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的特点和原则
2018-09-11天津市第十九中学
■天津市第十九中学 李 津
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德育工作要渗透到各级、各类、各个学校的各学科教学工作之中,并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深入发掘德育的内涵,研究学科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积极发挥德育在各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主渠道、主桥梁作用。
笔者认为,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战场,学科教学是落实德育的重要阵地。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执行新课标的要求,如何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教授学生数学学科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德育自身所具有的重要特点
1.整体性特点。
古往今来,凡大贤者,必德艺双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何做到先学做人、再做学问?这些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因此,德育工作要先于学科教学工作开展。
2.梯次性特点。
任何学科的教育教学都必须遵循梯次性原则,也就是常说的循序渐进。对于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而在此期间,学生个人品格的完善、习惯的养成必然会逐层次、逐阶段地顺向性发展。因此,可将其二者有机结合,并轨而行。
3.隐蔽性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的育人因素几乎寓于知识之中,并不显著。那么,作为初中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处于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扬长避短,将德育有效地贯穿在学科教学中,并且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身教重于言传,力求做到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只有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自限性特点。
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远远难于其他社会科学,不可能过多地采取说教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能依托教材,引经据典,深挖知识点背后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得学生以独立的视角思考人生,甚至以学习数学为乐、为好,“立志以学,立德以学,学以抱志,学以抱德”,找准切入点,达到德才双育的良好效果。
二、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所需把握的重要原则
1.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数学学科作为形式科学的一支,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都是经过前人长期探索和逻辑论证而确立的科学真理,体现了其严谨性、系统性与科学性。
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几何图形的概念。其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特性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但很多学生只是通过死记硬背记下了这个重要结论。在初中的几何教学中,我们会利用动手实践、多媒体辅助手段等对三角形内角和这一重要定理进行探究,然后通过添加平行线的方法对其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证明,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等于180度,这充分说明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严谨、科学的态度,而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语言、数学思维,并能够用文字表达出来。
2.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要具备情感性原则。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有时,学生查找、摄取信息的能力和学生的知识量甚至远远超过老师。此外,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会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思考世界。因此,要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并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我遇到过许多案例。如初二曾接手过一个成绩相对稳定的班级,其中一个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绩总是不理想,因此十分苦恼,甚至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课间,我找到这个学生,与他共同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客观地指出他课上听课吸收率差、不听重点的坏习惯。在之后的学习中,他很关注自己的听课状态,不再像以前一样觉得自己听懂了就可以不听课,而是每当我强调教学重难点时,聚精会神地聆听、认认真真地做笔记。几次测验后,他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由以前的60多分一下子稳定在90分以上。家长会上,我让这个学生向同学和家长作学习经验介绍,看着他站在讲台上自信地介绍着自己的“成功之道”,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学科教学中要与学生们亦师亦友,注重情感交流,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真正地关心、尊重、理解学生。
3.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要强调渗透性原则。
我始终强调,数学作为形式科学,其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存在其自限性,而这一点也是无法与社会科学学科教学中德育工作的融入相比的。但我们可以避实击虚,扬长避短,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重点,慢慢渗透,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讲到圆周率章节时,我适时地提及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别国400多年等,而“二元一次方程”章节中常用的“鸡兔同笼”问题,是在距今约1500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记载的问题。在给学生们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将数学史知识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三者于一体,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4.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要具有选择性原则。
“有教无类”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在此所提及的“选择性”,并非按学习成绩选择学生,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发育、性格特征、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例如,初中阶段大部分男孩子都是军事迷,在“函数”章节的讲解中,我引入例子,讲到巡航导弹在现代战争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而防御方如何进行反导拦截,这其中就要通过超级计算机建立曲线函数模型,对其飞行的运动轨迹进行计算,最终成功拦截。还有,在引入更为神秘的隐蔽战线上的战争时,利用简单移位法,设定“密钥”,代入方程如Y=X+2,通过列图、赋值,使得每位“小破译员”在“破译”数学难题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这无形中也在一部分希望长大后投身部队、报效祖国的学生心中种下了“想要考军校,必须学好数学”的火种。
5.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要秉持深远性原则。
我们从事的是人民教师工作,培育的是祖国未来灿烂绚丽的花朵。众所周知,德育在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将德育落到实处,落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上,落到每一次与学生的用心沟通和交流上。教师不但是德育工作的领导者、指挥者,更是德育工作的践行者,也就是说,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行教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学生当中一些人,日后又有可能成为人民教师去影响他们的学生。
总之,德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将数学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相结合,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 徐德明)