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垂直绿化研究进展

2018-09-11陈明戴菲殷利华

风景园林 2018年5期
关键词:基质文献植物

陈明 戴菲 殷利华

垂直绿化的概念于1937年由美国学者Stanley Hart White提出[1],相对于平面绿化而言,它是利用建筑物的垂直面进行绿化(由于建筑墙面绿化为垂直绿化的主要方式,以下“垂直绿化”所指均为墙面垂直绿化)。在国外,垂直绿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制定垂直绿化相关政策,将垂直绿化纳入法律法规;德国拥有该领域较为先进的技术;美国许多城市中可见垂直绿化的实施效果;新加坡通过相关政策推动垂直绿化的发展[2]。

相比之下,中国垂直绿化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北京、南京、重庆等地较早出现了垂直绿化的实践[3]。2010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垂直绿化在国内掀起一阵新的热潮[4]。在高密度的城市建设空间中,发展垂直绿化不仅拓宽城市绿量,还可产生诸多生态效应,例如减缓雨水径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温增湿、节能减耗等[5]。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5年8月28日颁布了行业标准《垂直绿化工程技术规程》,标志着垂直绿化在行业中的地位提升。

目前,中国垂直绿化研究成果丰硕,但都只涉及垂直绿化的某一方面。为了全面、系统性地了解垂直绿化的研究现状,基于CNKI相关文献分析,梳理了中国垂直绿化的研究历程与所属学科领域,总结其研究热点,并指出后续的发展趋势,尝试为中国垂直绿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本质为将非定量文献转化成定量数据[6],从而研究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或趋势,对事物发展做出预测。这种方法可以客观地揭示文献含有的隐形情报内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查研究对某一研究领域得到系统性的认知[7]。

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法,从以下3个维度分析垂直绿化的整体特征:1)研究历程;2)所属学科领域;3)研究集中度。其次,重点关注近10年(2006—2015年)640篇文献的研究内容,列举其代表性成果,总结垂直绿化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并提出研究趋势。

2 整体特征分析

2.1 研究历程

统计文献研究的时间分布发现,中国最早涉及垂直绿化研究的文章发表于1959年,建工部建筑热工组调查得到垂直绿化可降低室内温度1.0~1.6℃[8]。此后21年间(1960—1980年)无任何相关研究。结合中国实施的五年计划,可将1981年后的研究较清晰地划分为4个时期(图1):

1)酝酿期(1981—1985年):文献共8篇,改革开放以后,推进园林绿化工作,垂直绿化发展意识觉醒。该时期研究成果少,以概述为主,明确垂直绿化是拓展绿化空间和美化环境的新途径,介绍垂直绿化的类型、特点、功能等内容[9]。

2)萌芽期(1986—1995年):文献共56篇,分布不稳定,年发表量仍较少。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集中于攀援植物的性状特征、观赏特性、繁殖特性。

3)初步形成期(1996—2005年):文献共171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开始关注人居环境的质量。积累理论与实践经验后,出现了调查研究,探索垂直绿化在中国不同城市或地区的发展现状,侧重植物种类、应用形式、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策略等[10]。

4)快速发展期(2006—2015年):文献共640篇,大幅度增长,垂直绿化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内容多样化。技术方面,出现丰富的垂直绿化结构系统,并深入研究种植基质和灌溉系统[11]。植物品种运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品种涉及耐适性、观赏性与生态性,选择方式也更加科学。效益方面,通过实测和软件模拟有了量化的结论[12]。虽然研究进展迅速,但仍需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以使体系成熟完善。

我国的最高反腐败机构应该是从宏观上领导、监督和协调全国的反腐败斗争,因此,该机构的名称,不能拘泥于“反贪污”、“反贿赂”、“检察院”等狭义名称,可考虑定名为“中央廉政总署”或“国家廉政总署”。

统计文献研究的地域与机构分布,研究对象集中在上海、重庆、深圳、厦门等高密度的大城市,从事研究的机构以高校与科研机构居多,共占50.7%。因此推断研究发展基于2条线索,一是城市高密度建设空间不断侵蚀绿地与开放空间,激发研究不断开展;二是科研发展产生新技术,注入垂直绿化研究中。这些研究极少涉及室内垂直绿化,仅占总量的2%,因此以下研究仍以室外垂直绿化为主。

1 各年度文献数量分布图Annual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2 所属学科领域(前20个)The top 20 subject areas

2.2 所属学科领域

经文献整理,CNKI显示垂直绿化涉的学科领域共46个,主要包括5个:林业、农业综合、园艺、建筑科学与工程、基础科学工程,占总文献量78.6%(图2)。其中,林业、农业综合、园艺领域主要关注垂直绿化的植物资源与筛选,建筑科学与工程、基础科学工程领域主要关注其设计和施工建造技术。从图2还可以看出,垂直绿化还涉及环境学、生物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2.3 研究集中度分析

对1981年以后的文献按照数量划分为11个等级,得到研究集中度图谱(图3),将近10年的研究热点归纳为4个方向:垂直绿化的植物品种应用、新技术应用、生态效益分析、实践应用及其他。下面就这4个方面内容阐述研究热点。

3 研究集中度图谱Research concentration map

3 垂直绿化的植物应用研究

植物应用是垂直绿化的首要工作,贯穿研究的整个过程。前期主要关注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品种适用于垂直绿化,从80年代初就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到了9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配置、植物造景方面的研究,说明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植物品种应用,更注重通过多样的植物营造美好的景观环境,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研究层次。

建筑环境、土壤、水分、温度、湿度等是垂直绿化植物生存的重要约束条件。早期的植物品种以爬山虎、扶芳藤、紫藤、南蛇藤等攀援植物为主[13],此后,景天科及草本植物也被逐渐运用到垂直绿化中[14]。目前,植物品种的选择仍是研究热点,研究人员正努力寻找更多的植物品种使其能达到更好的效益。

研究通过实验深入了解植物的抗逆性、长势、形态、生态功能等,基于层次分析法或百分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与权重体系,筛选出优质植物品种[15-16]。由于垂直绿化植物的生长环境条件恶劣,在应用中应考虑场地所处位置、墙面朝向、高度等因素,决定垂直绿化植物应拥有较强的耐旱、耐寒、耐阴、耐土壤贫瘠等特性,例如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爬山虎、白蔹等[14,17-19]。此后,随着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垂直绿化植物选择还应考虑它的观赏性,例如植物的花、果、叶、形态和观赏天数,可选择赤雹、山牵牛、金银花、打碗花等[13,20-21]。同时研究还关注植物的生态效益,以期达到降温增湿、固碳释氧、滞尘、水土保持等效益,例如常春藤、五叶地锦、桂叶老鸦嘴、薜荔、爬山虎等植物[18-19,22-23]。上述常用的植物品种在中国不同地区受气候影响,其植物品种数量与类型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绝大部分植物可适用于华中、华东、西南地区(西藏除外)。华南地区适用的垂直绿化植物品种最丰富[24],多达100种以上,其中包含山牵牛[20]、美丽桢桐[22]等热带植物。华北及以上地区植物品种大大缩减,以常见的爬山虎、紫藤、五叶地锦、山葡萄等植物为主[5],除这些品种外,蛇白蔹、南蛇藤、赤雹等是东北地区的特色植物品种[19]。西北地区植物品种最少,仅爬山虎、常春藤等少数几种攀援植物[25],其发展垂直绿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城市绿量,造景、生态方面的功能并不明显。

室内垂直绿化研究极少。相关文献表明,室内垂直绿化较多使用于商业建筑办公空间,由于室内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室内垂直绿化植物品种与室外有较大区别,侧重于选择耐阴、空气净化效果好的浅根系植物,例如龟背竹、绿萝、吊兰等[26]。

4 垂直绿化新技术研究

垂直绿化新技术的研究发展较晚,包含组成垂直绿化完整结构系统的研究不断增加。也有专门针对种植基质与灌溉技术进行的研究,但所占比例很小,意味着这类研究水平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

新型垂直绿化结构系统可归纳为挂板安装系统、模块种植系统、毡布种植系统[26-27](图4、5),这些系统在室内外垂直绿化均可适用。系统基本上由植物、种植容器、种植基质、灌溉系统、辅助支撑结构等要素组成,而室内垂直绿化则受限于光照、通风、温湿度等因素,往往需配套更高标准的光照补偿控制系统、温湿度检测监控系统、通风循环控制系统、灌溉系统、异常水位预警及断电保护系统等[28]。

传统地栽式垂直绿化栽植于地表土中,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基质被置于种植容器中,需综合考虑基质的重量、蓄排水性、营养含量、稳定性等因素,进而推动基质的研究。目前使用的种植基质分为以泥土类(泥炭、黄泥等)、植物有机类(树皮、腐叶、椰糠、木屑等)、砂类(珍珠岩、石英砂等)、矿石类(蛭石、浮石等)为主的天然基质和矿物质燃烧物(煤渣、粉煤灰等)、化合物(人造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脲甲醛泡沫)为主的人工合成基质[29-31]。常用植物有机类为主的天然基质,人工合成基质由于稳定性较差,因此较少投入使用。同时研究也致力于种植基质材料的配比,使得基质肥力最佳、容重最小、对植物的生长效果最好。还针对不同植物品种(例如花叶络石、红叶石楠、常绿六道木),提炼适合它们的基质配方[4]。不同的种植系统决定了垂直绿化的灌溉方式,包括人工灌溉、自动灌溉(滴灌、喷灌)2种,其中滴灌为目前常用的一种方式。例如Osma Squareline系统、压力补偿聚乙烯滴灌系统。计算机程序根据环境温湿度、现有水量、植物各生长阶段等信息反馈,设置灌溉频率、灌溉量,并自动调节电磁阀,将水箱中的水分或营养液经水泵或压力补偿器输送到植物根部[32]。科学的灌溉能够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但需注意水量的控制,避免水量过多导致植物烂根抑或使建筑受潮,以及不同高度水压不平衡带来的浇灌不均问题。

这些种植基质与灌溉系统的实验研究仅在部分城市开展,新技术应用尚不成熟。尤其西北地区受气候限制,植物筛选、栽培基质的研究较少,难以形成适合当地的垂直绿化新技术,因此仍以传统的地栽式垂直绿化为主[25]。相对而言,室内垂直绿化基本上依附墙面,以模块式、毡布式等垂直绿化技术应用为主[26]。

此外,这些技术与传统的自然地栽方式相比,需要较高的建设成本(种植容器、浇灌系统、固定框架等),模块、毡布种植系统每平方米的综合造价分别约1 000~2 000元、800~1 000元,比传统地栽式高出数10倍[33],也会产生相应的维护费用,因此普及度并不高。在实际应用中,提倡以自然栽种为主,室内或重要位置可适当采用模块式垂直绿化形式。

4 垂直绿化的模块种植系统Module planting system of vertical greening

5 垂直绿化的毡布种植系统Felt planting system of vertical greening

5 垂直绿化效益定量分析研究

垂直绿化研究涉及环境学科领域,虽然总体上文献所占比例不大,但垂直绿化从竖向空间增加城市总体绿量,对于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缓解雨水径流等具有重要作用与研究价值,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正努力寻找一些解决方法予以应对。早期的效益研究偏人的主观感知,后期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得到效益的具体量值,也为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1)降温增湿效益。降温增湿效益与植物的茂密程度、分布均匀度成正比,在距离植物覆盖层20cm范围内,环境温度可降低0.3~4.6℃,空气湿度提升4.1~9.7%[34]。秋冬季节垂直绿化对建筑具有保温作用,垂直绿化率越高,保温性能越好,当室外温度为15~20℃时,保温效果最佳[35]。外加垂直绿化墙面与建筑墙面之间会形成一个微气候区,该区温度波动范围比室外小,当2个墙面之间的距离在30~600mm之间,间距越小保温隔热效果越显著[36]。早期研究通过实验测量[37-38],以爬山虎为主要植物,得到垂直绿化降温增湿效果。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开始得到应用[39]。

2)维持空气碳氧平衡。垂直绿化植物通过叶片固碳释氧,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统计,每平方米绿化墙面可吸收1.375%的CO2,减少11%的CO2排放量[40]。

3)净化空气。植物叶片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达到滞尘效果。叶片表面披毛或叶脉越明显,滞尘效果越好。经测量,叶面积指数(LAI)为3.12±0.01的植物,单位叶面积和单位绿化面积可滞尘3.74g、11.67g,广州14.5万m²(2013年)的墙面绿化,一次滞尘量可达1.69t,加上雨水对植物叶片冲刷的影响,实际滞尘量远大于此[41]。室内垂直绿化植物可吸收甲醛、二甲苯和氨等有毒物质,在植物品种、规格、数量一致的情况下,垂直绿化的空气净化效果优于普通的地面盆栽摆放[28]。

6 实践应用及其他研究

2006年以来,垂直绿化的实践应用文献大幅度增加,重庆、上海、厦门、深圳等地开展了较多的调查研究。一方面,探讨垂直绿化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发现垂直绿化普遍存在覆盖率低、区域分布不平衡、绿化形式及植物类型单一、植物的管理养护不周等问题[42]。另一方面,探讨垂直绿化在城市不同场所的应用情况,较典型的有居住区、公共建筑及高校校园[26,31,43]。例如,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的外墙垂直绿化[31](图6)、江苏康居小区的垂直绿化项目、武汉纺织大学教学楼的垂直绿化等[44]。此外,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展示了大量国内外垂直绿化的优秀作品,是我国垂直绿化发展的一大飞跃。尤其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建筑垂直绿化一体化设计开始兴起,垂直绿化是建筑的表皮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在高层建筑垂直绿化技术上,研究提出了安装构架与墙体构造的创新设计,使垂直绿化突破高度的限制,应用范围更广[45]。研究还从建筑形态、建筑空间及构件、建筑功能等方面探索如何与垂直绿化相结合,使建筑设计达到经济节约、兼具景观及生态的多重效益,成为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44]。

6 深圳国际低碳城垂直绿墙Vertical greening of Shenzhen international low carbon city hall

7 总结与展望

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1959—2015年的相关文献统计,对中国垂直绿化研究进行全面分析,对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针对如何形成完善的垂直绿化体系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1)学科交叉发展。

垂直绿化研究涵盖林业、农业综合、园艺、建筑科学与工程、基础科学工程5个主要学科领域,文献量占78.6%,说明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如何“建设”的初级阶段,主要探讨垂直绿化植物应用、构建技术、基质选择、灌溉技术等工程问题,还未形成一个完善成熟的体系。

建筑学科领域,在建筑设计之初应考虑垂直绿化与建筑表皮的结合,将垂直绿化真正融入到建筑中,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指引。环境学科领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垂直绿化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可对城市热岛效应、雨洪管理、空气颗粒物污染治理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及设计指导方法。

目前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多以简单介绍垂直绿化的定义、类型、功能、建设方式等,此类研究大多结构、内容相似,缺乏深入的思考。虽有相关实践项目,但大多存在垂直绿化“千篇一律”的问题,相关研究也仅处于项目的介绍层面上。

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垂直绿化的营建设计,针对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建筑类型的垂直绿化形式、面积、基质、植物选择、管理养护等进行深入研究,注重低成本种植容器和支撑构架体系、人工合成基质的稳定性、结合当地主要植物品种的灌溉频率、灌溉量等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设计指南,因地制宜地建设垂直绿化。

3)景观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虽然垂直绿化的效益研究已有部分定量分析成果,集中于生态方面的降温增湿效益,而垂直绿化缓解雨水径流、降低空气污染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尚未有深入研究。

可结合垂直绿化建成实施效果的长期监测,构建一套成熟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工具,对垂直绿化建成后的各类效益进行评价,验证设计的可行性,促进垂直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图1~3均由作者绘制;图4引自参考文献[27];图5引自参考文献[26];图6引自http://epaper.oeeee.com/epaper/H/html/2017-08/31/content_65132.htm。

猜你喜欢

基质文献植物
机插秧育苗专用肥——机插水稻育苗基质
金银花扦插育苗基质复配及验证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不同栽培基质对一品红扦插苗的影响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哦,不怕,不怕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将植物穿身上
直干蓝桉容器育苗基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