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
2018-09-11朱惠莹
朱惠莹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始终。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由于初中化学教材与以往相比,在实验的设置、内容、数量、形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越来越加大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比重和力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开展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学优化
一、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探究能力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初中化学教师应通过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通过为学生设置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一方面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投身于化学学习中,另一方面还能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时,首先为学生讲解实验室反应原理,然后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如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怎样验证和验满?在实验室里,是否可以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此时,学生依据“氧气的制取”相关装置进行猜想:固液不加热型装置。之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出二氧化碳验证和验满的猜想,然后再进行实验探究。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为学生演示,学生很少有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初中化学教师要想优化实验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其亲历实验的形成过程,从而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例如,在开展“氧气的性质”实验时,笔者让两名学生在台上进行铁丝燃烧对比实验,一名学生利用直铁丝,另一名学生利用螺旋状铁丝,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实验前要将铁丝绕成螺丝状,而且还要在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杆?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沙子或者放少量的水?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铁丝绕成螺丝状能够增加预热面积;火柴杆能够引燃铁丝;沙子和水是为了防止熔融物溅落瓶底,造成集气瓶炸裂。在分析和推理的基础上,让學生探究:铁丝如果燃烧不成功,原因都有哪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堂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初中化学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使其在体验中充分感知课本内容,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大多数都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设计,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也是比较固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和过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要包容学生的不同观点。在实际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化学知识和课本内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审定之后,小组便可以合作开展实验。例如,在学习了“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后,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将小块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够生成金属铜。接着,笔者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将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的硫酸铜溶液
中,学生发现有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生成,并没有生成金属铜,且实验过程有氢气放出,且水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充分了解到金属钠的活泼型和特殊性,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通过家庭实验拓宽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拓宽教学空间,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实验室,主动取化学仪器或是去药品店制备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使学生在课外之余充分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例如,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废弃的塑料瓶做实验仪器,像水槽、试管、集气瓶等等,教师会将实验室开放,让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自行设计、操作实验。初中化学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在使学生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挖掘他们身上的化学学习潜能,在增强学生化学知识认知的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新课改后的初中实验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国清.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8):24.
[2]邵萍.对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2(96):156-157.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