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

2018-09-11袁敬林箐

风景园林 2018年5期
关键词:农田景观特征

袁敬 林箐

乡村景观是千百年来在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由特有的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和生活方式不断塑造而形成的区域地表形态。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具有文化、历史和生态价值。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多样性,造就了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乡村景观。

“景观特征”是“景观中独特的、可识别的、差异性的元素”。风景园林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要素—如山体、水系、植被、农田、沟渠、农业设施、道路、聚落、建筑、公共空间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等—的形态与空间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有着不同的景观特征,这些差异构成了乡村景观的地方性及辨识度。乡村景观特征的多元性对于保护传统地域文化和国土景观多样性,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1-2]。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地的乡村地区都受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冲击。早在20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开始制定一些政策措施,以保护乡村景观和环境。“二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国家意识到乡村景观的重要性并采取了适合本国的策略以维护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乡村景观发生了巨变,传统乡村景观岌岌可危,现代乡村建设无章可循,乡村景观的地区特色和差异性逐渐消失,其背后所反映的文化、生态衰退令人担忧。因此,在当下乡村建设中积极采取措施维护乡村景观特征,对于促进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 乡村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是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聚落景观的有机融合。自然景观包含乡村区域地形、地貌、水文、野生动植物等要素。农业景观要素包括农田、经济林、牧草场、水利设施、生产设施、农作物、牲畜等。广义的农业景观除了农耕景观,还包含牧业、林业、渔业等类型,部分区域还存在狩猎及乡村手工业,景观要素更为多样。聚落景观元素包含住宅、公共建筑、街巷、公共空间、植物、水系、道路和基础设施等。这些乡村景观要素在不同的地区亦有差异性,并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和结合方式,形成多样的乡村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特征千变万化,因地而异,但可以通过对乡村景观的解读来获取。乡村景观特征既包括对空间地理信息的分析结果,也包括基于视觉信息和文献资料的图像分析结果。前者包括与土地占用有关的统计数据指标(如农业、林业、半自然与建成用地的比例)和基于斑块、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趋势的指标(如破碎化、多样性、线性特征和变化趋势等),较为抽象,适用于对乡村景观特征的宏观把握、定量分析和科学评价。后者通过田野调查和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以文字、表格、分析图和模型等方式,提取区域内的乡村景观元素,提炼景观特征,归纳总结景观类型。它能够更为直观、具象地描述特定地区的乡村景观特征,便于保护、管理,以及指导规划的实施。在历史悠久的乡村地区,这一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景观的文化和美学意义。

例如,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法国香槟地区是法国香槟酒的起源地与主产区,其乡村区域承担葡萄种植及香槟酿造的功能,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UNESCO香槟地区景观协会(Association Paysages du Champagne Unesco)对本地区乡村葡萄酒产业景观制定了详细的景观名录(Inventaire des paysages viticoles Champenois)。名录按单坡山地形、山谷地形区分2种主要景观类型,以描述各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详细分析葡萄园、森林、农田、村庄等景观要素的点、线、面和色彩等形态特征,并描述其结构、肌理、形式、材料等景观结构和特点;根据山地葡萄园的风土条件划分了29个景观小区(图1)。

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乡村景观特征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发展途径:价值突出的景观需要保护与保存,普遍存在的景观可根据发展需求合理更新,以促进景观利用、获得社区福祉。保护与更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传统乡村景观需要更新农业设施和基础设施以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生态旅游;更新措施也需遵循保护原则,关注重要景观特征,保护历史景观,同时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条件,管控新建发展项目。

1 香槟地区乡村景观类型Rural landscape typology in Champagne1-1 单坡山地形景观类型Landscape type of single slope mountain terrain1-2 山谷地形景观类型Landscape type of valley1-3 香槟地区乡村景观单元Rural landscape unites of Champagne

2 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

2.1 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按其属性与范畴可分为历史景观特征及文化景观特征。广义的文化景观特征包含了历史景观特征。

乡村历史景观特征是指乡村景观中具有突出历史价值的景观特征,包括具有历史营造风格、反映特定审美的,以及与特定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作品等相关联的景观元素。在中国,这类景观元素更多地被认定为文物的范畴,是乡村景观遗产的主要内容。从1931年的《雅典宪章》到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国际学术界对历史景观和保护范畴的认知早已从“点”扩展到“面”、从单体景观要素发展到整体景观环境,保护对象也由建筑向其外部环境扩展,并延伸到街区、城镇、乡村及特定地理区域范围。

文化景观的范畴比较宽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3]。乡村景观由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劳动而形成,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农业与建设活动所形成的农田、水利设施、半自然结构、传统农作物与养殖品种,以及聚落、建筑等是文化景观特征的主要构成元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保护乡村文化景观特征[4-8](表1)。

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对象不仅包括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农业景观、聚落景观及自然景观的元素,也包括影响景观特征的农耕、畜牧、森林管理等生产行为以及乡村居民为适应自然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形成的社区组织与社区关系。

表1 国际组织、国家的乡村景观保护规划政策Tab. 1 Rural landscape protecting planning policie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countries

2.2 保护范围

2.2.1 范围界定

保护范围是相关法规、保护规划和行动措施的实施范围。乡村景观的保护一般采用列级保护和保护区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对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单体、树木、景观节点等采取登录列级保护,而对景观特征集中分布、价值突出的区域则采取保护区保护。

乡村景观特征保护范围涵盖生产、生活、生态区域,重点覆盖地方特征突出、景观价值较高的聚落、农田、山林等环境,并考虑景观完整性。范围划定依据包括行政边界和山脊线、水系、道路等元素的地理边界或中心线,两者可以互相结合。保护范围划定需考虑外部不利因素对于重要景观特征的影响,例如城镇生活、工业生产等造成的视觉影响、噪声、污染物等。法国曾以潜在视觉影响为依据,将保护范围扩展到保护对象周边特定的距离[9]。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议围绕景观遗产设置一定面积的缓冲区,以提供额外的保护层(图2)。

2 乡村景观保护区域R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area2-1 日本重要文化景观保护区域The protected area of important cultural landscape2-2 世界遗产与缓冲区关系The relationship of World heritage and buffer zone

2.2.2 分级保护

乡村景观是“活态”景观,不仅需要保护历史,也需要维持发展,保护与发展的目标需要采取差别化措施。根据景观价值、保护目标以及保护区级别的不同,保护措施也相应变化:严格管理区域基本禁止景观改变;弹性管理区域允许合理开发利用。根据资源和区位条件及发展历史的差别,英国乡村景观保护地带被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风景优美地区和国家风景区等多种类型,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目标和方法。美国农业景观历史保护区的分级从“最高保护限制区”到“有条件开发利用区”。世界遗产缓冲区内也允许一定程度的开放利用,管理措施具有灵活性[10]。日本重要文化景观的保护区域分为“景观地区、文化景观区域及景观计划区域”,景观计划涵盖景观保护及建设开发等内容。

2.3 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与乡村景观的特点、价值和发展状态相关[11-12]。特定乡村景观区域可能存在不同目的与内容的保护措施。如英国湖区国家公园区域存在国家公园规划、邻里规划、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保护区规划、树木保护指令等规划制度下的多类保护措施。根据保护对象不同,乡村景观特征保护措施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2.3.1 自然景观特征保护措施

自然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骨架”,价值突出的山水环境是重点保护对象。保护手段包括:建立重要景观保护区及缓冲区,如林地、草地、河流或湿地等的保护区;实施水质净化、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生态治理手段以保持山水环境特征。特殊或珍稀动植物也是重要保护对象,保护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名录,登录珍稀动植物的品种、位置、数量和年龄等;制定相应管理条例,禁止砍伐、损害植物的行为。

2.3.2 农业景观特征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针对农业景观元素与传统农业制度。农田、农作物、农田边界、水利设施、道路等农业元素的保护措施相对比较灵活,允许不破坏历史遗址、地域性结构与景观质量并有利于景观发展与动态保护的土地整理措施。

1)农田。

农田是农业景观的主体,保护措施主要是为了维护其形态、规模、布局、地形等景观特征,它们受深耕、固土、种植等生产活动的直接影响。因此,保护农田景观的关键是保持农业活动,以及传承与发展农业制度,具体包括:在有特殊景观价值的区域划定保护区,避免农田侵占,并结合生态农业、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绿色基础设施等手段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及景观结构稳定。此外,合理的农田整备与农田建设活动可促进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持社区农业活动(图3)。世界文化遗产云南省哈尼红河梯田遗产区与缓冲区近9 000hm2的土地属于基本农田,除农业建设外不得占为他用。《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要求在梯田核心保护区禁止弃耕、抛荒、损毁农田和侵占、损毁水利工程及水文观测等设施的行为,并鼓励不影响梯田景观原貌的开发利用。

3 日本乡村文化景观的农业整备Agriculture consolidation of rural cultur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Japan

① 水陆路线部分变更及拓宽

② 水路内部设置沉砂池

③ 水陆两岸护堤采用垒石法建造堤壁(部分)

④ 在土地上建管理用道路(宽2.5m,石子铺装)

⑤ 建造与公路相连的紧急道路(仅车道部分铺装)

⑥ 土堤部分的工艺(垒石)

2)农田边界。

干石墙、树篱、梯田田坎等农田边界既是重要的传统景观特征,也具有生态功能,提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是严格保护对象。保护措施包括:详细记录干石墙、树篱等的位置和长度;使用当地石材或树种更新与管理景观;严格遵循石材形状、砌法,树篱的配置、高度、编织方式,边界的距离、长度、间隔、规模等方面的传统做法。

3)水利设施。

乡村水利景观包括农业灌溉、排涝、抗旱等设施,涉及灌排渠系和附属的闸门、斗门,以及农田沟洫、桥梁、涵闸、堤、坝、陂、塘、水车等。水利设施通常形成系统性网络,需要整体性措施保护其形态、结构、布局及功能。仍承担农业生产功能的传统水利设施需要持续的疏浚、排沙、加固,而部分被现代机电设施替代而失去实际功能的设施,也应保存设施形态。如世界遗产荷兰金德代克(Kinderdijk)保护规划保留了传统风车系统以及周边的牧场及水系,并设置游客服务中心与风车博物馆作为观光地(图4)。

4 乡村景观特征中的水利设施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ndscape4-1 荷兰金德代克风车网络Windmills network in Kinderdijk, Netherlands4-2 浙江丽水通济堰Tongji Weir in Lishui, Zhejiang

4)道路。

传统材质、色彩、道路尺度、线性形态是保护重点。由于现代交通的需求,新的道路需要满足机动车通行并设立公共交通标识。但新建道路与相关设施形态应选取适合乡村环境的材料与色彩,尽可能不破坏传统景观格局,并避让保护区域。

5)农业制度。

农业制度包括土地利用、农作物及饲养动物品种、农业管理及相关农业文化等内容,是维护景观特征、传承地域文化、保护传统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保护措施包括:鼓励传统农业活动持续;保护传统农业品种,全面调查与登记本地农业动植物资源;鼓励农民种植饲养本地品种;保护传统复合农业系统;保护传统农业管理方式,包括育种、播种、驱虫、修建、嫁接等;严格限制不利于景观和环境的化肥、农药以及现代化农业管理措施。如瑞士Lavaux葡萄梯田景观保护规划强调保护农业景观的传统特征与多样性,包括种植传统品种,维持小尺度的特殊作物种植地与传统“杯式”修剪法,避免现代化、机械化农业导致景观特征单一化[13]。但传统农业制度生产效率低,会导致农民收入受限。因而,农业景观保护应与有机农业产业、可持续旅游等生态经济活动结合,包括建立产品认证机制、提升附加值,以帮助本地社区发展经济。

2.2.3 聚落景观特征保护措施

主要保护要素有:公共空间与街巷空间的布局、尺度、铺装形式,公共设施形态、材质,单体建筑的形态、材料、色彩、结构,以及传统庭院景观的形式和植物配置等。此外,需要合理控制聚落发展规模,保留开放空间。对于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普遍采用列级保护或注册登录的保护方式,如详细记录其外观、材料、结构及内饰,并制定专门的法规与条例控制建筑拆除与改建。保护措施存在不同级别,分为严格保护与可适当改建。英国湖区国家公园有1 750多座建筑注册登录于英国国家遗产名录,相关政策严格保护这些建筑,破坏行为可能受到刑事处罚。但在避免建筑细节与历史特征的消失的前提下,规划部门允许高质量、合理的历史建筑改造。

3 乡村景观特征更新

3.1 更新对象与范畴

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引起乡村景观的转变。乡村景观更新的对象与范畴随着人类需求的发展而变化。在工业化阶段,乡村发展的重点是提升农业生产、改善乡村环境,因此,农业景观、农业制度、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是更新的主要内容。后工业化时代,在产业转型及生态思潮等因素影响下,乡村景观更新涵盖了生态改善措施。以德国为例,20世纪初,乡村更新政策以农业生产力提升及基础设施改善为主要目标,保护自然与风景的措施浅尝辄止;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更新政策逐渐将保护乡村自然景观、生态系统、风景及传统景观纳入主要更新任务与目标[14-16](表2)。

表2 德国乡村更新政策发展Tab. 2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rural renewal policies

3.2 更新措施

3.2.1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调整植被、农田、水利设施、道路等要素改变农业土地利用结构的行为。它是农业景观更新的基本途径,贯穿整个农业发展历史。现代土地整理内容从最初“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及“耕地数量增加”逐渐发展为“耕地质量提升与生态环境改善”[17],范畴也从农业用地,扩展至居住用地与生态绿地。笔者主要讨论农业用地整治,主要内容如下。

3.2.1.1 土地合并

土地合并是通过调整土地权属,整合土地,以扩大生产面积,提高生产效率。工业化以前,单位劳动力可负担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占有大片耕地的地主也将土地分成小块给佃户耕种。土地的划分与继承使田块面积更加破碎,土地所有权更加分散。

工业化后,对更多的利润与更高效土地利用的追求,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农场规模化,促进土地所有权集中。西欧国家相关政策与实践可追溯至19世纪,各国积极推动支持土地所有权转让、调整和集中的法律,鼓励农场面积扩大。“二战”后,因农田毁坏、粮食短缺,各国更加重视农业问题,积极推动土地合并政策。荷兰的土地整治政策实施较彻底,其乡村地区土地利用形态受规划干预比其他国家更为显著[18]。为尽可能维持传统景观特征,荷兰瓦尔赫伦岛的农场在保留传统景观特点与农田肌理的基础上,合并、扩大规模,但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斑块减少与景观异质性降低(图5)。

5 “二战”前后荷兰瓦尔赫伦岛农场规模对比Comparison of the scale of farms in Walcheren, Netherlands before and after World War II

3.2.1.2 农田重划

农田重划是指整治农田以适应机械化作业,并提高土地耕作质量与利用效率。早期农田重划以生产为核心以促进农业生产、适应高效率机械化作业。随着乡村发展政策的转变,生态与景观也成为农田重划的重要内容。农田重划措施可分为如下几类。

1)标准田块划分。

标准田块(plot)是进行农业管理的基本单位,其长度、宽度及方向影响农业活动的合理性。田块划分方式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影响而具有差异性,我国部分地区的田块划分方法如下[19-22](表3)。

在平原地区,土地资源比较充足,农田重划与土地合并通常结合实施。山地地形起伏,土地资源有限,难以实现大规模土地合并,其土地合并与重划以提升生产效率为主要目的,重点改善“田、水、路”关系,解决山区缺水、交通不便、土壤贫瘠等问题。以日本为例,因山地多、耕地有限,日本过去的水稻田规模小、形态不规则,道路和水渠缺乏,耕种效率低下。1964年日本修订《农田整备法》,开展改善农田形态与农业方式的土地整理项目,内容包括:整合田地、扩大水稻田块、改善灌溉渠道及农路的通达性[23]。规范的田块大小一般为100~300m×200~1 000m不等,通常由10个以上20m×100m、150m×100m的耕作单元构成[24]。梯田的一般整备方法为加固斜坡和梯田田埂,建设农业道路,对田块进行简单调整(图6)。

表3 标准田块规划方针Tab. 3 Standard plots planning guidelines

6 日本乡村土地整备The land consolidation in Japanese rural area6-1 日本栃木县仓挂地区山谷平原圃场整备对比The land consolidation of valley plain area in Canggua district, Tochigi-ken, Japanese6-2 日本大开梯田圃场整备划分的菱形田块The parcels of rice field in consolidation and diride of terraced fields and nurseries in Japanese

2)土地覆盖调整。

土地覆盖调整是农地整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包括改变作物品种、调整农业强度、转变用地性质等手段。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导致了土地利用调整:人口增长导致农田变为居住用地,农民为获得更多收入改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工业用地、服务业用地占据乡村空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占用农地;另一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与多功能乡村概念影响下,更多的土地转化为生态绿地,如退耕地、休耕地、粗放农业区、生态缓冲区、生态廊道等,并在生态修复措施下增加了生境和栖息地[25-26](图7,表4)。

7 乡村河流、林地与农田生态修复措施Ecological measures of rural rivers, woodlands and farmlands

3)灌排渠系与道路建设。

良好的灌排系统可以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及保持农田水分状况,缓解洪涝与干旱,改善区域水利条件,并提供一系列生态服务。灌溉及排水渠道的组织方式一般按水文条件与地区选择[21,26]。为了提升生产效率,早期沟渠整治包括开挖沟渠、完善渠系、增加机电化设备等内容。但硬化的渠道可能导致动物栖息环境减少。随着环境因素纳入土地整理的目标,生态化修复措施使沟渠生物多样性与景观丰富度增加[27-28](图8,表5)。田间道路的设置应尽可能直接通达所有田块,满足农业机械、农资运输及人、畜通行需求。

3.2.2 村庄更新

村庄更新的目的是满足乡村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求,改善乡村聚落的环境卫生,提升美学质量和完善功能。聚落更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空间更新。

公共空间是聚落内的开放空间,如街巷、景观节点等。公共空间更新措施包括创造便捷的交通网络、更新陈旧设施、增添活动功能、置换绿色空间等,还需要增加旅游服务设施与商业设施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德国乡村更新的主要措施包括:增加道路的绿地空间与步行空间,在公共空间及周边设置适合乡村的文化休闲设施,如社区中心、教堂、小纪念碑、喷泉等,以及恢复有历史及文化价值的花园与休憩公园(图9)。

表4 乡村河流、林地与农田生态修复措施Tab. 4 Ecological measures of rural rivers, woodlands and farmlands

表5 乡村沟渠景观生境营造措施Tab. 5 Measures of rural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landscape habitat construction

8 荷兰莱文圩田灌排系统更新Renewal of ditch system in polder of Leeuwen, the Netherlands

9 德国巴伐利亚州施莱兴乡村公共空间更新The renewal of village public space in Schleching, Bavaria,Germany

2)建筑更新。

除价值独特的历史遗迹需严格保护和修复外,乡村的其他建筑可进行合理更新,以改善乡村的生活质量和景观质量,并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制定风貌保护规划与建设控制规划是指导乡村建筑更新的有效方式,更新的对象包括建筑的结构、立面、内部装饰、附属设施、院落庭院等,方式可采用改建、扩建和重建。乡村建筑更新通常参照当地传统建筑的形式与做法,选用乡土材料,或者肌理、质感、色彩与传统建筑和环境相协调的替代材料。

随着乡村人口的减少,闲置建筑的再利用成为乡村更新的重要内容。经过功能提升和外观美化后,闲置建筑可以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旅游服务的新设施。如湖州义皋村将建于民国的茧站改造为“文化驿站”,宣传当地溇港系统、桑蚕饲养等农业景观与文化(图10)。

3)基础设施更新。

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完善交通、供电、供水、排污治理等设施对提升乡村经济及生活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基础设施改造可与土地整理协同进行,以便合理统筹布局。但新增设施也有可能破坏景观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因此景观价值突出的地区一般采取“管线下地”等景观风貌保障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风力、太阳能和生物发电设备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在乡村区域逐渐推广。这种发展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提升乡村居民的收入,但这些设施对景观与生态的影响有利有弊,需要合理规划、权衡考虑。

3.2.3 景观建设

1)强化地方景观特征。

针对部分乡村的历史性、地方性景观特征衰退或消失的现象,可通过土地整理和乡村更新优化田、水、村、林等元素,重塑景观空间、形态及布局,强化传统景观特征。这有利于增强景观可读性与吸引力,增加本地居民对乡村景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实现乡村环境改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目标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荷兰、比利时交界处乡村地区的古代防御线遗址规划,通过艺术的手法使整体景观成为“场所的记忆”,并利用区域生态景观网络及游步道串联景观节点、防御线及农业景观。该项目在保存当地历史遗迹的同时,通过塑造独特的场所特征,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日常景观的欣赏途径[29](图11)。

10 吴兴区织里镇义皋村“文化驿站”“Cultural Post” of Wuxing Zhili Yigao Village10-1 经过改造的茧站Reformed of cocoon station10-2 文化驿站内的溇港模型The modle of lou-gang system in Cultural Post

11 荷兰 —比 利时 防御 线景 观规划The landscape planning of Dutch-Belgian defense line

2)构建现代景观特征。

“二战”后,一些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受现代主义、功能主义影响,改变了农田、聚落、防护绿地、水利设施、道路、基础设施等景观元素的形态和布局,重构了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的内容和分布。

20世纪中期,荷兰风景园林师参与了荷兰乡村土地整理项目,塑造了现代农业景观风格,体现在形态简洁壮观的轴线道路与线性排水渠等景观元素。荷兰东北圩田的填海与土地复垦工程源于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区域中心被设定为核心,周边环绕六边形的次级乡村核心与组织结构,东北圩田总共形成了11个小核心。道路和水路分割的建设用地围绕核心分布,农场沿道路轴线带状分布,形成包含1 500多个标准田块(800m×300m)与数百个其他尺寸田块(12、6、3、48hm2)的系统(1947年)[30-31](图12)。

12 荷兰东北圩田土地复垦Land Reclamation of Noordoostpolder, the Netherlands12-1 圩田复垦规划(1947年)The land reclamation planning in 194712-2圩田肌理Texture of polder12-3圩田的道路轴线Road axis of polder

3)构建创新乡村景观。

景观创新通常应用于一些景观特征不突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新景观”元素一般来源于本地文化历史或田园风貌,并经过抽象、夸张、比喻、分解、重构等手法创造,最终以雕塑、大地艺术等形式呈现出来。这些临时性或永久性景观有利于构建“新”景观身份、增强乡村文化认同。乡村还通过举办展览、音乐节、艺术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志愿者和观众,促进了旅游、餐饮、艺术、文创产业发展,加快了品牌建设,提高了居民的经济收益。

日本越后妻有地区土地富饶,但交通闭塞,人口流失,老龄化严重。艺术家北川弗兰将艺术实践与社区建设结合,在该地区开创了三年一度的“大地艺术节”,鼓励了大批艺术家进入社区,并融合当地环境,与村民及志愿者一同创造出200多件散布在村落、梯田、废弃建筑与学校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与乡村原生要素形成共生景观,在艺术节结束后持续开放(图13-1、13-2),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带动了本地社会和经济发展,促使人口回流。中国山西许村也通过建立艺术与乡村的关系,积极创造乡村的“新文化”。外界艺术家、社会学者、公益组织共同帮助村民改造村落空间与老旧民居,在保留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格局的同时加入现代化的元素。房屋改造后供居民开展旅游经营(图13-3)。每隔2年在艺术公社举办“许村国际艺术节”,吸引驻村艺术家与游客,带动乡村消费,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32-33]。

13 与艺术结合的乡村建设实践Rur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combined with Art13-1 越后妻有艺术节作品《梯田》Echigo-tsumari art festival work Terraces13-2越后妻有艺术节作品《米的家》Echigo-tsumari art festival work The Home of Rice13-3许村由废弃摄影棚改造建成国际艺术公社International Art Corporation transformed from a deserted studio in Xu Village

4 结语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政策、资本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中国各地的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虽然部分乡村建设措施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水平,但却给景观特征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工业化、现代化导致传统农业衰败,规整田块、硬化沟渠、现代建筑与基础设施大量出现,而小型而多样的农田、水塘沟渠、灌木及林地等生态斑块消失,乡村景观特征趋于平淡;新农村建设忽略传统景观特点,规划模式单一,导致“千村一面”;村民自建住宅城镇化、西方化;不合理的耕地占补平衡及土地整理措施,导致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乡村景观发展公众参与度低,乡村景观规划忽略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及景观的地域性特点……总之,继乡村经济落后造成了乡村景观的衰退之后,失序的景观建设又使中国乡村景观特征发生异化。

今天,在“城乡统筹发展”“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新机遇。中国乡村拥有几千年农耕历史造就的独特而丰富的乡村景观,景观特征突出且蕴含历史、文化价值。在实践中,乡村景观规划应以多元价值为导向,以维护和发展本地区乡村景观特征为主要内容,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是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引导未来乡村景观发展的关键。笔者对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途径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注释:

①图1-1、1-2、2-2引自http://whc.unesco.org/;图2-1、3引自http://www.bunka.go.jp/;图4-1引自http://www.kinderdijk.cn/area/information-map;图4-2、10 由作者自摄;图5引自https://cultureelerfgoed.nl;图6-1引自http://www.pref.tochigi.lg.jp.c.sn.hp.transer.com/,图6-2引自http://image.google.com/;图7由作者根据文献[35]改绘;图8引自http://www.heemkundeverenigingleeuwen.nl/;图9引自 http://www.schleching.de/;图11引自http://www.clo.nl/;图12引自https://landschapinnederland.nl/; 图 13-1、13-2 引 自 http://www.echigo-tsumari.jp/; 图13-3引 自http://www.lifeweek.com.cn/

②表1由作者根据文献[5-8]绘制;表2由作者根据文献[14-16]绘制;表3由作者根据文献[19-22]绘制;表4由作者根据文献[25-26]绘制;表5由作者根据文献[28-29]绘制。

猜你喜欢

农田景观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景观别墅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