高的立体生态农业,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一定补助,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上级有专项资金补助的,如脐橙(桔柚)、油茶、生猪、茶叶、毛竹等产业项目,面积核实、资金补助按原管理渠道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户申报项目补助;上级没有专项资金补助的,如中药材、养蜂、铁皮石斛等产业项目,会昌县将从县本级每年预算的产业化资金和上级下达给该县每年1000万元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化扶贫资金中切块安排补助资金。
二是在动员贫困户发展产业过程中要兼顾贫困户眼前收益。一般来说,扶贫产业大都3—5年才能有收益,当前对贫困户给予一定的“输血”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会昌县采取“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为贫困户提供眼前增收渠道,具体做法:采取贫困户直接向金融机构申请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所贷资金投入龙头企业(合作社),获得入股分红;或采取由金融机构以最优惠的政策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发放产业扶持贷款,龙头企业(合作社)根据获得的信贷规模按1万元扶持一户贫困户的标准,履行精准扶贫义务,会昌县按贷款金额5%的年利率为龙头企业(合作社)提供利息补贴,龙头企业(合作社)按贷款本金计利每月最低不少于千分之五对贫困户进行保底分红。如果贫困户的土地在龙头企业(合作社)规划区内,且愿意流转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要按最优惠的价格全部进行流转,增加贫困户土地流转收入;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贫困户且愿意到龙头企业(合作社)务工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在用工需求范围内,要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到企业务工,增加贫困户的务工收入。目前,该县15875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有1.2万户将通过这种模式增加收入,每户贫困户每年至少获得600元的入股分红。
三是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全市发展油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在瑞金召开后,会昌县切实把精准扶贫与油茶产业发展相结合,以更强的力度、更大的气魄、更多的投入,把发展油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县林业部门正在抓紧做好全县油茶产业规划,把4万亩的新植任务合理分解到各乡(镇)。同时充分发挥远方林牧公司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并逐步完善集油茶种植、休闲观光、精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走出一条扶贫生态共赢新路子。
贫困人口就医“四条保障线”实现“一站式”精准结算
近日,家住会昌县西江镇红星村的贫困农民钟三娣的儿子小彭来到会昌县农医中心办理医疗费用补偿手续。贫因人口精准扶贫医疗补偿的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小彭很担心办事的繁琐,已经做好了多跑几趟的准备。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从进门到办妥补偿手续只花了十几分钟。临走时,工作人员告诉他,在7个工作日内,他母亲的住院医疗各项补偿费用会通过转账方式汇入其个人银行账户。这么快捷优质的工作效率让小彭感到特别满意。
西江镇扶贫车间厂房
据悉,从赣州市提出“全面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会昌县一直在加大医疗扶贫力度,2016年全市农村贫困对象在原有的新农合补偿、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民政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增加了商业补充保险,形成了贫因人口就医的“四条医疗保障线”。由于四项医疗补偿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会让群众来回几个部门跑,特别是一些贫困户居住在比较偏远的乡村,一天只有一趟班车进出县城,就医报账就更不方便了。为解决这一难题,要把医疗扶贫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会昌县创新工作模式,于2016年4月份开始,积极探索实施新农合“一站式”服务窗口和农村贫困对象疾病医疗“四项补偿”同步结算模式。
庄口镇大排村果蔬采摘基地
一是建立一个同步结算系统。要使群众少跑腿,干部就必须多做事,多想办法方便群众。会昌县按照建设“智慧会昌”的发展思路,决定先从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领域入手,试点建设“智慧新农合”,县财政安排了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发建设“会昌县农村贫困对象疾病医疗补偿结算报账系统”。该系统统搜集群众就医报账情况,对符合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条件的群众,主动打电话告知,做到应补尽补。实行贴心服务:设立咨询台,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解答参合农民新农合政策咨询、引领参合农民到职能股室办事。将补偿结算窗口与转诊补卡窗口合理安排,适当分离,解决办事群众人群拥挤问题,为群众提供了较为舒适的办事环境。提供便捷服务:安排专人负责为参合农民复印相关报账材料,彻底解决了群众排队排半天,但因资料不全,又跑去复印店复印的情况。
会昌县农村贫困人口就医“四条保障线”实现了“一站式”精准结算,贫困群众少了“多个部门跑”的奔波,各相关部门也少了多头开证明的繁琐,整体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截止6月底,全县已有76名农村贫困对象享受补偿政策,医药总费用412.75万元,补偿金额共计392.84万元,其中:新农合补偿212.43万元,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54.85万元,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补偿85.7万元,民政城乡医疗救助39.86万元。贫困对象住院费用实际报销平均比例达95.18%。对涉及本县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补偿的各部门数据进行了互联互通,符合相应补偿条件的参合贫困对象在结算系统内可以同步完成各项补偿结算工作。
二是成立一个“一站式”办事窗口。为方便群众就医报账,会昌县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为契机,将原来由县农医中心、人寿公司、财保公司、民政局四个部门分别负责的新农合补偿、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四项补偿工作整合在一起,在县农医中心设立合署办公室,实行“合署办公,一站式服务”。群众只需到县农医中心,就可以办好所有符合条件的医疗补偿事项。
三是树立一种“为民服务”理念。做到主动服务:针对群众对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报账条件不熟悉的情况,该县农医中心定期主动在信息管理系
扶贫车间建村口 就业脱贫有奔头
记者来到位于323国道旁的西江镇扶贫车间园区,乍一看还以为是到了县城的工业园,走进厂区,只见车间内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
据了解,西江镇扶贫车间建设的初衷就是促进会昌北部乡镇小微企业集群规范化发展,主要承接电子、服装、鞋帽等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平台的打造为贫困群众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家门口就业的难题,助力贫困户脱贫。
2017年底,一期工程4万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全部建成,目前引进企业10家,9家已正式投产,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13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400余人,人均工资每月3000多元,22个行政村从中获得村级集体经济分红各5万元。
“我的制衣厂原来租的是一栋民房,现搬进了政府建设的标准化厂房,贫困户可优先进厂务工,不仅解决了用工需求,还扩大了生产规模,企业瞬间变得高大上了。”盛达服饰公司负责人刘桂芳说。
“在扶贫车间做事离家近,可以照顾老人小孩,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肖桂梅是扶贫车间翔兴鞋业的员工,因家中有慢性病人,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肖桂梅常年在外务工,去年冬听到扶贫车间招工的消息,她第一时间报名并获得上岗的机会。
该扶贫车间二期项目将建成标准厂房20栋15万平方米,引进企业后可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同时建成移民安置区1个,切实解决偏远地区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扶贫车间采取“建设—回购—托管”的办法,由会昌县林投公司作为业主承办工程融资和建设事宜,西江镇负责整合各村扶贫项目资金、产业扶贫信贷通等资金,各村扶贫车间管理理事会为成员单位共同组建西江镇扶贫车间经营合作社,负责对入园企业进行管理及厂房租金的收取与分配。
凝聚金融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
“多亏了银行的贷款,让我顺利地扩大了养殖规模,今年我养了2500羽河田鸡,行情好的话光养鸡的收入就能有5万多元,我对脱贫致富越来越有信心了。”近日,现年54岁的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贫困户李有洪高兴地说。他之前苦于资金短缺,养鸡规模小,收益较少。村里的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的“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解决了发展难题。
近年来,会昌县积极创新,探索多种金融扶贫路径,深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充分利用“产业扶贫信贷通”助推农村产业发展,并通过县、乡、村三级共同发力补齐村集体经济“短板”。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扶贫政策,该县巧引金融活水,凝聚金融力量瞄准“穷根”开“药方”,兴产业富农民,实现“造血”式扶贫。
周田镇火龙果采摘基地
会昌县是国定贫困县和罗霄山片区特困县之一,农民有通过银行融资发展产业的强烈愿望,但苦于抵押物不足,贷款受限。为了真正让农民盘活资产,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致富,该县以激活农民住房财产权为突破口,开展了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并于2015年12月被正式列入了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行列。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力推五项政策、突破五道关口”的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会昌做法”已基本成熟,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曾生贵是会昌县麻州镇增丰村村民,从部队退伍后,他回乡经营起了门业。近年来,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深感技术落后的曾生贵想引进更为先进的车床设备,但是由于资金有限,设备一直难以更新。“以前经营遇到资金短缺的时候,我会利用自己的信用度去融资,不仅要付利息,而且融资金额也不大。自从有了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政策后,我用自己的一栋自主楼房作抵押,顺利从银行贷出了50万元用于设备升级。有了这笔资金的支持,今年我在县城也增开了一家门店。”曾生贵说。
近年来,会昌县充分发挥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协调多部门联动,号召多家银行主动介入,建立完善的制度方案和激励保障措施,切实减免收费,实行优惠利率,加强保障措施。截至今年1月末,该县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3061笔43992万元,其中累计为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648万元。
“利用政府的产业扶贫资金,我们顺利地扩大了铁皮石斛的种植面积,通过种植铁皮石斛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越来越多,现在连其他村的贫困户都加入了合作社。”会昌县周田镇大坑村紫云山休闲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华玉说。据了解,该合作社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获得贷款200万元,铁皮石斛种植面积达50亩,吸纳周田镇4个村共300户贫困户成为该合作社成员,享受每年600元分红,并吸纳贫困户用工18人,使26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为了有序推动产业扶贫贷款,会昌县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多个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掌握了解产业扶贫贷款发放情况,并于2017年4月出台了《关于完善“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的通知》。同时,该县编印了“产业扶贫信贷通”宣传手册,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走村入户入企政策宣传,同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掌握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意愿及资金需求情况。除此之外,该县还积极探索“政府+银行+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3+1产业扶贫模式,不但让贫困户增加增收渠道,而且为扶贫企业有效解决了贷款难问题。2017年,会昌县共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5516笔、31271.8万元,户均贷款5.67万元,其中发放贫困户贷款19798.8万元,惠及农户4098户,户均贷款4.83万元。
“以前,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想办一点事情都难,如今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村里办事老表心更齐了。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拓宽致富渠道,合力鼓起村级‘钱袋子’。”会昌县高排乡团龙村党支部书记陈桂林说。团龙村以前是一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集体没有任何产业,村里办公开支仅仅依靠县财政下拨的3万元办公经费,没钱办事,更不敢办事,村“两委”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依托各类利好政策的叠加支撑和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高排乡团龙村打造月季花海、金凤山旅游、湿地公园等景点,利用旧民居开发“花间集”民宿、“桃花坞”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接待场所。2017年,团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近5万元。
高排乡团龙村百亩白莲基地
高排乡团龙村民宿
新一轮发展村集体经济热潮兴起后,会昌县、乡、村三级共同发力,着力补齐村级集体经济“短板”,做好钱从哪里来、土地如何集约利用文章,鼓励先行先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会昌县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2017-2019年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对发展路径、推进措施、政策扶持、部门职责、工作保障等进行明确规定。从2017年起,会昌县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直接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设立发展集体经济达标奖,对当年村级集体经营性净收入分别为5万元、10万元、15万元以上的,每村奖励1万元、2万元、5万元,用于集体经济扩大再生产。同时,会昌县用足用活金融政策,积极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采取“村集体+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等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每个村最高可申请贷款1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收益由贫困户共享,相关资产归属村集体。
如今,该县还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全域规划,243个村全部建起了功能齐全的村委会、医疗室、文化活动场所,6个贫困村整村退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和谐秀美画面次第展开。2017年会昌县244个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为941.34万元,平均3.86万元,同比增长317%,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