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科学教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2018-09-11余满芬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改革创新以人为本

余满芬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初中阶段的科学教学应该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主动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调整和学生的关系,重新明确自己的定位,将以人为本教学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好初中科学教学。

关键词:初中科学;以人为本;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089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以人为本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和日程生活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教师是学生的学习的领路人,但是教师不能够完全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学生自主尝试和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发展自己的能力。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呢?

一、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比较大的兴趣

在初中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比较大的兴趣,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投入进去,而当学生投入学习以后,其才会有更大的探索空间,如果是教师强制性地要求学生进行学习的话,学生的学习就会进度缓慢,甚至会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比较大的抵触情绪,这就使得现代初中科学教学质量出现一些比较大的问题。所以,要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初中科学的学习产生比较强的学习冲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真正有效地提升现代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式教学

初中科学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探寻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然,认识自然科学的内在规律。问题式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在一定的科学活动情境激趣下,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被激发,学科的素养在探究中养成,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一概念时,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上学过程中乘坐汽车等的方式出现的现象,如,汽车的启动,刹车;我们在公共汽车上转弯时倒向一边的感受;我们在坐动车、高铁等较为匀速的工具时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在这些情境中进行对比,最终得出结论: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三、课堂教学要具有启发性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背景,具有不同的个性。其学习的思维品质及学习的兴趣是多元化的。每个学生对具体的自然现象学生的认识,一方面都较流于表象,又另有其独特的视角。所以,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持续的、循序渐进、去伪存真的认识过程,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科学的原理,学会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例如:在科学八年级,《质量守衡定律》的讲解中,教师演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衡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原因: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保持守衡?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水电解实验的分子、原子结合的示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原子,分子个数种类的变化,并归纳出质量守衡定律的内在原因在于“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未变,只是发生了重新组合。”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四、体验型教学

科学课堂中,几乎大部分教师都会积极地创造条件给学生以动手的机会,或让学生走上讲台帮助教师完成演示实验。将体验学习作为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给学生主动体验。

如,《水的压强》一节中,为演示帕斯卡实验,学生爬上桌椅,结果只灌了几杯水,就把塑料瓶压裂了,瓶中的水从裂缝中流出来时,学生感到了液体压强的威力。如果此时教师把“液体的深度是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直接告诉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迅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作用,但记不住这些规律的学生就会茫然失措,遇到新的问题便无所适从。因此,我们教师应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压强计操作实验,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自由讨论,结合自身的体验深入到认识活动中。

五、习题教学中注重客观性和生活性

科学离不开生活实践,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应该脱离生活的实践。模型化、抽象化的理论习题,脱离生活实践,缺乏开阔的生活气息和背景,容易挫伤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在习题教学中,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从生活的实例出发,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知识理论。

例:讲放大镜的成象原理及应用时,可结合“学校生物课外实验小组采集标本,用焦距为10厘米的放大镜来观察,标本应放在离放大镜多远的地方?”,将科学原理融入生活情景、实践。学物态的变化时,以常见的冰与水、水蒸气的转化例为突破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的视野冲出课堂知识的局限。

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通过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姚东海.主体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途径[J].才智,2009(7).

[2] 王凌巧.如何更好的在初中科学中的实施主体性教育教学[J].华章,2012(7).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第一中学 325804)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改革创新以人为本
微课不微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