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友山稗闻辨析

2018-09-11林友标章舜娇

武术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体育史

林友标 章舜娇

摘要:李友山是广东南派拳术的创始人之一,被冠以李家拳的开山之祖。文章以《清碑类钞》对李有山(友山)的简短载述为线索,借助文献资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辨析,逐步厘清李友山的人物形象。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含对历史文化传说的去伪存真,以保持文化的原真性,虽然李友山的真实身世尚无法完整地揭开,但是能够甄别出稗闻传说中的不实成分,避免以讹传讹,并非徒劳无益。

关键词:体育史 李友山 李家拳 稗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8—0001—05

有关广东南拳五大流派的代表性人物,李家拳、蔡李佛拳始祖李友山的生平及事迹,众说纷纭,真假莫辨。文字记载之滥觞,可见于徐柯《清稗类钞·技勇》中的《李有山用枣木棍》,仅3百多字,介绍新会李有山轶闻一则。“新会李有山习拳棒,少林派也。游都门,在豫邸数年。有某师者,禅杖重数十斤,有山持枣木棍,与较胜负,竟败之,名噪甚。中岁归里,隐居授徒。偶值乡中赛神演剧,往观,其徒旁侍,徒之徒又旁侍,列其旁者殆数百人。一日,有一人年约二十,衣服华美,神采焕发,从一翦发奚童,年十三四,盖外来人也。乡人尊有山称为师傅,凡师傅过处,辄相避成路,而外来人未之知也,望望然,柴立其中央。其徒辈讶其不避,厉声叱之,其人仰首应曰:‘是官也耶?则又叱之曰:‘尔盲耶,不识李师傅耶?其人逡巡欲避,翦发奴曰:‘是尚可忍,主人不动手,奴亦不能恕之矣。有山门人皆少年喜事,蜂拥而前,主仆二人举手提人,掷诸数十步外。有山不得已,亲往交手,一迎拒间,其人喝曰:‘止,尔少林派也。尔师为谁?有山告之,其人袒臂示有山,贴金刺字一行,则少林传授世系也,盖与有山之师同出一门焉。”[1]

《清稗类钞》是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可补正史之不足。“从清人、近人的文集、笔记、札记、报章、说部中,广搜博采,仿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体例,编辑而成。记载之事,上起顺治、康熙,下迄光绪、宣统。全书分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余条。书中涉及内容极其广泛,举凡军国大事、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名臣硕儒、疾病灾害、盗贼流氓、民情风俗、古迹名胜,几乎无所不有。编者态度比较严肃,许多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特别是关于社会经济、下层社会、民情风俗的資料,对于研究清代社会历史,很有参考价值。”[2]与李友山有关的其它记载,1923年,《国技大观》在《访师篇》中收集有由忏痴撰写《李友山》一篇,约2千多字。《国技大观》由杨尘因批眉,娄天权评点,向恺然订正,姜侠魂编辑。书内收录各方有关清朝民间技击旧闻,共117则,加以眉批评点,编辑成册。“或掇旧籍,或採新著,铨释图解,厘订供世,亦无非聊辟武术界之榛径已耳。”[3]1997年,新会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根据余樵子提供的资料整理,在《新会文史资料》第55辑《昔荣今辉的七堡》,刊登了《李友山的传说》[4]一文,略陈李友山生平趣闻。

1 李友山的生平

李有山,也即李友山,因“有”和“友”的国语、粤语发音都相同。李友山的出生时间,至今尚未有确切的定论。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广东省武术挖掘整理组赴各地搜集资料,并编印成《广东拳械录》(广东省武术挖掘整理组编印,1985.8.非公开出版物),其中“李家拳”条目中:“广东有两个李家拳:一是新会县李友山,发源于大泽区七堡乡;一是惠州府李义(又名李存义),创造于火地村。时间同在1750年左右。”这里所说的时间,应该是指出生的时间,而不是创立拳派的时间。“惠州李家教,是该地郊区火地村李义(李存义)所创。他生于清乾隆13年(1748)。”同样是在广东省武术挖掘整理组成果基础上出版的《广东武术史》,将李友山的出生时间修订为“约1784年”,曾昭胜等编著《广东武术史》:“李友山,一说李有山(约1784-1844),广东新会人,自幼练习拳棒。”[5]另一个出生时间的版本,是余樵子提供的资料中显示的1774年,《李友山的传说》:“李友山,七堡加宁里人,生于乾隆39年(1774年),青年嗜好技击武艺,从师练桥马。”[6]

李友山“中岁归里,隐居授徒”。他的高足之一陈享,在晚年的笔记《蔡李佛技击学》(新会蔡李佛拳会编,非正式出版物)中提到,“19岁拜李友山为师,从学5年。”[7]广东省武术挖掘整理组获得的两份资料,一是载于《广东拳械录》:“(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字典英,广东新会县京梅乡拱北人,生于嘉庆19年(甲戍1814年)7月初十日子时。……19岁邂逅远走江湖而从归故里的李友山师,陈享随李友山习技五年。”[8]即是,陈享1833-1838年跟随李友山学艺。可以推测,若是李友山出生年是1748年,1833年收陈享为徒,那是85岁高龄;若出生是1774年,到1833年,也年届59岁,这都难以说解释“中岁”的问题。二是入编《中国武术百科全书》《蔡李佛拳》:“该拳由广东省新会县京梅乡拱北人陈享(1805/1814-1875)所创。陈享为一农家子弟,12岁随叔父陈远护练习佛家拳,19岁向李友山练习李家拳;后又远道求学,拜罗浮山隐居还俗僧人蔡福为师,34岁后返乡设馆授徒。”[9]然而,由新会蔡李佛拳“洪圣始祖馆”提供的各种公开宣传资料中,陈享的生卒年是1806-1875。陈享19岁也即1824或1825年,假如李友山是1774年出生,这是50或51的年龄;若出生是1784年,则是40岁前后,与“中岁”接近。

新会蔡李佛始祖馆对李友山的考证材料认为:“他年仅五十三岁而终。其生卒具体年份也未能准确考证。他1823年收陈享为徒时应是30多至40岁之间。”故,李友山的出生年倾向于1784年或1774年。李友山的后代:“(李友山)育有一女一子,后女儿李兰芳下嫁周守义;儿子李芝芳年长便承父业于广州设馆,尚有记录的授徒为惠州客家人刘煌。然而,李家世代单传,至第四代便无嗣。”[10]

2 李友山的履历

李友山“游都门”。明清时期的“都门”,指的是京城。仟痴编撰的《李友山》将“游都门”解释为进京赴考:“新会李友山,孝廉,少年翩翩玉立。就县城试,为里中无赖所窘,引为大耻。院试获隽,旋登贤书。赴礼部试,不第。”[11]“登贤书”就意味着通过了乡试(院试),成为“举人”,但到京城参加会试(礼部试)的时候落选,不能当“进士”。李友山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查阅道光21年(1841)《新会县志》卷6《选举》得知,乾隆元年(1736)至道光末年(1850)新会七堡乡科考中举在册名录,总计5人,未发现李有山(李友山)之名:“李凤章,七堡人,乾隆13年(1749)岁贡,绍兴府经历。”“李口班,七堡人,乾隆19年(1755)甲戍庄培因榜。”“李若珠,七堡人,乾隆24年(1770)己卯科第八。”“李秀,七堡人,嘉庆5年(1801)庚申恩科。”“李彭龄,七堡人,副贡,嘉庆15年(1811)庚午科,钦赐举人,海康教谕。”[12]李友山赴科赶考实为故事者杜撰。

李友山在游都门之后功力益增,其师从均与“少林”有关。出都门之后的去向,一是“在豫邸数年”,习少林派拳术。豫,即是河南省,嵩山少林寺的所在地。一是到天台、雁荡之后,遇见普陀寺的高僧铁禅,拜其为师,忏痴《李友山》:“出都,襥被,薄游天台、雁宕诸名胜。诣普陀寺僧,号铁禅,以技击著名,是年七十许,修髯皤腹,岸然道貌,而双瞳炯炯,英气露眉宇间。李见之,备道敬仰,愿列门墙。铁禅睨生半响,掀髯笑曰:吾生平绝技未曾轻授人,恐其志不胜气也。今观子与老僧合有香火缘,幸续衣钵。李大喜,留居山门三载,遂尽其技。”[13]有些资料将“至善”禅师也说成是李友山的师傅,陈享《蔡李佛技击学》之自序:“一日,闻邻街周氏聘得技师李公友山(李公为新会人),且闻李公为少林寺至善禅师入室弟子,技击异乎常,所闻蹴打之术,尤为精绝。”[14]余樵子《李友山的传说》:“为求进取,他(李友山)得知福建九莲山少林寺高僧至善禅师来到广东穗城光孝寺,即前往投师,经至善禅师试考后被收为门徒。”[15]

至善和尚在广州的入室弟子有十位,并无李友山。《圣朝鼎盛万年清》:“至善和尚在西禅寺内开设武馆,摆列著埋粧、木马、沙袋、飞陀,及一十八般军器,弓箭、石砧,件件齐备。在前已有六人,今连方氏昆季、胡惠乾等四人,共是十人。老禅师著他各人用红纸写列姓名,备办神福酒筵,纸马香烛,在关圣帝君像前拜为兄弟,日后彼此照应,如有负义为非,神明监察,所有姓名,开列于下:李锦绚,谢亚福,梁亚松,柳亚胜,洪熙官,童子觔,方孝玉,方美玉,方世玉,胡惠乾。拜罢起来,欢饮而散。自此至善用心将生平所学技艺工夫,传授这班徒弟。”[16]编撰《广东武术史》的专家也对“至善”做过严谨的调查:“相传至善是少林寺禅师,传技于广州光孝寺,我们调查过少林寺的寺谱,在那70字的僧辈中,没有‘至字辈的。此外,还说洪熙官是花县人,在大佛寺教过拳;方世玉是高要人,其父母有名有姓。我们查阅过《华县县志》《高要府志》《洪氏族谱》,均没有其人其事。原来,至善、洪熙官、方世玉都是出自《乾隆皇游江南》《万年清》等书——他们是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属于子虚之谈。”[17]嵩山少林寺由福裕创立了少林曹洞70字辈世系谱,据清《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系碑》:“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雪庭为导师,引汝归玄路。”[18]

李友山授徒的履历,有开馆,也有私塾,讲学讲武,文武兼修,规模多达数百人。先是在杭州,后归故里新会。忏痴《李友山》:“韩之门弟子曰:真吾师也。举青蚨畀李,群拥之,愿执业焉,李(友山)顾辞不获,遂留杭为技师。”“李归,匿踪里门,不敢出。阅两载,无恶耗,稍与朋辈过从,顾心常惕惕。又逾岁,友谓李日,君负俊才,何惜!津逮来学,民生多艰,奋其爪牙,足以自卫,君岂有意乎?李然之。明年设塾于乡,讲学东偏,讲武西序,及门者,凡三百人,李怡然自得,盖已绝意簪缨矣。次年,从之游者益众,名噪一时。”[19]“青蚨”是指钱币,元耶律铸撰《双溪醉隐集》卷五《钱币》:“白鹿殊持重,青蚨岂致贫。不唯堪使鬼,且是更通神。”[20]出门前呼后擁,“偶值乡中赛神演剧,往观,其徒旁侍,徒之徒又旁侍,列其旁者殆数百人。”[21]余樵子《李友山的传说》:“李友山到中年时回到家乡后,在七堡关帝庙偏间,只潜心习技授徒,闲时到县城拜会同门好友刘镇先。”[22]李友山也曾经到新会城周氏家中开私塾,蔡李佛始祖馆拳会考证资料:“李早年在广州传技,后回新会专职于周馆教授周家五兄弟,其徒除传陈享著名外,次之为周家二子周守义。”[23]

3 李友山的技艺

传闻中的李友山,擅长各种各样的武功。精擒拿之术,能力挽千钧。忏痴《李友山》:“李(友山)不能耐,反唇相稽,莽夫怒,攘臂而前,将欲逞武,李举手轻扼其吭,莽夫几晕厥,抱头竄去。”“韩矢不谬,选牢足以待,如树盘根。李(友山)知其非常人也。运千钧力捶之,韩不克,自持颠扑十数丈,遗筐去。”“僧屹立以候,李握拳一挥,僧受之泰然。再接,神色稍变,然已费千钧力矣,三接后当还受僧拳。技止此耳,报复必不免。事急智生,举手作势,大呼来矣,手旋落空不遽发,僧微哂,似笑其怯者。李猝叉左手从僧私处倒麾而上,僧不及防,几仆地,面色灰死,负痛狂奔,众亦哄散。”[24]腿上的“蹴技”、轻功“腾踔飞迅”等功夫也是惊人。陈享《蔡李佛技击学》:“余闻而异之,角技之心伴然大动,因窥李公(友山)在某肆品茗,暗趋其后,思欲紧抱其腰,掷之地下,以显余之技能。讵李公(友山)之马步坚稳,虽直立未尝作势,亦如落地生根。余尽平生力抱之亦难得其双足离地,且李公(友山)双手一分身,略为一转,举足一蹴,余身不由主,颠仆逾丈,幸无所伤。”“视阶下有一藏日,日重千斤。李公遂将日边积泥鏊浮,徐起脚一蹴,日如猴子之跟然,距离原位数丈外,地为之陷。”[25]忏痴《李友山》:“李塾中设龙芽、雀舌,悉置檐际,小童烹茗,则跃瓦取之,李窃自效腾踔飞迅,尼目为眩。”[26]

器械以棍、扇见长。李友山在河南及杭州,与“某师”、“灵台老僧”的较技,都使用木棍胜出。《李有山用枣木棍》:“有某师者,禅杖重数十斤,有山持枣木棍,与较胜负,竟败之,名噪甚。”[27]忏痴《李友山》:“僧(灵台)顾从者,持巨梃来,长凡七八尺,轻以拇指持其端,平与心齐,其直如矢。李窃惊异,悟兵法有以散驭整,以近制远者。命友右取断棒出。决斗逾时,僧利在挑拨,如常山蛇,首尾倶应。李亦矫捷如猿,僧急欲制胜,虚晃一阵,佯败以娇之。不虞,李乘虚入,尽力猛扑,梃折分两头,旁观者哗曰:僧败矣。众皆失色,灵台大惭。”[28]功力表演的时候,则喜欢用扇,余樵子《李友山的传说》:“(李友山)抬头见对岸白鸽巷的埠水巷的小闸,有三条碗口粗的杉木栏栅。于是合起扇子,低声一喝虎跃过对岸,脚尖一着地,便举着折扇向栏栅横向一扫,两条栏栅顿时齐腰截断,同时左脚一举,把未断的一条栏栅打断。这一瞬间功夫,使两岸涌边围观的人群莫名其妙,看过究竟,莫不咋舌惊奇。”[29]

4 李家拳的影响

李友山技艺超群,门徒众多,据广东省武术挖掘整理组材料显示,比较著名的有“伊基合、新会陈享、广州河南林绍乾等等。伊基合嘉庆十九年(1814)到吴川县塘溪墟设馆授徒;陈享约于1840年在新会、江门、广州、中山、广西桂平等地开设武馆41间;林绍乾于1843年先后到达高州、廉江、合浦(广西)传授武艺,林绍乾的高足李裕庭、‘老虎四等在钦州、防城乃至中越边界四处授徒,现在合浦一带传授李家拳的还有陈坚等人。”[30]他创立的李家拳派,经过后人的不断传播,已经形成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技法独特的南派武术。据李家拳传承人广西合浦县陈坚的供稿,李家拳的特点具有质扑刚劲,偏身逼马,多用肘法。是以功力见长,不以小巧取胜。要求沉着稳重,蓄劲充沛,出手迅猛,力点准确。

李家拳的看家“本领”,分为套路和功法。完整的套路有拳术的“五连手”“中六连”“七连手”“哨打(62式)”“短扣”和“三十六肘(56式)”;器械的“子午连环棍(39式)”“双头大圈点棍”和“金锁连环双刀(55式)”等;另外尚有“哨打拳(55式)”“双刀棍(24式)”对练套路。功法计有“打沙包”“扫木粧”“扫石头”“搓竹把”“举石担石锁”、“压撒鞭”和“打千层纸”等。[31]陈享为纪念李友山等先师而命名的蔡李佛拳,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2年,以李友山为代表的李家拳,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李友山创立的武术流派,200多年以来终于真正在政策法规的层面上得到保护和弘扬。

对比之下,发源于广东惠州火地村李存义的另一家李家拳,文化脉络的遗存就比较完善。惠州李家拳特点是以单肩侧身、虚步、吊脚为主,讲究攻防、活动线路广阔拳法刚劲,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动作活泼矫健,以灵活多变著称。惠州李家拳的内容分为3大类:拳、器械、对练。“拳”的主要套路有:八卦拳、四星拳、三门拳、石尊、小十字、大十字、赤练拳、独脚连环拳、五形散手拳等。“器械”的主要套路有:单头棍、单双夹棍、长龙棍、南双刀、单刀、双铁尺、头、鲁针、沙刀、春秋大刀、缕枪、双匕首、散手扇三节鞭、条凳等。“对练”的主要套路有:铁尺对鲁针、钯头对单刀藤、樱枪对铁尺鞭、鲁针对铁尺藤盾、拳对练、棍对练、空手夺双刀、条凳对双头棍等。功法有“压腿、踢腿”“坐马”“踏四星”“五爪擒球”“双龙戏珠”和“将军带马”等,惠州李家拳2009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 李友山的评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含对历史文化传说的去伪存真,以保持文化的原真性。虽然李友山的真实身世尚无法完整地揭开,但是能够甄别出稗闻传说中的不实成分,避免以讹传讹,并非徒劳无益。民国时期学者透过李友山的稗闻,杨尘因对其性格中的优势和弱点,批注也颇为中肯:“其志可志;大巧若拙,安闲儒雅;始终不骄,所以能克敌远祸。好名之累;好名之心,终不能泯;已胜其敌,尤虑后患,其智诚不可及。”[32]娄天权对其人生经历评价,有启迪作用:“阅历深则意气自平,与世无争则祸害自远。孝廉(即李友山)不记师训,屡濒危险。未始,非阅历不深,有以致之。幸有智虑,乃能化险为夷,然亦仅仅免耳。”[33]现代学者陈山引用“有山告之,其人袒臂示有山,贴金刺字一行,则少林传授世系也,盖与有山之师同出一门焉。”的事例对门派关系做了透彻的分析,《中国武侠史》:“在秘密传艺的情况下,武艺犹如家学,因而武林中师徒关系确实带有类似血缘家庭的那种伦理关系。而同师同宗的武侠,不管是否谋面,只要证实了这层关系,就比相处多时的他人还要亲近几分,犹如血缘家庭中的同胞兄弟。师徒关系类似家谱,世系清晰,用以确定武侠间彼此的亲疏程度。这是中国民间社会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网络。”[34]

受反清复明思想的影响,天地会假托于少林,不同的稗闻都强调李友山属于少林派系,刻意涂抹上会党的政治色彩。唐豪《少林拳术秘诀考证》:“语怪与附会,是少林、武当两派武艺作家专玩的一套把戏,民国以来,此风尤盛,这证明了提倡中国民族体育的人,徒重于体格上的锻炼,而忽于思想上的影响。”近见香港一出版物,注有李友山的生卒时间,而且说他是从事“反清同盟之情报工作”,不知依据何来?朱兆基编著《蔡李佛》:“陈远护(公元1763-1832),陈大能(公元1763-1831)二公同宗,同里同龄同门同业,以族谱排,远护公是长辈,与李友山公(公元1764-1827)同称号武林隐者。律例名家叶慈航先生门墙,精律例刑名法,为叶门三贤,武功各得绝学,远护公精拳掌之奥,大能公得剑法之妙,友山公独擅腿击之妙,是为南阳叶门武技传授独特之处。二陈家仅小康要为衣食谋,友山公家素丰,仗义疏财,行道江湖,反清同盟之情报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柯.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3.

[2]徐柯.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1.

[3]向恺然,等.国技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1923:1

[4]余樵子.李友山的传说新会文史资料第55辑,1997:57-61

[5]曾昭胜,等.广东武术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41.

[6]余樵子.李友山的传说新会文史资料第55辑,1997:57-61

[7]陈享.蔡李佛技击学手抄本[Z].现藏于新会蔡李佛始祖馆.

[8]董德强.广东拳械录[Z].广东省武术挖掘整理组编印,1985.

[9]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96.

[10]陈享.蔡李佛技击学手抄本[Z].现藏于新会蔡李佛始祖馆.

[11]向恺然,等.国技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1923:18.

[12]林显章修,黄培芳纂.新会县志[M].道光21年(1841)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170-183.

[13]向恺然,等.国技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1923:18.

[14]陈享.蔡李佛技击学手抄本[Z].现藏于新会蔡李佛始祖馆.

[15]余樵子.李友山的传说新会文史资料第55辑,1997:57-61.

[16]佚名.圣朝鼎盛万年清[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6-57.

[17]曾昭胜,等.广东武术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5.

[18]吕宏军,著.嵩山少林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42.

[19]向恺然,等.国技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1923:20.

[20]元耶律铸撰.双溪醉隐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5下.

[21]徐柯.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3

[22]余樵子.李友山的传说新会文史资料第55辑,1997:57-61.

[23]蔡李佛始祖馆拳会.李友山考证[Z].现藏于新会蔡李佛始祖馆.

[24]向恺然,等.国技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1923:18-20.

[25]陈享.蔡李佛技击学手抄本[Z].现藏于新会蔡李佛始祖馆.

[26]向愷然,等.国技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1923:21.

[27]徐柯.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8]向恺然,等.国技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1923:20.

[29]余樵子.李友山的传说新会文史资料第55辑,1997:59-60.

[30]董德强.广东拳械录[Z].广东省武术挖掘整理组编印,1985.

[31]董德强.广东拳械录[Z].广东省武术挖掘整理组编印,1985.

[32]向恺然,等.国技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1923:19-22.

[33]向恺然,等.国技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1923:22.

[34]陈山,著.中国武侠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192.

猜你喜欢

体育史
体育史教材发展概况与思考
文化传承视角下体育史学研究手段的演变特征
——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
我国近现代体育史学的历程浅析与未来展望
体育史的困局与突围:北美体育史协会“主席论坛”述评
当代中国体育史现状及问题研究分析
我国当代体育史研究特点及发展方向探究
体育史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华古礼的东国传衍
我国当代体育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浅谈中国体育史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